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子今年大四,大二的体育课上接触的太极,还是24式的简化太极,后来自己看书接触了一点儿陈式太极,今纯以一个业余爱好者的水平谈一下小子对太极拳的理解,见识难免肤浅,譬喻难免稀奇,大家多担待多原谅,请坛中众位师兄多多指点提携!
以我看来,太极拳与少林拳的区别就是“钢条”与“铁块”的区别,少林拳就像一个锤头,修炼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的锤头变得越来越硬,否则,锤头不如钉子硬的话。。。。。和人动起手来后果如何,就真得佛祖庇佑啦!虽说少林也有一些讲柔性的拳种,可那个更像是在锤头后面又加上一条链子,变成了“流星锤”!柔是柔在链子上,柔的功夫也是下在和练在链子上,并不是真正运用了柔的作用,也不能算是刚柔相济,最多是个刚柔两头。
陈拳以小子之见,今枉自揣度一下太极古拳的原意,应该是化铁块而为钢条的,太极拳谱中说的“摧僵”,小子以为就好比把人后天的力气,象铁块一样的一块一块的不完整不连贯不是一体的力气溶化掉,这个过程就是太极拳谱中说的“摧僵”的阶段,没有明师指点,没有一番苦功和苦练,这个阶段就化不干净,化不干净就会变成夹生饭!夹生饭就会似是而非,全不堪用的。这是一个很痛苦的阶段,不单肉体上痛苦,心理上也会,因为自己不知道旧力化去是否会新力渐生。这种心理上的迷茫也是。。。。
太极修炼的目的,窃以为就是把熔化了的铁水锻炼成钢,锻炼成钢条,柔韧的钢条,更进一步的讲,不单是钢条,还要是由一根一根坚韧的钢丝组成的钢条!钢条的作用全在一个韧字上,试想,一个坚硬的沉重的大锤头击在一条柔韧的钢条上,后果如何?锤头很自然的会被弹开!而且击的越重弹得越远。弹开的力道完全是借的锤头自己的力道。拳谱所谓“一身备五弓”,确不欺人,何止五弓呀,传说中的一触即发,借力打力何尝不就是用了一个韧字?
可是陈拳修炼难在哪里?以后学之见,一是难在韧度上,试想,如果钢条过于薄弱,就算韧性再好,还是会被锤头击断,所以,那些太极前辈练拳并没有忽视“力”的修炼,陈家前辈练拳,石锁是要举的,太极球也是要抱的,这些是为的什么?还不是为了练力,为了壮大自己的韧性,当然,后学以为,抱太极球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锻炼那种“圆度感”,实际体会那种弧度,并借此不断完善自己的身体,因为一个钢条的弹性是比不上一个钢圈的。呵呵。
现在的杨拳讲究用意不用力,为何?杨无敌的美名确实不是欺世盗名,可是杨拳的传出当年是怎么来的?是杨老前辈为了迁就满清贵族“贵体不动”的恶习而对自己的神拳百般删改后而形成的杨拳!杨老前辈的拳不是假的,是神拳没错,可是他传出来的拳可不是他自己练的拳呀,根本都不是一个东西了!杨老前辈自己修炼的“能打人”的太极可没有能够原汁流传出来呀!也不好说他老人家藏私,只能说那种情况下,他只能改技击为健身来迎合那些贵族,也是无奈呀,不这样迁就他们杨家的神拳就不能打响名号,至于杨家自己的子孙,真的修炼的就是这种传出来的软绵绵的用意不用力的杨拳吗?后学很是存疑呀。。。 至于这种用意不用力的太极能不能打人。。。。。恕小子寡闻,没听说过后世哪位修炼这种软绵绵的杨拳的师傅能真的动手打人呀。
二是难在连贯上,拳谱教导的“劲不可断”,小子认为,就是在钢条上不能有“坏点”,再柔韧的钢条如果有一个坏点,有一个点没有和其他部分熔为一体的话,一动手这个点决定会断掉!而这种周身一劲的功夫修炼出来谈何容易呀?一者溃则全盘皆溃!很难。。。很难!
最后小子谈一下对传统功夫和现代体育的理解,现代体育,肌肉发力,不论如何刻苦,有极限,而且三十以后,逐年下滑,生理所限,无人能免。
传统功夫,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乱人耳目!但是传统功夫提供了一种超越人体正常极限的可能性!很多效果,现代体育练死也不可能练出来,而靠传统功夫,虽不能保练保会,人人能会,但是确实能有人练到那种境界,虽然能人寥寥无几,可这样确提供了一种通向极高境界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存在是个神奇,是个神秘,更是中国功夫的一个最致命的亮点和骄傲!
后学之见,师兄们多多指点,小子觉得本论坛确有不少爱好太极的师兄前辈,所以才斗胆献丑。。。。。。。真传一句话,小子殷切期盼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