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25153|回复: 15

德高艺精  为人师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1-12 16: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德高艺精  为人师表
——忆恩师太极拳名家李经梧
2002年9月6日,在避暑胜地——北戴河气功疗养院,隆重举行了太极宗师李经梧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纪念大会,来自国内外的500多名武林同道,陈、吴太极拳的同门聚集一堂,共同缅怀这位为我国武术事业做出过不朽贡献的太极名家。
中国武协经营开发部副主任郑企平,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李秉慈、副会长翁福麒,北京陈式太极拳研究会秘书长田秋田,中国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乔松茂,唐山市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项国员,石家庄市华龙太极拳专业委员会会长孙新成等领导及武术界著名人士出席了会议。
北京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冯志强先生,北京孙式太极拳名家孙剑云老师也为大会发来了贺电。
国际友人,来自德、法、英等国家李经梧先生的再传弟子40余人也专程来华参加这一盛会,并表演了陈式、杨式太极拳。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长期实践和创新形成了多种不同风格的拳术。享誉中外的太极拳,自张三丰至今已有六百八十余年的历史。随着历史的发展,它已由单纯的技击性拳术,发展成为具有健身祛病,陶冶情操,防暴御侮等多项功能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这是近代太极拳几大流派共同努力的结晶,也是各门派名家苦心研究与传授的丰硕成果。
我的老师李经梧先生,便是当代太极拳名家之一。在他73岁(1984年)时,国际太极拳邀请赛在武汉举行,会上共同确定了中国太极十三名家,李经梧名列其中。他习武六十余载,其中五十年的心血用在太极拳的研练和传授中,为全国各地培训太极拳师资近千名,其影响遍及大江南北乃至海内外,为当代太极拳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技艺超群,精心传授
我的原籍沧州,从小习武。1980年参军在部队担任拳术教员,后到武警河北总队武术队任队长兼散打教练,1983年经友人介绍跟李老师学习太极拳,后被李老师收为入室弟子。
李老师住在北戴河气功疗养院的老家属院,全是平房。院领导曾安排李老去新建的楼房居住,他为徒弟们来习武方便,未迁居新楼,仍住三间平房。西屋是卧室,东屋就是教授弟子的“演武厅”了。那厅16平米,靠墙摆两张沙发,墙上悬武林同仁赠送的字画、锦旗、匾牌,正中敬奉着几张肖像,都是李老师的授业恩师。
我们每星期六下午或星期天到老师家练习推手,老师给我们讲授推手的要领和技击方法。我们师兄弟相互练习,每当我们不得要领相互顶撞时,他便走上前,顶替其中一人,按我们的定式,身体略动,便将对方弹出去。每当同老师接触,不论推什么部位,一出手就被粘住,想进进不去,想回回不来,还没有反映过来已经被弹出去了。有时老师就像拍皮球一样,我们随着老师的转动而动,我们几个小伙子被老人引得东倒西歪,那真是老叟戏顽童。一试再试,屡试不爽。这时老师就给我们讲:“太极拳无形无像,不顶不丢,讲究四两拨千斤,要从腰上去找劲,接触点要松,要借对方的劲。”我们按他的指点一遍一遍地练,如可以找到一个劲时,老师便笑眯眯地坐回沙发,点上一支烟并指示谁和谁再推一推。倘若徒弟们对他的发力仍不能掌握,他便说:“你们再听一听!”所谓听一听,是让我们用手贴住他身体的某一部位,感觉他身上的螺旋力。有时我们“听”过尚不领会,他就站在我们身后,把住我们的手或肩,指导与另一个交手,直到“听”懂为止。
北京武协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教研室教授李德印老师曾经多次到北戴河拜访李老师。1979年专程向李老师学习陈式太极拳。在海边、松林中,李老师指导并亲自发力示范,给李德印留下了深刻印象。李德印常说:“经梧老师是我最尊敬的太极拳前辈之一。”十一届亚运会期间,广西省武术队教练周树生师兄担任了中国武术队教练,当他胜利完成任务后,并没有立即返回阔别半年多的家乡,而是奔赴北戴河向李老师报喜和求教。可见老师在学生以心目中具有多么大的影响和地位。

用辛勤、谦虚和悟性筑就成功之路
李老师神奇的武艺令人敬仰,但这并不是上天赐予的,每个招式中都饱含他六十余年的辛勤和汗水。
1911年,李经梧老师出生在山东掖县过西村。其父在40岁以前曾远走海参葳,从事沙发行业。李老师读了4年的私塾。14岁那年,离乡背井,到哈尔滨鸿记洗染店当学徒。店老板待人和气,但活儿累。他睡觉的地方又挨着透风的墙。东北的严寒将他的褥子冻在铺上,长久困睡在冰榻之,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且久治不能痊愈。经介绍人与店主人通融,他获准在业余时间习练武术,以健体强身。
也许是因祸得福,17岁那年人在哈尔滨拜刘子源为师,学习秘宗拳,从此与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洗染店学徒出师后,他曾辗转上海、哈尔滨、海拉尔等地近十年。为生活所迫竭尽全力,每月挣得三、四十元交通票。每天下工后,还要拖着疲惫的身躯练武术。历经十余年,他的武功大进,同时也发现了正在兴起的太极拳。以他常年练武的体会,感到太极拳奥妙无比,不论是健身强体,还是防暴御侮,都更为合适他的身体条件。
后来,他在乡人的支持下,在北京西单北大街开了一个“五洲百货店”。当时,吴氏太极拳传人吴鉴泉南下后,其师兄王茂斋成为在京吴氏太极拳的传人,当时有“南吴北王”之说。李老师通过老乡介绍,投在赵铁庵门下为徒。赵乃吴式太极拳传人王茂斋、吴鉴泉二位宗师共授高徒。李老师有练武的功底,又聪慧好学,深得师傅喜爱。蒙赵铁庵悉心传授拳技与推手,又传给他一册手抄的《太极拳秘笈》,为他以后的研练和创新奠定了基础。
三十年代,北京太庙(现劳动人民文化宫)设有太极拳研究会,李老师曾任该研究会理事。在该会的委员和教练中,有一批太极拳名家。其中就有杨禹廷,他本是李老师的同门师叔。李老师敬慕杨禹廷先生拳架工整,推手手法细腻,为人正直诚恳,于赵铁庵谢世后,又拜在杨禹廷先生门下。在太极推手方面又得到了以推手见长的王茂斋大师之子王子英师叔的悉心指点,为以后李老师成为名震京华的推手名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王子英先生虽为李老师叔,实际上已亲如师傅,但考虑到与之年龄相仿,便没有正式收他为徒。
四十年代初,陈式太极拳第十七代传人陈发科先生在北京传艺,李老师仰慕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再拜陈发科先生为师,习陈式太极拳和陈式推手。李老师除按时去陈师处习拳外,还每周两次把陈发科先生接到舍下授艺(旧称“教馆”),甚得师傅厚爱。口传心授,历十数载,直至1957年陈先生仙逝。
他除了在本门学习吴氏和陈氏太极拳,还遍访京城内的太极拳名家,虚心求教,掌握了杨氏和孙氏太极拳,成为艺融四大家的太极拳高手。
李老师常对我们讲:“世间不论何事,都是入门容易提高难,学几路拳不难,倘若想运用自如,就要看谁下得功夫深,谁的悟性高了。”说起“悟性”,他讲过这样一件事:一次回老家探亲,他见母亲正在偏房内赶牛推磨,他站在门口与母亲说话,牛便不走,母亲让他打一下牛。他手扶石磨,用手打牛屁股,牛走磨转,旋力将他甩向一边。于是,他顿悟何为太极拳。太极拳如环无端,阴阳首尾相接,击其尾则首至,击其首尾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习练太极拳,须练成浑身是圆,处处滚动,击来是虚,虚又实之,故而可以四两拨千斤!

无意展示,真功难藏
在日本投降后的一年,国民党武术教官张之江(冯玉祥部队的副司令)来太庙太极拳研究会挂匾。李老师为该会的委员,与同道们一起等候。这时,有位魁梧强悍的拳师因推手屡败在他名下,心中不服,趁其不备,从背后双手掐住他的胳膊。李老师却不回头,只下意识地一抖,那人便腾空而起,摔在地上被人扶起。那拳师不怒反笑:“摔死也高兴,我不知是怎么起的空!”还有一次,他回老家正坐在院内的椅子上给一群练拳的徒弟们讲述太极拳理,忽听来说人说有位六十余岁的太极拳同道来访,便欲起身迎接。报信人是个小伙子,对老师非常尊敬,见他起身就用手去按,以示阻拦。结果李老师继续起身,就像没有遇到任何阻碍,那人却被弹出十几步远,仰面摔倒,两臂也擦破了。他只想着对来访者有礼貌,万没有想到一起身便如此后果。这时,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武功的层次。
太极拳已发展为健身强体和表演欣赏的大众拳术,它的技击作用已不被人重视和提倡。但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太极拳名家的衡量标准都以技击为主。作为秦皇岛市武协主席,北戴河气功疗养院的拳师,多次应邀表演太极拳推手。当人们看到与他交手的徒弟们不时被弹出去,而又看不到他有何动作时,便都认为这是师徒编排好的。天是,人们总想证实。
有位记者来北戴河气功疗养院采访,为试一试李老的气功,趁他不备,从背后猛地抱住他。万没有想到,李老只下意识地一抖,他的胳膊便骨折了。在李老76岁那年,有位名叫高桥贤的日本拳师来北戴河气功疗养院学习气功,其中包括太极内功。当他得知太极内功的创立人李经梧就在这个疗养院任职后,非要与李老师会面比试一番不可。高桥贤练过形意、八卦和陈氏太极拳,功夫也是不错的。李老考虑到他是外国人,不愿出手。高桥贤却执意要比。经请示河北省外事部门批准,李老仍然担心,便让他练几套拳,看看功底。大家看到高桥贤练起拳来呼呼生风,出手迅捷,都为年已古稀的李老捏把汗。俩人一交手,围观者还没有看到李老的动作,高桥贤已仆倒在地。他仍不服气,脱掉羽绒服,嗷嗷叫着向李老扑来,威势逼人。李老虽年事已高,但他深悟太极拳之精华。缠丝劲、螺旋劲贯穿身体各部位,对来力不顶不丢,只轻轻一旋,就将高弹出数步倒地。这回高桥贤起身向李老深鞠一躬说:“太极功夫还是在中国!”外国人想学的和服气的,就是这种真功夫!
1989年,河北电视台到北戴河气功疗养院拍摄体坛内外节目。当时的体育节目主持人蔡猛对李老师说:您的功夫我相信,但是怕观众不信,您能摔倒了我,就更可信了。李老笑着问,你不怕摔坏?蔡猛说不怕。可见他工作认真负责,有独到之处。蔡猛一递手,李老稍发太极劲,将他弹出,差点砸了摄像机…….

武德高尚,一身浩然正气
1956年,李老在北京市武术运动会上获太极拳第一名。同年又代表北京市参加了我国第一届武术运动会,与李文贞、牛春明、仆冰如诸高手荣获“金牌奖”。至此,他已名扬全国武术界。受到国家体委的重视,先后到铁道部、铁道学院、北京工会文体部职工学校武术班、中国科学院、卫生部、北京市体委太极拳训练班、北京体育学校武术队等单位任太极拳教练,开始从事推广太极拳工作。
李老一生从事武术事业,造诣颇深,却毫无高傲之气,一贯待人和气,知足常乐,不与人争。我们跟他这些年,从没听说过谁谁的功夫不行,谁谁不如他之类的话语。他也常教导我们:光练武不成,还必须讲德,一个人如果武德不好,他的拳也就白练。
北京体育学院武术教授门惠丰老师在《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集》序中写到:“李老不仅拳艺精湛,而且武德高尚,一向平易近人,虚怀若谷,不求闻达,一身‘浩然正气”,泰然处事。五十年代,国家体委派李老和李剑华老师合编《陈式太极拳》一书,本应李老示范拍照,但谦和不肯,推荐陈式后代陈照奎师弟拍照图示。陈氏太极拳一路书写完稿,因工作调动转交他人再版,只字不提李老名姓,武术界知者为之不平,李老却淡然一笑。这坦荡胸怀至今影响吾辈。”
五十年代国家体委提倡太极拳运动,并以杨式为基础整理出“八十八式”太极拳和简化太极拳(24式)由李老师参与并教学示范,国家体委以李老的拳架特邀拍摄了全国第一部《太极拳》科教片。他打破门派偏见,热心于在杨式太极拳基础上改编的“筒化太极拳”教学,在当时,更难免会遇到非议。这种高瞻远瞩,博取广收,从善如流的武德风范,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老李在参与和推广太极拳工作中与同道相互研讨了杨式太极、孙式太极的手法和劲路,从而对陈、杨、吴、孙四家太极拳都悉心揣摩了各处的劲路,对吴式的粘随柔化之功,陈式的缠抖刚发之力,杨式的疏放洒脱之势,孙式的灵活紧凑之巧,最为见长,乃至融会贯通,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
1959年,国家体委为了更广泛地向全国传播太极拳,又将他介绍到北戴河气功疗养院担任拳师。为全国各地培训了师资500余人,跟他学过太极拳的体疗人员已达万人以上。在此期间,他一边教授拳术,一边进行研练,于1964年老10月21日在体育报发表了论文“对太极拳缠丝劲等问题的体会》。他潜心学习其师赵铁庵传给他的太极拳秘笈,从“水火颠倒解”中悟出并创立了“太极内功”。1960年初由老师口述,学生张天戈执笔整理了《太极内功》一书交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已故著名气功医疗专家,原北戴河气功疗养院院长刘贵珍为《太极内功》撰写了序言,他对该书这样评价:“李经梧同志习练的太极内功,就是使太极拳达到高深阶段的一个锻炼方法,过去不被大家熟悉。经过临床实验证明,‘太极内功’不仅可以提高拳术的鼓荡内气和技击能力,而且有很高的医疗、保健价值……”太极内功是通过意守命门为主,运用吐纳导引的运气方法,练腰健肾,练气强身,具有动静相兼,内外合一的特点。
由于李老极高的武学修养和声望,生前受聘但任北京吴氏太极拳研究会顾问、北京陈氏太极拳研究会顾问、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地特邀研究员。由于他对我国大众体育运动的贡献,党和人民给了他很高的荣誉,曾当选为河北省三、五、六届人大代表,秦皇岛市三、五、六届政协常委。
李老于1997年5月2日仙逝于北戴河。笔者作为李老的入门弟子,对恩师的言传身教时刻铭记于心,以继承遗志,传扬太极德艺为已任,为祖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尽绵薄之力。

作者  河北省石家庄市  孙金星
电话:0311-3636818
2002年11月2日

发表于 2003-11-12 17: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师爷风标,万古长存,他老人家的技艺和精神将时时鞭策我们努力继承和发扬太极拳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
发表于 2003-11-15 09: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辈让我敬仰!
 楼主| 发表于 2003-11-18 19: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放到当代人物中去。
李老是当然的重量级人物。
发表于 2003-11-18 19: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很好啊,当代人物里就有李老(我称师爷)的照片的。师爷是老辈里大家都很尊敬的名家,可惜今天了解他的人已经不是很多了。
 楼主| 发表于 2003-11-18 21: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您是我师兄,师兄好
发表于 2003-11-19 01: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一家人,不必客气。我的老师是锦州刘玉兰老师,您呢?
发表于 2003-11-20 17: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久不见啊,几天不来,变化很大哦,祝贺你荣升斑竹。另外,你的固话又换了么?
发表于 2003-11-20 21: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换了,是现在不住学校,搬回家了。手机号码没变,有事可以联系我,座机号码方便的时候告诉你。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1 08: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刚开始学,还没有入门呢
不过,石家庄的孙金星老师确实是李老亲授的弟子,拳架我是见过,过目难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