胎者胎其神,息者息其气。 胎字是指神之泰定,不动不摇,不忧不惧,不思不想,如婴孩之处母腹。息字是指粗气绝灭,外气不行,气既不行,自然百脉冲和,一片光明。气犹水也,神犹月也,月动由于水漾,神摇由于气牵。水澄则月明,气定则神慧,神气相抱,达于大定,而内丹自成,故曰“胎息” 〈无忧子曰:胎者,乃是合神气二者而言,不可单指为神。此时神即气,气即神,已绝对待而对待亦含括其中,所谓执一而能驭两,处中而能制外。至如密宗之智慧明点等实气之余绪也!喻而言之,气即“光”,神即光之“心”,实光即神也。故胎即息,息即胎。请看后天顺行之人道所成之胎儿,此胎乃是合精血神气而言,人们绝不会称此胎为神。后天人胎如此,况先天乎!天地不过一息,一息者,道炁也,人胎以母之身为乾坤,道胎则以道炁为乾坤,修到此等境地,只差最后一著金液还丹,以待先天一炁之点化。此息者,道炁也,故三丰曰:“胎因息长”,胎通过“息”之培养才能长也。此道炁乃生仙、生佛、生天、生人之绝对本体也!无论法界、或无色三界等莫不概由此生!义尚先生所释虽说得通,但已落于对待。需知,神之本即炁,气即神,实无二别。动时,神在气中,神即气也;静虚之时,气在神内,气即神也。胎息非单指“不动不摇,不思不想”而言,实动静皆含括其中,动者非后天之动,河车运化,真炁流转,更有充实之意。静者,非单指后天神气之静,寂然不动,无微不觉,更有虚空之义。将气比水,将神比月,不但落入不相容的对待之义,且亦与实际不相符合,想来义尚先生未曾亲历,故有此喻。义尚先生释对之处在“而内丹自成,故曰胎息”二句。〉 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 神犹人也,气犹马也,马载人驰,犹之气牵神动。故欲神定自在,有如孕妇之怀胎者,舍降伏其气,使气能归根蛰藏,莫由致也。《抱朴子》曰;“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朱子《调息铭》曰:“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吸,如百虫蛰。春鱼得气而动,其动极微,寒虫含气而蛰,其蛰无朕。调息者,须似绵绵密密,幽幽微微,呼则百骸万窍,气随以出,吸则百骸万窍,气随以入”。《摄生三要》曰:“初学调息,须想其气,出从脐出,入从脐灭,调得极细。然后不用口鼻,但以脐呼吸,如在胞胎中,故曰胎息。初闭气一口,以脐呼吸,数之至八十一或一百二十,乃以口吐气出之,当令极细,以鸿毛著于口鼻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度。渐习转增数之,久可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 〈无忧子曰:要成就胎息,则必先伏住后天神气之运化及后天动静二者,方可以虚无道炁为母体,伏住后,再精而进之,放而一之,必入有无妙窍之“中”,此“中”生后,其胎可结,故曰:胎从伏气中结。此胎结后,则行者有真把柄、真种子矣,以后只要抱守此胎,则渐可将未化尽的后天身阴之气化而伏住、息住,再待时作用,以了金液还丹,而完全生道合一,故曰:气从有胎中息。义尚所释只能免强解说到前句,对后一句则不能明晓。所引诸言,亦不过调息一法也,与本节总体主旨而言,并无太大关系。〉 气入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 举凡生物,莫不有气,而命即寓于气之中,凡生物之所以有知觉、运动者,莫非气之运用也。无气则不能动,自成死物矣。凡蠢蠢者莫不含灵,灵者神也,而性即藏于神之内,无神以主,则有如木石,非死而何?故知人身之所以生者,气与神也。惟是此气与神,禀之于天,而又受天之陶铸,《阴符经》所谓天地万物之盗,及古哲云,天与之,天复取之,失其气,气尽而死也,皆指此。 〈无忧子曰:此头一句之“气”乃指生机阳炁而言,丹书称此为一阳发动。此两句之主旨在于说明,神即气,气即神。先天道炁有两个面、两个妙用,在外时叫阳炁,故上言有“入”之一字,我身得此新生之阳炁方能生长发育,万物亦莫不如此,所以曰:气入身来为之生。在内时则叫神,故上言有“去”之一字,我形去此之神方能死亡,神去即气去,因神即气也,凡生物亦莫不如此,所以曰:神去离形为之死。抱守胎息而阴阳交媾,自可盗取天地虚空之阳炁,气入而归,化精化神,则我重生矣。修炼至此,神者,已具精气二者之实也,故神离形,精气二者亦离形,则我死矣!义尚所释偏于对待,将神与气分开而来释此二句,未免欠妥!其实,神者,气之灵妙清虚“处”也;气者,神之觉动流行“时”也。神即气,气即神矣。至于义尚先生言命即气,则更不妥也,需知,命乃是合神气二者而言,世上从没有无神之命气,此亦本胎息经之主旨,所以在“气入身来为之生”背后紧接“神去离形为之死”一句。如说命即炁,则说得通。〉 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 此乃本经最要之诀。盖虚无者,即是致虚守静,更立玄牝之法。虚者虚其心,无者无其身,虚其心则神自清,无其身则气自静,能清能静,神气自养矣。然此非一蹴可几者,必朝斯夕斯,动静一如,方能有成。故曰固守,言不可须臾相离,一刻怠忽也。 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素问·上古天真论》日:“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无忧子曰:此节之理论主旨在于说明神气即虚无,虚无即神气,由神气进而上之,可归虚无。神气者,妙有也;虚无者,妙无真空也。此两者皆为先天虚无道炁之不同振荡。虚无乃神气之休养,神气乃虚无之发动,有“养”方有“长”,长者,真阳渐长也,《悟真》有言:“种得黄芽渐长成”。有“休”方有“生”,生者,一阳初动。老子曰:“吾以观其复”。神气可以使人长生,而通过固守虚无又能养神气,以生接生,生生者不死矣。其诀不过“忘形以养形‘虚’中之初兆气机,忘气以养气‘虚’中之初觉神真,忘神以养神‘虚’中之先天道炁”,故言“固守虚无”。以丹道功夫之层次而言,到此真种内丹已结,可行温养炼己之功,“固守虚无”方落于功修实际。行者只是持空养虚,元神长明,抟气至柔,固守虚无以养谷神,等待时机,行神交之功,以还金液大丹。义尚先生之释乃是不分层次的泛解,与实际功修层次并不相符,初修者绝不可能做到“虚其身,无其身”,至于“固守虚无”层次则更不用谈矣。需知“固守虚无”不是徒唱高调而已,乃是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基本皆是如此,否则,一有偏颇,即非“固守”,此需真种内丹已得方能做到。 [page] [page] 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 神之与气,是一非二。无气则神无依,无神则气无主。神既为主,故神动即有气动,神不动,则气亦不动,如影之随形。经虽明言神气并举,阴阳两列,然修道之功,惟在阴阳合一,而固守虚无,即是致虚极,守静笃,又为合一之手段也。 〈无忧子曰:在后天,有神气二者之分。在先天,神即气,气即神。此时修炼,已完全入于先天境界,所以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已入炼气化神层次,内外混然,中黄直透,意即气,气即意,非意又非气。到此方知,阴阳本为一,非你去合一。义尚先生所释虽为泛解,但亦基本说得通。〉 若欲长生,神气相注。 神气合一而定,即是此节之旨。盖神行气行,气行精败,形因之衰矣。惟神凝气定,形随以泰,自然长生。 张三丰《道言浅近说》曰:“大凡打坐,须将神抱住气,意系住息,在丹田中,宛转悠扬,聚而不散,则内脏之气与外来之气,交结于丹田。日充月盛,达乎四肢,流乎百脉,撞开夹脊双关而上游于泥丸,旋复降下绛宫而下丹田,神气相守,息息相依,河车之路通矣。功夫到此,筑基之效,已得一半矣”。 〈无忧子曰:神气虽本为一,但在后天必竟有所分别,故需用法使之归一而又能驭两。所以此节指出下手之时的具体总法诀,心者,万心之统称。息者,循环流行运化之总意,法诀不过“心息相依,神气合一”也。此八字已统摄万法,而归于平实简易。如:密宗之大悲、大乐、菩提心、止观、观想、金光诵、执咒等皆心之所为也;四喜、四空等皆心之觉受变化也;业劫气、智慧气、宝瓶气等皆息之变化也,并无本质区别;智慧光、虹光等皆息之余绪也。可见所有密法长处仅落在心息相依上;而神气合一则是位证佛果后之行功,殆无疑义矣!义尚先生既舍弃道法而修密法,未免太不值得了!注:义尚先生最终舍道而修密法,故仅证鬼仙之初阶,悲哉!惜哉!可见义尚先生于道法并无多少解悟,只知表面文章而已矣!读者勿要被其斐然之文采所瞒过!〉 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 心不动念,无来无去,即是心定神凝之功。岂特无来无去,直须绝对待,离二边,空三际,如如长住,住无所住方是。心不动则气不动,故继之以不出不入,自然常住,是气无出入,息灭尽定,心气不二矣。 〈无忧子曰:此节与“固守虚无”一节遥相呼应。“自然常住”即是“固守虚无”矣。通过“心息相依、神气合一”的不断反复进化,则自然达于此“自然常住”层次。此节同时指出性功修炼不过是“不动念”而心息相依也,不逐形色,自然无来无去、不定自定矣,如明镜之无尘而自观照万心万息矣,何等自在直接!此所谓归一而能驭两,《参同契》所云:“处中制外”。岂是密宗以中观见之名,实行有为之观想,以念观念哉!故古仙评密宗等外道一针见血曰:“纵观千万劫,终为虚幻亡”。进而上之,后天身形有迹有相之运化即可完全归伏于身中之先天,故无来无去,不出不入,全是一片先天运化,于是又精而修之,中和充融,自然天人合一,后再进而上之,太和独运,则可生道合一,先天而天弗违,连天亦不可违,况鬼神乎,况外道金刚护法乎,况密宗之莲华生乎!岂“心气不二”能尽其量哉!张先生每喜用密宗之名词与理论来框定道家功修层次,故在此插入密宗“心气不二”名词,其实“心气不二”尚落“心息相依”之层次也!未依之前,有人身之心与息;此既相依,则无心无息,后天息灭尽定,心气不二矣,此为道宗入门之初层证验,还属身中先天层次,密宗外道称此为法界,进一步,吾则可称吾身即法界,法界即吾身。《金丹四百字》所谓“三界归一身”,此中层次与境地,更非信密之义尚先生所能梦见。〉 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胎息经》自始至终不离神、气二字,有神有气则相守,忘神志气则入虚,功夫由浅入深,而效验则步步不同。学者如能恪守勿失,勤而行之,则柔气功之道尽在是矣。(《气功》1982、1) 〈无忧子曰:勤而行之,守之不失,待时作用,自可福缘凑合而金液大还,先天真一自然降生,无上天宝得矣,而与道合真,故言“是真道路”。岂“柔气功”三字所能概括之哉!有“柔”必有对称之“刚”,所谓柔气功者,实实还是属于后天形气上的锻炼,与先天还未梦见。先天已非柔刚所能概括,其炁至刚又至柔。我知张先生历来就认为密宗专修刚气,道家专修柔气,故有此种谬论。如以锻炼后天形气而论,我道家不但有柔气功,刚气功亦多矣,《道藏》内就载有上千中刚气功之法,如南宫列仙就有吃气、吞气、闭气、导气、禁气等等之术,又如道家武术中的各种硬气功和拳术亦属刚气修炼范围,此两者皆可入道!至于我道家吐纳服气一派更可归于刚气之锻炼。据考证,密宗之刚气修法实来源于我道家吐纳服气一派。义尚先生被密宗所误,致有此类偏执之见,甚为可惜!〉 就《胎息经注释》答读者问 张义尚 1982年第3期《气功》杂志载拙作《胎息经注释》一文,多年来不少人来信赞我注释,比之《云笼七签》中葛洪所论和王文禄、幻真诸前辈所注超胜,但经中有些语句,尤其入手二句还不无疑义,希望我能更进一步地解释。其次,认为《气功》所载非全豹,希望我能把原作全稿复印出来,分惠于同好。回答如下: 《胎息经》是我国古代气功文献中的精品。胎息二字,胎是圣胎,乃真神所结:息是真息;乃内外呼吸气停(真息无息)所成。只此二字,已明明指出神之与气,互相对待,互为其根。神属阴,喻之为汞;气属阳,喻之为铅,此是本身之阴阳。神是性。气是命,性不离命,命不离性,二者是二是一,即是性命双修。故虚靖真君曰:“神是性兮气是命”。曹文逸仙姑曰:“我为诸公说端的,命蒂从来在真息”。〈无忧子曰:真息乃是合神气二者而言之,真意即真息,真息即真意也,实修之中确是如此。因为息中含真神,故曰真息。以息而显出神之运,以神而定出息之心。功修之中,凡真意发动,即同时同处有真息发动。三丰祖师云:“真息是它,真念是它,真神亦是它”,只不过未修炼的人受身之后天生理与身识身阴之影响,而转眼即非,神与息遂一分为二,则非真息真神矣!而有对待,故有所谓“心息相依”之功法,既是真神,则必是真息,此时已不存在对待矣!此即道家性命双修之奥义。修炼未到此层,不能全明。义尚先生未能亲历其境,故专照书生般硬套,竟然认为圣胎即是真神,此乃割裂之言,落入唯心断见,未免大错。众所周知,圣胎即道胎,道胎为先天一炁所凝聚成,此炁乃道之精华,乃生天,生佛,生法界、无色界等诸界之绝对本体,岂能单以神解之!想来义尚先生受密宗邪教所误故也!其它虽能基本说得通,但亦不勉有些牵强。 [page] 经首二句,“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话是两句,事只一端。前句言神(胎即是神之喻),后句言气。而神气合修之主旨,专在“伏气“二字,乃是修习之手段。气如何伏?又专在“凝神”。故虚靖真君说:“神不外驰气自定”。并且经中言神气之重要,〈无忧子曰:义尚所释错矣,错在何处,请见上之《胎息经释》点批。〉 有“气入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句;言神气之互根,有“神行则气行,神住则气住”句;言修习之方法,有“固守虚无,以养神气”和“若欲长生,神气相注”句。虚是虚其身,无是无其气;曰养则不是勉强造作,而是自然而然,两者相注如水乳交融。反反复复,都只是神气二字,真可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也。 总上可知:“胎”是比喻心神能安住不动,也就是出生定力。道家谓之为内丹或阴丹,〈无忧子曰:怎能称“定力”为丹!实极谬之结论,简直是拿丹道与读者们开玩笑了。〉须已摆脱了身外的呼吸和身内脏器功能,〈无忧子曰:并不是摆脱了,而是说身内脏器的后天功能已伏住,功能已转为另一种运化形式,只不过是此种功能不能被识神察觉而已。如真将“功能”完全摆脱,则其人亦必魂魄完全离体而死矣,又怎能变化肉身。〉即一切气化之气的干扰方能形成。到了那个境界,是为“伏气”。就是自然地不觉有内外呼吸之痕迹,而唯一神独耀,〈无忧子曰:“一神独耀”境地乃胎息运化周天境地中的一端也。并不能代表整个胎息。只不过是以“一神独耀”作为初结胎时的内景证验标准而已。古仙所谓“放之则弥六合,合之则退藏于密”,此即并非专指能安住不动的神而言。胎息层次实有玄况万千,岂语言所能描述哉!〉故曰“胎从伏气中结”。在此圣胎凝结之同时,内外气息亦自归于寂灭,故曰“气从有胎中息”。古仙曰:“脉住气停胎始结”,陈泥丸祖师曰:“我昔功夫行一年;六脉已息气归根,有一婴儿在下田,与我形貌亦如然。”皆可为证。 还有必须知道的,玉蟾仙翁曰:“昔日遇师真口决,只是凝神入气穴”。 气穴,一般都指为脐下之下丹田。实际上所谓气穴,我得真师指授,乃是在静定之中,真神与真气相依相抱而合一;换句话说,即是以气为穴而神凝之,所谓“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内”者是也。〈无忧子曰:以丹道而言,气穴为炉,为关。而另有炁穴,为窍,为玄。〉善乎闵一得真人之言曰:“圆虚圆寂,圆清圆和,何内何外?何有何无?生生化化。一付如如,还返妙用,如斯如斯,成身内身,是名真吾”。此种高级层次功夫的行持,是不拘行住坐卧,只要能祛除一切杂念妄想,不思过去未来,惟用现前一念,将全身放松,与整个宇宙太空法界融为一体,则气自养。如是熏习既久。自见“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矣。 总之,《胎息经》之所指示者,乃是直接从神气入手,而不是在后天幻躯上去纠缠。这符合于老子“外其身而身修,忘其形而形存”之旨,亦符合于《谭子化书》“忘形以养气”之诀,故在古代气功中,乃是比较高级的层次,除了真正人元丹法乃依同类阴阳而修外,此则是本身阴阳亦通虚空阴阳之唯一可靠而无偏倚之大道,至简至易,至圣至神者也。 至于拙作《胎息经注释》之原稿,本名《胎息经笺疏》,乃辑入了各门各派有关入门之语句作印证而成,将来如有必要,考虑修订单行。若就真实修持、真实受用而言,则正如白真人所云“一言半句便通玄,何用丹书千万篇”! 若就最高境界而言,则“举心便错,动念即乖”!〈无忧子曰:此乃虚妄不切实际之言,若真“举心便错,动念即乖”,则世上已无任何丹道书籍及功法矣,否则,凡口中说的、书上写的、以心传的东西皆是乖是错。那些得道成道的仙人们要写、要说、要传东西给后代,必要举心,必要动念,虽此心此念非凡念凡心可比,但亦绝不能完全脱离“举、动”二者之运用。由义尚先生此一结论可推出,从来就没人得过道、合过道,而义尚先生所有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全是错误的,既错,何以写出来误人误己!先生被佛家禅宗打机逢的徒唱高调之手法所迷惑而不顾现实,落于虚幻,至有此种无聊文字游戏!我等学道者应力戒之!〉总上所述,皆是葛藤,应早承领三百痛棒去!〈无忧子曰:如此之结尾话,正是粘染了佛家之习气,无一点朴实之处,头上安头也。〉(《气功》199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