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练太极拳者常要舌顶上顎,口唇微闭。嘴张得太大不仅不卫生,还容易惹祸。出言不逊常常跟着自取其辱。陈小旺很善谈,但他跟我说,他两点不谈,一是不评论其他各派太极,二是不评论其他拳师。我同朱天才交往更多,也未听他说过什么人不好。还有苏自芳,她更是慎言,给人沈着端庄之感,有老师风范。嘴臭的人往往心不善,这种人离得越远越好。 】……“其中机会是无意碰到的,不是有意找的。”给我重要的指引,更正了我原来在推手中找机会的错误思想…… 】劲断意不断。意一断,必为人所乘。 】技击中的另一个问题,既是“断点”问题,即劲之断点,凡劲有断点,易为人所趁。许多太极拳的书籍很着重于绵绵不断的描述,或如水或如丝及至纯意于虚无缥缈中,可见“不断”在太极拳劲路中的重要性。我老师在推手中总在不断地找对方的断点和缺陷,一但找到,即刻如水般灌注进去填满对方,给我很大的启发。也正反映出“二道力(劲)”的危险性,即被控要害后,对方为了不伤你,将劲松开或断掉了,此时对方有断点,易为你所趁。不练太极拳或练太极拳感悟不深的人,对“断点”还是较难理解和体会的。就算理解和体会过,推手时断与不断也只能是相对的,是功力和悟性的体现,要找对方的断点,同时又要尽量使自己更不断。在我的理解中,真太极的推手,不管时间多长,有多少个动作,却只有一气呵成的一道劲,没有二道力。 】将人打出后,劲实质已断,如果是引动对方的根(或控根)后再将其打出,对方其实已经没有机会出二道力,断开已无妨,我们所讨论的是,对方根已动或已被控,在即将被打出的瞬间,你留住了他,此时你劲已断而他再袭你,你当如何?意是太极拳的最高要求,也最难,如意已练到,再多道的力也奈何不了你。 谈第二劲。推手时如欲引对手进攻或发劲被接或生顶抗时,及时撤回劲力,蓄于后脚,接点不变,引对手失中或生停顿,以原势发第二次劲,称为第二劲。 】推手过程中自己感到对方的二道力(是否可讲二道劲?),是你的听劲不好的原因,是走化过程中意念感觉"丢"的表现. 沾粘连随,有沾粘在手,连随在走之说.即是靠手法,身法,步法来完成沾粘连随的过程的.但这种沾粘连随是属于低层次的,也容易产生"丢","顶"之类的毛病;高层次的沾粘连随除了上述要领外,还含有意念的沾粘连随,即靠内部气机澎胀收缩形成的沾粘连随,这样的话,听劲也就会有明显的提高的. 】如果所说的“二道力”是指二次发劲的话,这实际上正是太极拳实用中,应该避免的东西。记得学推手时,老师经常批评我“二道力”,即第一道力破对方的根,第二次发劲将对手放倒。老师说,引与发应是一体的,一次发劲中完成的,我后来体会,引与发同时完成,必须上下配合,立体作用才行。“二道力”易为人所乘,所以不能算是到家的太极发劲方法。学太极之前,我学的是查拳散手,回过头去看看,很多技法都是“二道力”的。当然外家顶尖高手,出手也是抬手就是,不用“二道力”的。 】化打一体,引发瞬见,从时间上只有一没有二。胜与负就是一与二的区别。 [page] 】“老虎张大嘴阴阳颠倒颠”是描述赵堡拳的特点,与人接手时,对手感觉到赵堡拳出手.进退,阴阳不定瞬息万变。就象老虎张大嘴在等你,随时可能把你吞进去。那只限于高手才能表现出这重魅力,我们初学之人见过但做不到。 】推手分好多重情况:其一,两个生胚子,一身僵劲未除,此时推手就象揉面把身体松开,体会内外.僵柔.顺逆等等这是第一任务,没有输赢。其二练到一定层次比较松的阶段,两人或是同门或是好友或是师生,在一起找劲喂劲拆拳架。你把我打倒,可能不是因为你的劲对,而是因为我的劲不对或是我在喂劲喂招给你。你没把我打倒,不一定你就不对,你对的部分可能尚弱小,暂时没有用,假以时日,对的部分会慢慢利害,战胜不对的。此时求的是理,更没有输赢。其三,两人在擂台上或僵到非要分出胜负,那就是对手就是敌人,应该讲好什么允许用,手脚肘肩漆跌打摔拿都行。只要能起来,敢接手,都不算输。一方罢手,或一方失去战斗力,才算分出胜负。俗称“放马过来,搏一搏胜负”很多人把几重情况混为一谈。两人讲劲摸劲,占了一手先,就说赢了某人实在欠妥。大多数人都没有能力达与别人争胜负的水平。 】有时候,是否是二道力,也不易判断。比如,在一次推手中,老师的一只手已经击到了我的命门,很轻,我能感觉到,但我并未被他制住,我也没觉得有危险,我还以为是他不小心碰到的,我继续向他进攻,他在短时间内又用同一只手再击一次我的命门,并加大了一点力量,我这回才觉得危险所在,先停了手,接着老师说:“如果我第一次就加劲打你,你还有第二次?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指命门)”更有一些功夫比较好的人,当被对方的掌轻拍到身上时,并不认为就能打着自己,不会就此停手的。所以常有误会。我发觉,参加过正式推手比赛的人与未参加过推手比赛的人(且以实战为推手目的的人)推手时,“比赛”的人几乎没有二道力之说,而“实战”的人就最忌二道力,所以武技的友好切磋有点到即止之说。是否现在的太极拳推手比赛已经误导了“现代太极人”呢?!我老师是把“推”和“打”在推手中分别体现和对待的,“打”是用,“推”是练,练时通常不打,即使打到也即止。对待不熟的人,以“推”为主,尽量以韧劲控对方的根,最好能“填满”对方或“封”住对方,如不得已“打”到,也是打到即止。 】佛家与道家求的是慧,即对本体内在及外在的最高认知。道教与道家不同,有很多派别,通过不同的修炼方法,以求达到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目的。以上各家,包括儒家都有静坐打坐等手段。所谓“功”是在此过程中自然产生的。较低层次时,只在打坐时有“功”,出离这个状态则没有;而到了较高层次时,精神气质相貌都会发生变化,虽不求胜人而人亦不能胜之。 武术的目的有三个,修身,健身,防身。最基本的是防身,即技击。这是武术的根本属性,舍此则起不到武术独特的健身修身作用。技击就是一种制约技术。要想制约别人,先求完善自我,当自我高度完善时,别人的缺陷自然就看清楚了。此时即“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矣!然而到了这个阶段,争胜负反倒在其次了,进一步的自我完善才是追求目的。这也就是许多前辈宗师说‘技击乃末技’的原因所在。 】中定的定义较多,各种太极门派说法不一.吴式吴公藻写的一本书里也有精确定义.只要能理解含义就行.八面支撑与八面撑煞是两回事.八面支撑的同时要有阴阳虚实的内容才对的.与松的概念一样,人们以为松就可以了,此松用在推手中,一点没用.松我认为是松骨紧筋.骨松多少筋紧多少.有比例配合的. 】你说松在推手时没用那可是偏见啦,我就记得大约在86年间的一次练功时与一位70公斤级的搭手(我当时为52公斤级),由于他抢了先手,两手抢入我的腋下使我两手臂无法施展(竞赛推法很容易犯规的),我当时就全身大松,意识下沉,他就怎么也发我不出,连发我三次都不成,结果他自己倒脱水啦,瘫软在地,不是大家匆忙到处讨得杯糖开水给他灌下可就会有危险出现啦。所以松也是好的方法。 】学拳首尊传授,二贵有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则在其中(发明)矣。尊传授非明师不可。明师者,明白太极拳之师也。不仅明白,还要倾囊相授。然学拳者也要品行端正,用心向学。徒寻师,师择徒,各有盘算。所谓得其人不教谓之失道,不得其人而教谓之漫泄天宝。自学纵然有成,恐有极限,国术之道贵在传承,拳术为国术之一,口授心传向不形之文字,经籍论典,其义常不在文字表面,设若支解经意,恐差之毫厘,缪之千里,非明师点破,不足以恍然大悟。 】个人庆幸得遇明师,家师领我入门,一不收费,二不藏私,倾囊相授只为教几个自己想教的学生,喂劲喂招,凡事躬亲。家师不徒托空言,讲的写的都能做到(个人领悟总在挨打后),老人家常言「不想把这些东西带进棺材」,因此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总是恨铁不成钢。 未遇家师前,个人走过很长一段自以为是(其实不是)的路程,自从遇到家师后,谨遵传授,不敢离师太远。坦白讲,个人际遇相当好,能得明灯指引,不致迷航,也因为有段「其实不是」之路,故遇明师而诚心向往,只是沧海一粟,有恒难求,老是挨老师关心。 】冯志强在〈陈式太极拳入门〉(人民体育出版社)第24页讲“三换掌”时也提到腰的虚实:“前进则后虚;后退则前虚;左顾则左实;右盼则右实;中定者,定在虚实之中也,非两足站死,非八面撑煞,实神气得于虚实之中,其消息即在左右两肾的虚实中。如三换掌:两腿站立,右腰肾实则右足实,左腰肾虚则左足虚,重心在右腿;换掌时,全凭左右腰肾虚实抽换,左腰肾向左抽换而为实,右腰肾由实而变虚,此时出右掌,重心不变仍在右足,即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右腰肾向右抽换而变实,左腰肾由实变虚,此时出左掌,重心仍不变,左掌前伸为实,右掌后引为虚,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马虹在〈陈式太极拳拳理拳法〉中谈到三换掌(第一换掌)时说:“身向左螺旋略下沉,右腿逆缠里合,沉右臀,突出右外胯”。我以为“沉右臀”是“泛右臀”之误,一身既左螺旋略下沉,如果沉右臀则是左右皆沉,于理不合;二沉右臀就不能突出右外胯;三如果改成“泛右臀”,右腰肾必上抽,与冯先生的说法也吻合。 创编过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的阚桂香女士在〈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教与学〉一书中也提到身法的提抽,不过她没用腰肾这一古老的概念,而是用了腰側肌这一解剖术语:“右腰側肌向上伸长则右虚”。 】太极拳的意念占很重要的地位,如果确实低不下,就稍高一点,保持劲力不断就行了,不必拘泥于拳架,…… 】太极拳和外家拳其中的一个不同之处就在于他听劲的技巧,而功夫是长期的锻炼得来的,不只是在练拳中,生活中处处都合太极之理,所以才会练到那种招着何处何处击的功力,太极拳师应该具备的这种素质是处处存在的,他不应想外家拳一样有偷袭一说,应该随时都保持一种松沉状态,即便不发人,自己也不至于失中,虽然别人这种做法不太光明正大,但我想我们应该有处理这种情况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