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8日,陈家沟太极拳公开赛的开幕式上,陈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陈冲代表陈家沟,将“陈家沟荣誉村民”证书和“陈家沟太极拳宣传顾问”的聘书,亲自颁发给了河南正阳县籍的王大春。将此荣誉授给一位外地的陈式太极拳传人,属陈家沟村有史以来的首例。 陈冲自担任陈家沟村主要领导以来,非常重视陈家沟太极拳文化的全面传承和发展,这次向王大春授予如此荣誉,我想一定有着很强的启示意义。 多年的交往,我感到,王大春是陈式太极拳本源文化的坚守者。 太极拳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在中国众多武术门类中,太极拳蕴含着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其中,太极文化、武学、中医经络学、哲学思想以及将武、医融汇并举的内功养生学,当是它本源文化的主流。 青年时期,王大春就痴迷于陈氏太极拳的学习。他是个善于琢磨的人,在陈家沟学拳的那些年,他在认真接受老师(师父)教导的同时,总是挤出时间,在陈家沟到处访觅老一代的太极拳高手,向他们讨问陈家沟太极拳本源性的东西,陈家沟老一代的拳师喜欢他的好学,给他讲了许多至今他认为很宝贵的东西。由此,他比其他同道更多地触摸到了陈氏太极拳文化的脉络。几十年来,在练习套路的同时,他尤其重视太极内功的锻炼,子、午、卯、酉,他陶醉于站桩的体悟之中,暑往寒来从不间断,一站两三个小时,是家常便饭。他说,站桩是一种享受,他在站桩中仔细地揣摩着内气的流行;平时练功,也偏重于单式招式中内气运行和妙用的锻炼。总之,他选择了和许多人不大相同的锻炼方式。 有道是“太极十年不出门”、“十年磨一剑”,其实真正掌握太极拳的精萃而能熟而用之,何止十年——这点,王大春深有体会。 正是几十年“傻乎乎”的坚持和不辍的锻炼,王大春学到了陈氏太极拳许多本源性的东西,其中对内功的领悟,更为深刻。 加强对太极内功的悟练,是他多年来坚持承传锻炼的主要内容,在这方面,他有所建树。 上世纪九十年代上半期,王大春在宜昌、泉州、石狮等地传拳,立足于陈家沟大师开辟的传拳之地教拳而能汇聚人气,靠的就是以太极拳内功给人调理疗疾的特招,他当时的“政策”是:“身体有病,按照我的方法锻炼,治不了病不要钱”。就冲这一点,石狮市得许多人,包括本市的许多领导干部,都曾在王大春这里学拳练功,并各受其益。对王大春的事业,大家都很支持。那段时间,我曾参加一次王大春在石狮市举行的太极拳活动,发现石狮市四大班子和许多部委的主要领导也都济济出席,对此等活动的如此重视程度,实不多见。市政协的吴主席在讲话中感慨地说:“(王大春教的)太极拳,治好了我多年的痛风病,也使我成了真正的男子汉(言外之意,也治好了令他丢分的其它病)”。这话,我至今记忆犹新。 2012年秋,我陪王大春到枝江,他的弟子詹红英热情地邀请我们到家里做客,陪同的还有王大春当地的几位弟子。到家后发现詹红英72岁的婆婆拄着拐杖单脚着地在门口迎接我们,王大春关心地问其原因,是崴脚了。吃饭前,王大春用太极内功指针疗法为她在肿胀的脚上点触发功五六分钟,老太太竟能站着走路了,令在场的所有人都深感神奇。我虽然在陈家沟听到过太极内功的疗病作用,但毕竟是见王大春第一次施以此法,未免观奇生疑,所以在当时的随行报道中没有提及此事。以后在和王大春长期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他用太极内功帮人疗疾的事例很多,使我由衷地叹服陈氏太极拳太极内功的神奇,为陈式太极拳有王大春这样一位传承人而高兴。 2010年5月,我帮王大春在老家正阳县太极山庄筹办太极文化节,想请著名豫剧艺术家任宏恩两口子到那里演出助兴。到郑州见到任宏恩时,他说自己颈椎疼了好多天啦,扭脖子就成问题,恐怕不能演出。由于我了解王大春的太极内功指针疗法,就很有底气地说:“老兄,没事,到那里让大春给你治治”。鉴于我和任宏恩是老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又在他家乡任过党委书记,所以他推辞不下,但到那里能不能演出,一路上他心怀疑虑。 到正阳后,我首先让王大春给任宏恩老师治病,只见他用左手食指和中指在任老师颈椎的病灶上发功5分钟左右,任宏恩就能无痛感地来回扭动脖子了,他连连惊呼“神啦!神啦!”第二天,成功地进行了演出。对此,我专门写过一篇报道。 对他的此等功法,我开始还怀疑过,难怪许多不了解的人,看到后往往以为是双方的配合展示——难免,由感知上升到认知,往往有一个过程。 王大春为探索和修炼太极内功,多年来下了很大功夫,他曾游走于名山大川,遍访高人,深深地吸允着医武和道学理论的营养,充实着自己学到的太极内功,他在太极指针疗法上大力地钻研着、体悟锻炼着,丰满滋润着太极拳文化。 2016年5月,在正阳举行的全国太极拳推手赛中,王大春的弟子刘奥伟进入决赛第一局一分半钟的时候,肘腕脱臼,痛的直哭,比赛暂停。正当大家都以为他一定弃权比赛的时候,只见王大春快步走到刘奥伟身旁,以太极指针疗法,为刘奥伟治疗了约3分钟,然后拍拍刘奥伟肩膀,很自信地鼓励他继续比赛,结果刘奥伟竟打到最后,取得了冠军。这场景,个别没接触过这些功法人误以为是他们师徒间天衣无缝的表演,但更多的是对其功法的赞佩。 我在太极拳界有个信条:“成就能成就事业的人成就一番成就,也是我的成就”。我感到,王大春是近年来太极拳界奋蹄而出的一匹黑马,他对太极拳有着很强的执著精神并在太极内功方面有所建树,所以,这些年在帮助其他人的同时,关注度对他有所倾斜。 他,大难不死,靠的是太极内功。 由于事业上的过度操劳,2018年起,他曾三次脑梗,最后一次瘫躺在床,一个月大小便就床解决,双手十指难以捏拢,有段时间,他靠轮椅和双拐行走,医生说,他能保住命就不错了。 倔强不屈,是他的个性,他靠自己掌握的太极内功的功法,与命运抗争。从意念导气到肢体配合,按照子午流注理论,配合常规的药物治疗,每天顽强地锻炼着,以意导气,强迫经络运行。奇迹青睐执著的追求者,三年多时间,他竟然奇迹般地康复,并且行走思维、包括其太极功法,均完全恢复正常,令给他看病的医生都难以置信,啧啧称奇。他说,大难不死,是太极内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认识到太极内功的神奇妙用,他将家乡的事业打点后,在峨眉山创办了个太极康养基地和陈家沟太极拳培训基地。在坚持每天练功的同时,传播着太极功法。 他在此从事的事业,受到了当地武术界、道医界的关注,当地的许多名流大家,纷纷到康养基地,与他一起襄事研学或者疗疾治病。 2023年春,原国家武术管理中心主任张耀庭携夫人专程到峨眉山看望了王大春;国际武术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武协副主席、中国散打队总教练田苏辉在出席2023年世界武术联合会在成都举行的赛事期间,也专程到峨眉山看望他,鼓励他事业的发展;陈家沟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冲和陈家沟的许多太极拳名家,纷纷到康养基地,对王大春在峨眉山传播陈家沟的太极功法给予了很大支持。北京、郑州、西安、三门峡、商丘、重庆等地一些和王大春有过交往的政府部门的领导、各流派太极拳的主要传承人,也纷纷到峨眉看望王大春或与之交流。 我多次到峨眉,在参与政、商、武、医、道、佛等各界领导和名家到峨眉山的接待中,感受到了他们对王大春传播太极功法的重视和支持。凤凰不落无宝之地,没有一种精神和真才实学,我想不会有这么多有层次的来者。同时,我还目睹了王大春用太极内功指针疗法为多人治病的过程。张耀庭主任的夫人冀春茹(原河南中医学院副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陪张耀庭主任初到峨眉山时,膝关节疼痛,尽管吃着药,但效果不佳,行走不便。经王大春用太极内功的几天调理,病情基本痊愈,和大家一同登山览景,谈笑风生。她惊奇王大春太极内功的奇特效果,勉励他继续努力,将这一传统功法传承下去。 来自宜昌的焦远清,初到峨眉山大春太极康养基地时,腰疼,王大春施其太极功法,不到一分钟时间,解除了她的病痛,再按照王大春指导的方法练功几天后,病痛基本消失。她和爱人返程时,从青城山给王大春发来微信:“……以前我走五百米腰疼的不行,这次爬上青城山都江堰山顶,每天两万步,脚都走废了腰居然没事…”。 70多岁的焦兆兰,是专程从青岛来到峨眉山向王大春学拳治病的。她二十年前曾跟王大春学习过陈式太极拳及太极功法,深受其益。近几年疫情,缺少锻炼,左膝下蹲时作痛,到峨眉山的当晚,王大春给他进行了几分钟的“指针”治疗,疼痛感顿时消失。 河南遂平县旅游局的李华,2024年4月前往四川处理公务,得知王大春在峨眉山开设有太极康养基地,决定顺道拜访。多年前,作为旅游景区考评员的李华,因王大春在老家驻马店市正阳县创办3A级旅游景点“太极山庄”而结识,他对王大春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太极功夫深感钦佩。故友他乡,相逢甚欢。王大春提议李华游览一下峨眉山水,但李华表示,自己右腿膝关节疼痛多年,难以登山。王大春询问了病情后,提出为李华治疗。尽管李华半信半疑,但在我的鼓励下同意尝试。王大春运用其太极内功,通过手指点按的方式,短短5分钟左右,李华感觉疼痛明显缓解,甚至能够轻松奔跑。他对此感到非常惊喜,并连连称赞王大春。 如此例子,对王大春来说,如斗中数粟。 中医理论讲,气通血通,百病不生,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好多病都是由于气血瘀堵引起的。王大春说,指针疗法就是通过化瘀通堵,畅通气血达到祛病的目的的,这在中国中医界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自从太极拳将中医经络学融纳之后,丰富了太极内功祛病疗疾的功能。通过太极拳内功锻炼,活动经络,并将内功锻炼产生的能量凝聚起来,释放于化瘀活血,是太极拳祛病健身的一个重要手段。一个太极拳传承者,经过长期科学而刻苦的锻炼,是能将全身之气凝聚,并引导至某个部位并释放的。气在运行中产生能量,能量的聚合释放,就能起到祛瘀通堵的妙用。我国心学理论的创始人、明代的王阳明曾有如下论述:“凝聚为精,流行为气,妙用为神”,何谓精气神,简言之原来如此。对此理论,王大春十分尊崇。几十年的揣摩和锻炼,使他在这方面深有体悟,他的太极内功指针疗法,深受此理论的启导。他能将全身之气,聚行于小拇指上,抗御200多斤壮汉双手的任意折击,其功夫令人赞叹。 如今,原本历史上“楚狂”陆通在峨眉山圣水阁下选定的静谧养生之地,由于王大春的到来而人群熙来攘往,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康养气场。 观此思彼,我对太极拳的发展有了如下思考: 应该说,王大春在太极拳传承方面,是个开源守本之人。所谓开源守本,指的是太极拳原本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种元素,许多人在传承中有所丢失,这些太极拳本源性的东西,需要我们去抓回来,使其回归本位继而传承发展。作为太极拳“非遗”的传承人,传承太极拳,不能一味地迎合市场而追名逐利、重“术”轻 “功”。自古医武同道,历史上陈家沟的太极拳高手,均循此道。虽然这样上功路远,但后辈仍需锲而不舍。 目前,信息化高度发展、物欲横流,太极拳遇到了新的发展环境。太极拳文化的传播渠道和人们追求的方式相互契合,衍生了太极文化多种形式的表达方式。且不谈精神层面的问题,单就表现形式而言,武、医、功、舞、艺、操等,可谓是百花齐放,各有撷(xié)者,并各挂其果。这一树多花、争艳比放的局面,赋人以不同方式的享受,有人称是发展,有人称是异化,还有人说是……。总之,“需要”造就了“市场”,这些客观存在的“市场”继而推动了各自的发展,并有着后浪拍前浪的态势。 我们呼吁太极拳在传承中不应丢失其原滋原味的营养元素,这本是将它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初衷。但也不必另眼相视其在发展中的衍变——好像中国的甲骨文,现在演变出了各种字体一样,虽有区别,但同属汉字。所以观太极拳的各自发展,无须褒此贬彼。客观上,各流派太极拳就是这样产生的。 根据以上发展形势,我认为,目前在太极拳的传承中,应有两大类型,一个是推广普及型,另一个是保护传承型。前者是为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进行的创新发展。它追求的是量的扩展和利益的扩大;后者需要的却是对传统的坚守和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它追求的应是质量,因为他肩负着对太极拳源有文化的保护责任(各级政府为此付出有一定的保护费)——王大春的坚守正是如此。 写到这里,陈家沟村授予王大春“荣誉村民”和“陈家沟太极拳宣传顾问”荣誉的初衷,就不难理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