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湾的绵延,亚龙湾的磅礴,海棠湾的奢华带来的是窒息,是震撼!婉约的大东海带来的是蓦然回首是灯火阑珊。
1986年7月,第一次面见大东海不修边幅的真颜。厚厚的沙滩,生猛怵人的仙人掌,肆意爬行的藤蔓。还有几株马尾松直挺挺的穿插在椰林中,蓬松的棕色松针将白如雪的沙滩厚厚地覆盖。只有一层一层的海浪不时的扑向海岸,掀起朵朵浪花,拥抱着柔软的沙滩……大东海的狂野被收藏在记忆深处。
我光着脚丫,跋涉在沙滩上。如在洁白而温暖的雪地行走,深一脚浅一脚的,细细的白沙在脚丫的缝隙涌动,漫过脚背,没过脚踝。极目远眺无边无际的蔚蓝色大海。大东海约三千米长的月牙形的海湾身着银白色的裙子,外加绿色的椰林镶边,层层的浪花像洁白的蕾丝花边一样点缀着海岸线。
真美啊!我雀跃欢呼!惊喜之中,第一次穿上神圣的泳装,第一次心潮澎湃扑向大海,第一次接受海浪的簇拥,第一次尝到海水的苦涩……
后来调到三亚工作,在大东海旁的榆林八一小学当老师,与大东海是朝夕相处。每天骑自行车从左边看从右边瞧,眉来眼去,窥视玉树临风的大东海的英俊模样。
三十多年的岁月,见证大东海的变迁。从广场兴建的游泳池到广场的露天舞厅;到广场娱乐设施的林立,海岸边弥漫着的灯红酒绿和声嘶力竭的摇滚;广场音乐喷泉带来喷薄而出的亢奋……
而今,广场变了,变得自然了,变得绿了,变得清静了。广场右侧是大片的草地随着坡度蜿蜒,草地参差有序的椰林在绿草地上荡漾。广场四周有合抱缠绕的榕树,有岁月悠久的菩提,还有几株挂着形如花生状的大果子的树。
见证岁月象征安详的定海柱静静的矗立在广场的入口,和广场尽头的游泳的雕塑遥相呼应。
广场边的栈道上的菩提树下,有几个卖旅游用品的小商店。有个熟悉女店主从小姑娘到奶奶,一直未曾离开过大东海的商店。
活跃在广场的是充满浓郁民族风的新疆舞,是欢快的交谊舞,是快节奏的健身操。来自全国各地太极拳友们占据了广场的半壁江山,用太极的天籁之音荡涤广场的喧嚣。艳丽飘逸的太极服在广场上绽放。拳友们用“搂膝拗步”在这里漫步岁月,用“云手”在这里雕琢时光。
道生万物,心起阴阳;感受天地之神气,领悟造化之灵光。知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看天下万物,一统太极。
2020年12月17日,我国申报的“太极拳”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现在的太极拳已传遍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习练之人达4亿之众。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没有理由远离太极拳。
传统太极拳发展到今天,不仅是最高级的技击术,太极拳的功能也超限发挥。把中国传统的易经,儒道思想,八卦五行,天人合一,阴阳演绎法则等哲理融入其中,成为哲学拳;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成为文化拳;把导引、吐纳、经络等引入其中,成为医疗拳;把美学融入其中,使拳姿含蓄,连绵不绝,舒畅柔美,承仙风道骨之貌,成为境界拳……
随着时代的变化,太极的主要作用在发生变化,由原来以技击为主演变成以强身健体为主。从擂台上到公园里,从达官贵族走向平头百姓。
大东海这个庞大的太极拳队伍,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练传统杨式85式太极拳爱好者。他们因为拳而相约大东海,用他们的话来说是:祈求东海之福,感受太极之美。
传统太极拳十三式是由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组成。后来太极拳分陈式、杨式、和式、吴式、武式、孙式、等流派。
我们练的传统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开创者是杨露禅。李连曾说:“杨露禅先生创立的杨氏太极拳,在今天仍有数以亿计的人在习练,作为一名武术弟子,我很早就想拜祭杨露禅先生。我们要不忘中华民族的美德,把太极拳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向世界。”
传统杨式85式太极拳,是历经杨家子孙三代人的努力,后由宗师杨澄甫先生晚年所创的“定型拳架”而来。
这套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朴实、刚柔相济,一气呵成。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深受大众的喜爱,故而流传最广。
但凡在大东海打这套拳的人,心中有一个人就像佛一样的存在,她就是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扎西。这位老人曾几次来海南。2014年在大东海教过拳,住在大东海悦海巷园丁之家小区拳友陈老师家里。2016年4月,三亚南山寺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太极文化交流赛,她是特邀嘉宾。她将杨式85式太极拳传播到了大东海,把拳技拳德都留在了大东海。
扎西,又名东娃敢措,藏族。生于1932年10月25日,是青海互助县人。38岁做了肺部切除手术,曾被医生断定还有不到十年寿命。她在万念俱灰的时候邂逅了太极拳,是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赵斌大师鼓励她用杨式太极拳拯救自己的生命。可是灾难依然没放过她。1992年7月,刚从北京大学法律专业毕业的小儿子李西林回到西宁,在一条僻静巷子里遇到歹徒抢劫,在与歹徒的搏斗中不幸遇难。在六十岁时遭受失子之痛的致命打击。2006年,七十多岁查出“结肠血管畸形破裂”,又一次开刀做手术。不管命运是多么坎坷,她都依靠太极拳来支撑。生活在享受太极,感恩太极,传授太极的世界里。把杨式85式太极拳打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淡泊名利,清心寡欲。用德心安心,。用善心定心,用爱心暖心,用人格魅力演绎太极文化的中正安舒。让这套杨式85太极拳走进了全国各地习拳人的心。
2019年的1月3日,是扎西门下弟子最伤心的记忆,88岁的大师与世长辞。也许是师父的感召力量吧。大东海广场的扎西弟子们扛起了传授杨式85式太极拳的大旗。扎西弟子黄元松,范秀华,殷海俊,以及十几年一直坚持在大东海打拳的焦聪敏老师,一起坚守着大东海这块阵地,创建了永年杨式太极拳三亚推广中心。每年有来自全国各地以及一些国际友人的太极拳友都会来到这里寻找打拳的组织。他们打拳,练拳,教拳,切磋拳艺,这里成了打杨式85拳学习成长的基地。
张凤云老师是来自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这位痴狂的太极拳友,为了这套拳,已在三亚过了四个年了。每天身着别着扎西像的太极服,对太极拳的一招一式细细揣摩,刻苦练习。她说:太极拳的学习不是听明白的,是要让身体知道,必须要有明师指点,再通过苦练来完成。每天见到老师总是有喋喋不休的问题:老师,太极拳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为什么我的腿没使上劲?老师,气沉丹田是什么样的感觉?……接下来就开启交作业模式,把学习过的太极内容一一做给老师看,寻找正确答案。她说:她是她们家乡的委培学员,回家乡后有一群太极发烧友在等待她的传授。是的,做内蒙的扎西是她的梦想。
来自沈阳的慕玉萍是这个队伍里年轻靓丽的拳友,才五十出头。把孩子送入大学后,独自陪着父母来这里过冬。住在离大东海广场很近的海韵苑小区。每天的工作是对父母的陪伴,照顾他们的起居和饮食。在大东海遇见了太极拳队后,每天把父母安顿好,给自己留点时间来学习杨式85式太极拳。越学越喜欢,把从前在家学习了三次的24式竞赛套路抛弃了。现在每天的日子变得很充实,做到尽孝学拳两不误。
在这个队伍里,还有个80高龄的拳友。这位姐姐是学财务的,很有经商头脑,现在也思维清晰。在十几年前就在红沙置地盖房,现在每年都来这里过冬还附带收房租。团队里很多拳友是她的房客。由于血压偏高,去年年底突发中风,好在这些拳友的帮助进行及时抢救治疗。现在能独立行走了。
列娜是一位俄罗斯儿科医生,她在大东海结识了曾经在俄罗斯工作过的在大东海打拳的翻译,于是成为太极队伍里一位引人注目的一位。尽管语言的交流受到了限制,但肢体语言是相通的。她常常站在老师的背后看,用她的话来说是复制粘贴太极拳。也许是有太极天分,不到半年功夫,她竟然复制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因为学太极拳,她也试着在太极拳圈里发中文信息。虽说时有常识性的语言错误,但不影响我们对太极的交流。
在这个广场打拳的拳友是学习者也是传播者。现在再加上网络平台,享受大东海太极学习资源的上万人。大家都来这里寻找他们的太极净土。
大东海杨式太极拳培训中心在成全别人的同时也在成全自己。这里有很多是八一中学、小学的退休老师,还有一些是部队离退休干部。离开了工作岗位,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自由,聚在这风景优美的地方让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变老,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通过打太极拳,枕椎、肩椎、腰椎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复和改善,体质在增强。腿脚有力啦,不时与各地拳友进行南来北往的互动,演变成旅游式的太极模式。这个团队在三亚举办的第一次世界太极文化交流赛中。夺冠,多次在重大赛事中获奖。领队黄元松先生在2018年获得三亚国际武术形象大使称号。
早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海面,大东海广场这些以黄元松、范秀华、焦聪敏领头的老师们站在队伍前头面朝大海,后面是上百的太极拳友聚在一起排队跟着练习。大家在一招一式中遵循任督二脉的走向,顺天而行,顺势而为。在丹田开合中享受呼吸吐纳、气韵鼓荡。在动与静、快与慢、阴与阳、虚与实相结合的太极拳中,抛开奔波劳碌、抱怨盲从、功利浮躁,与自己的内心静静交流,荡然在生命的市井里,守住生命的延续……
他们像种子一样,吸天地之灵气,随万物生长在大东海这片太极的沃土里!
作者:孙春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