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式太极拳”名称的由来及其风格特点(中)
试以第一金刚捣碓为例,两者加以对照,就能体察出它们的区别。
原来第一金刚捣碓练法如下(预备式略):
第一动作:双手两掌相对,相距一肩宽,平举向前,高低与肩齐。同时身下蹲,成小正马步,目视正前方。
第二动作:身右转45度,胸对右前斜角;同时双手始终保持一小臂距离,右手逆缠,左手顺缠向右划上弧线,至右肩右后方半尺许停住;同时眼随手运,注视左手;与身动同时,右脚以脚跟为轴外摆45度,重心移于右腿,下蹲,使右股平行于地面;同时左脚经右脚内侧以左脚根里侧贴地走内弧线向左前方伸出,左膝略屈,左脚尖落地,指向右前斜角,两足距离两肩半至三肩宽,成左大仆步。
第三动作:身体保持原高度向左转45度,稍前移,胸对正前方;左手逆缠,走下弧线停于胸前半尺许,手心对右后下斜角,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同时右手顺缠亦走下弧线停于胸右侧,手心朝前,中指指向右下斜角;眼随手运,视左手中指尖;身转同时,左脚尖外摆,指向正前方,左膝弓住,大股平行地面,小腿垂直地面;右脚不动,右膝随身稍前移,微屈,成左弓步。
第四动作:身左转约15度,胸仍对正前方;眼随手运,转视正前方;身转同时左手继续逆缠走下弧线,向正前方领至胸前尺许,手心向下,中指指向右方;同时右手顺缠,运行时过渡中中指下指,亦走下弧线向前贴左手下合住,掌心对向后上斜角,中指指向左上斜角,双手成十字状。左脚不动,左膝稍微前移;右脚随身左转提起,走内弧线贴左脚内侧迈向右前斜角尺余,脚尖点地停住,成右前虚步。
第五动作:身右转约30度,胸略向右斜角;眼仍平视正前方;左手走顺缠落至脐部,手心向上,中指指向右方;右手变拳走顺缠向上运至眼齐,与眼部相距半尺许,拳心朝上,拳眼对正前方;左腿不动;右膝上提,与裆平,足尖下扣,指向前下角成左独立步。
第六动作: 身左转约15度,保持原高度不变,胸对向正前方;眼仍平视正前方;左手不动;右拳随身左转下落左掌心,拳心朝上,拳眼对正前方; 左腿不动;右脚随身左转同时下落于地,两足距离一肩宽,成小正马步。
第七动作:左手不动,右拳顺缠从掌心抬起至眼齐,余同第五动作。第八动作:同第六动作,唯拳下落左掌心时击掌发声,同时右脚下落配合右拳震地发声,同时逆式呼吸以鼻呼气发出“哼”声,小腹略突,气沉丹田,周身放松。(亦可出右拳时,右膝提起平裆,左脚亦随之抬起,双脚先左后右落地,右拳击左掌时,右脚震地出声。)
洪师改练法如下:
第一动作:眼平视正前方,身略左转,胸向正前方,两腿随身左转下蹲,松裆屈膝成小正马步;同时右肘不离肋右手顺缠走内弧线转到胸前斜对心口窝,手心侧向左后上斜角,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同时左手逆缠走外弧线转至颏前尺许,左肘松垂,手心侧向右后下斜角,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
第二动作:眼仍视正前方;身略右转约15度,胸略偏向右斜角;右腿走顺缠,弓膝松裆塌劲以脚跟为轴,右足尖外摆45度;同时左腿走逆缠以左脚尖为轴,左脚根向左后斜角旋转约45度,成右小盘步;随身右转同时,右手变逆缠,中指上领以手领肘走小外右上弧线上转至与心口齐,与口距离约4寸许,手心侧向左前下斜角,中指指向正前上斜角;左手同时变顺缠在原处松肩沉肘塌腕下塌外碾,手心侧向右后上斜角,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两手距离一小臂宽。
第三动作:眼视方向不变,身继续右转30—40度,胸对向右前斜角;右腿仍顺缠,弓膝略下蹲;左腿逆缠提膝出步,经右脚里侧勾起脚尖,以脚根里侧贴地走内弧线向左前斜角擦出,与右脚约两肩半距离,成大左扑步;身转同时右手仍逆缠走外右上弧线向右上转出,高与眼齐,距眼尺许,手心侧向右前下斜角,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左手同时顺缠走右上弧线与右手始终保持一小臂距离转至右前斜角,高与鼻齐,手心侧向右后上斜角,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
第四动作:眼方向不变;身左转约30度,胸仍对右前斜角;右腿变逆缠,膝屈略垂稍前移;左腿变顺缠,屈膝略弓塌裆落下脚尖,指向正前方,成大左侧马步;身转同时右手变顺缠,松肩沉肘,下塌外碾走下前弧线,转至脐右前一尺二寸左右,手心侧向左前上斜角,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同时左手变逆缠,以腕为轴,沉肘走内下弧线下转至胸前,距心口半尺许,手心侧向右后下斜角,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两手始终保持一小臂距离。
第五动作:眼方向不变;身继续左转约30度,胸略偏向左前斜角;左腿仍顺缠,塌裆屈膝,以左脚根为轴,略向左前方外摆脚尖;右脚仍逆缠,提膝,右脚经左脚向右前方尺许平掌落地,足尖指正前方,成右前虚步;同时左手仍逆缠走下前弧线上领转至颏前六寸许,手心侧向右前下斜角,中指指向右后上斜角;同时右手仍顺缠,肘贴右肋,以肘推手走里上弧线,中指上领转至左掌外下侧,两腕相交,成斜十字形,手心侧向左后上斜角,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
第六动作: 眼仍平视正前方;身略右转约35度,胸仍向正前方;身转同时左腿变逆缠,屈膝塌裆,左脚尖随身右转内扣,指向正前方;右腿同时变顺缠,提膝走内上弧线上顶到裆部,右脚掌始终平行地面,不翘垂脚尖,成左独立步;同时左手便顺缠,松肩沉肘走内弧线转至中脘前,手心侧向右后上斜角,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同时右手仍顺缠,沉肘,以小指领劲依次旋转握拳,经左手腕外上侧旋转上领至左掌心上方半尺许,拳心侧向右后上斜角,拳眼对向右前上斜角。
第七动作:眼法不变平视正前方;身略左转约20度,胸仍对正前方;左腿变顺缠,左脚不动;右腿变逆缠,右脚走下里右弧线落于左脚右侧一肩宽距离成小正马步,落脚也可配合右拳下击左掌心发劲出声,周身松沉;随身左转同时左手继续顺缠从中脘部转落至脐前,即变小逆缠,掌心略侧后上斜角,中指略指向右前上斜角;右拳同时变逆缠下转以拳之外侧小指、无名指根节贴(或击)于左掌心上,即变小顺缠,拳心侧向正后上斜角,拳眼对向正前上斜角。
以上是第一金刚捣碓两种不同练法,所有各式皆是如此,不能一一赘述。从第一式可以看出,洪老师修改的每一动作的细密和用意,由于篇幅所限,我不能对两种练法的技击作用展开详细陈述。但修改的练法本着“怎样用就怎样练”的原则,每一动作都体现着巧妙的技击作用,行家里手两相一对照,就会发现修改的练法设计的精巧,比原练法细密得多了。这是洪老师积半生心血在师祖传授的基础上,又吸收其他拳种精华进行的新的发展和创造,也是他武学思想的综合体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18 15:53:5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