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第十四届全运会的开幕倒计时只有不到90天时间了。全运会是中国顶级规模的体育盛会,是向全世界展示“体育强国”和中国软实力的集中表现,相当于中国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追求的是一种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目标,不断刷新纪录,突破自身极限,追寻生命的最大张力,同时弘扬公平竞争、互相理解和友谊团结,是世界和平、友谊和团结的象征。 纵观体育,体育分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两大部分。竞技体育是龙头,是领军,是尖端,代表国家的竞技水平和金牌战略;群众体育是土壤,是源泉,是基础,代表全民的健身水平和品牌战略。二者有其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不可以分割,在庞大的体育生态中是不可缺失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十三届全运会增设传统太极拳竞赛项目,到十四届全运会预设红拳和太极拳为集体表演项目,都可以看到全运会对群众体育的吸纳和参与,相互鼎力支持,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二者又有区分,竞技体育是紧密性的,群众体育是松散性的。二者在实质上有官办与民办的区别,专业与业余的区别,训练组织、训练条件、训练时间、训练师资、训练方法、训练保障、训练目的都有很大的差别。二者不在一个层面,无有可比性,但却互相联系,互相支持,互相融合。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中互制高地,互为补充,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这个指导思想上,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广大太极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踊跃参加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全民全运同心同行,为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精彩体育盛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智慧和力量,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梦想绽放新陕西,追赶超越新篇章。十四届全运会展示了强大的综合国力,特别对举办地陕西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大西安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旅游、交通、健身设施、城市建设、精神风貌都获得了空前的提升。 太极拳是中国的国粹,是儒释道武医传统文化五大支柱的结晶和精华。其实,儒释道武医都是一种道,都是数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学问。细分下来,儒释道更偏重于道,武医更偏重于术。我们往往注重并强调太极拳的本质是技击,殊不知在它诞生的时刻,已经“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这是太极拳的初心和使命。由于时代变化、时代需求等综合原因,当代太极拳的主攻方向应该是武医同道,探寻生命的本质和本原。 作如下思考: 一、从历史的角度看。一百年来,太极拳为王公贵族、达官贵人之极少数人拳术已经转换为全民健身的武术首选,为广大老百姓所接受,这是天时地利人和,太极拳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太极盛世,出版了一批老拳谱丛书和太极拳武学丛书,这些书籍皆将太极拳与“卫生”联系在一起,其意义深远。 二、从现实的角度看。太极拳分为套路、器械、推手、散打、搏击等,组成了庞大的有机融合的太极生态,其间最广泛、最具有锻练价值和表演价值、为广大太极人所方便所习惯所喜爱的仍然是套路,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这种必然说明已经把武术太极拳的技击功能弱化或者说边缘化了。 三、从功能的角度看。太极拳的体用,即套路和技法,仍然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内涵深不可测,须要用毕生的精力去探求与发掘。我师门优秀弟子马向东潜心研究数年,撰写了《太极武学精要》技法专著,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四、从乱象的角度看。太极拳作为一种拳术,并非包罗万象,把什么文化都铺天盖地和太极拳联系在一起,颇有荒谬之嫌。互联网上的太极文章连篇累牍,大部为抄袭之作,少有新意,颇有忽悠之嫌。 习练太极拳,学习太极文化,我以为应从两头抓起,一头是细读古人精典,加深理解,融会贯通;另一头是实践出真知,通过长期习练,悟出真理,练出功夫。 此生曾经有过两种切身体验。一种是大约20年前在韩城市金塔公园领练85式杨式太极拳之后,走到公园门口,感觉浑身通透、无形无象、酥舒之极、人不得控,这种无意之中神妙的感知在那个时期曾经发生过两次,每次瞬间就消失了。其后若干年有意再去寻求,却始终不得要领。细思下来,太极拳自有奥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不该有者徒然,该有者自现,这种意境需要潜心研究。 另一种是2016年3月20日陕西省武术协会总结表彰大会即将开幕之际,我作为办公室主任安排会场座位,急促之下不慎被阶梯绊倒,重重地摔在地板上,全胸脯贴地,迸撞的疼痛骤然扩及全身而不能动,当时脑袋一片空白。若干秒后,我的意识方才清醒,有惊无险,继续投入工作状态。对于一个时有74岁年龄段的老人,这又是一种神奇。我庆幸我自已,是经年不停的太极拳锻炼和内气的自然反应,让我又一次度过了人生这一劫难。而身体内涌动的活力又使我顿悟,太极拳不仅仅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身养性,还能夠调动人的内气和潜能,尽可能地保护生命。这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幸运,不仅没有使身体受伤,反而摔掉了一身的晦气,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其状态从骤然走向从容,无先见无自觉,冥冥之中只是一种对身体的考验。 有了这两种深刻的生命体验,我对太极拳的定位、内涵、练习隧道则有了重新的思维,那就是太极拳作为国粹,必须用传统文化的理念和角度去解释,去理解,去运行。 中国古代的宇宙观把包括人在内的整个宇宙看成是一个大生命的流行发育过程,一切学问都是对这大生命流行化育的揭示。儒释道武医在学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有机关系,都是关乎生命和做人的学问,而太极拳更是出类拔萃,此处的关键词是“内气”的化生。 天地万物由一气所化。古人认为气是宇宙和生命的本源,人与天地万物都由气所化生。人生下来,父母赋予了元气,元气调动宗气(呼吸之气)。宗气又化为营气(水谷之精气,沿经脉而通五脏六腑,生津液而滋养周身)和卫气(水谷之悍气,循行于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看管家门)。营卫阴阳相随而行,内外贯通,有如圆环没有开端,如水之源远流长,无有穷尽。但人的元真之气是消耗品,是有限度的,它遵循着生老病死、成住坏空的规律。因此,人类一要节省元气,不使过度消耗,二要采取一切养生法补充后天之气。太极拳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应运而生,以此可窥古人的预见和智慧。 太极拳,会生经络之气、五脏之气、阴阳之气,其实是一回事,就是内气,太极气。内气运行周天,行健生命。所谓“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全赖于内气的化生和通行。内气是身体内部的一种觉知,看不见,摸不着,靠的是太极拳的催动。但得觉知出,便起手就有,沿经络顺行,连绵不断,有流感、灵感、舒服感,对体内则是一种妙不可喻的疏通和按摩。 太极拳,内气转换成能量,便有了内劲,即太极劲。内劲备于动静之机,攻防之间。一旦把这种意念和身体内外联系在一起,方是有了功夫。健身气功没有武术的那种攻防技击意识,而太极拳具有鲜明的攻防技击本领。太极拳用它固有的抽丝劲、缠绕劲、荡劲,沾连粘随不丢顶,引进落空合即出,借力打力,化打合一,牽动四两拨千斤,把固有的一招一势技法与挨到何处何处击有机地活学活用起来,挑动重心,掀翻对方,周身无处不是阴阳手,这才是太极拳技法的真正特点。然而,没有内劲,则一切枉然。 太极拳,乃阴阳之母。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体现的是一种“文思安安,武备动动,安安动动,乃文乃武”的精气神。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精志,由是太极魂魄油然而生。 太极拳,气宜鼓荡,神宜内敛。牵动往来气贴背,腹内松净气腾然。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一派儒雅之气,而非凶悍之气。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何为轻灵,双轻不近于飘浮,是那种属于天然造化的轻灵。当气遍全身不稍滞之时,也就是气的虚灵在肢体臻于饱满之时,外气亦必然清明,身体会溢出一种清香,渐入佳境。 太极拳,形与神俱。身心合一,形气合一,形神统一,是太极拳最高的价值追求。追求宇宙万物的平衡与和谐是中华民族的永恒价值观。孔子认为中庸是至德,是历代圣贤相传的不二法门。太极拳的灵魂即是中和,调和阴阳,和同筋脉,气血皆从,内外调和是养生的最终目标。“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内经·灵枢·本神》。 太极拳,性命双修,全在于一个“化”字。化,对外则虚浮,对内则实用。化不了他人,却能够化自己。化自己的拙劲,化自已的双重劲,化自已的执着劲。 用太极劲,使手、足、肩、胯、肘。膝为六合,阴阳平衡,抵六邪(风、寒、暑、湿、燥、热)入内而化之,祛病延年。 用太极劲,使心平气和,静默会神,化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于心外,化五毒(贪、嗔、痴、慢、疑)于断离。这里的关键词是“嗔”,是心态,“嗔”化了,心态好了,一切都随之好了。 用太极劲,使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根清净,为之六合,以化六欲(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直指人性中的自私、贪婪、嫉妒和愚痴。 内不为七情所动,外不为六邪所染,回到人的本初状态。化在天地间不知不觉不可见,唯在自身形质与气质上有可见,此为“化境”。当然,“化境”是太极拳修炼的高层境界,完全实现者凤毛鳞角。 太极拳,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穷神达化,尽性立命,因而是“体育之学、修身之道、性命之功、圣神之境”。太极拳启示给我们的是一种生存的智慧,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 太极拳,造就诚心诚意之人。首先,居处安静,洗心曰斋,诚意曰戒,清静为正。而后,雍容自得,和蔼慈祥,婉然从物,为而不争,与时变化,出入有度,三焦匀称,品行端正,举止稳重,处事守信,清心寡欲,底线分明,众人皆说有德行。这里的关键词是“三焦匀称”,是内外相合、形气统一的根本。 太极拳在行云流水、物我两忘中,会有身体的微变化和显变化,但更有一种心灵的洗涤、觉知和洞察。整个世界都是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浑然一体,人的身体和生命也是阴阳对立互转互济的浑然一体,让清者清更清,浊者浊而变清,则是太极人的人生信条。 今天我讲的内容归纳下来,大致有三个要点: 一、变化是永恒的,不确定的,但重心是不变的。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守住自己的重心,这个重心就是善念,就是信仰。爱党爱国爱人民,感恩时代,感恩社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是心灵的修养; 二、生活的真谛是健康快乐。君子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大千世界能识破诱惑而缓拒之。做好自己,善待自已,善待众人,尊重人,不伤害人,做个有自度的人,有利于人民的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以“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激励自已,鞭策自己,这是精神的修养; 三、对待传统文化,应该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维发掘丰富的内涵。太极的本源是生命,生命是宇宙的一个缩影。要学会享受太极,即是享受生命。太极拳的核心价值观是阴阳中和,延年益寿,这是身体的修养。 接下来,借此机会,我想简单谈一下太极拳的实践问题。 疫情期间,在家里习练国家体育总局的太极八法五步,健身效果很不错。我总结了“沉稳走,腰带手,荡劲出,中门守,势中定,运八方,不逾矩,又超脱”的24个字的传统太极拳特点,体现“轻灵飘逸,神态自如,劲力充沛,内外相合”的演练风格。但这套拳路时间很短,连打三遍犹嫌不足,我增加了几个调气和练气的功法,演示如下。(初期训练方法) 1、起势 两脚平行与肩同宽,坐掌有动感,两臂向前向上掤,整身上拔,合下颌,注意外三合。上下对拉,内气沿两胯之间大动脉之平行线内侧,沉落涌泉。得势才有气感,起势是发动气感的开端,亦是细节。 2、向上伸展 两臂向上伸展,身体如伸懒腰般展开,意念两肩后背,尽量合住膏盲穴部位,这样有利于调动左脾右肝反射点。眉间展开,眼光朝上,顺势提脚后根,稳住重心。生命在呼吸之间,深吸浅呼。 3、整身下落 身正,两手下采,如划半园轻擦玻璃,待手与肩平处,气到腰胯,落脚掌,手掌与脚掌虚虚对应合上,沿周身调正三焦之气。 4、下抄十字手 两掌接采势下按,顺势内抄上掤,十字交叉合抱于胸前;左小臂在内,右小臂在外,掌心向内,两脚蹬地,身体竖直拔起,两臂外撑掤圆,两小臂微微外旋。手与胸齐,勿高勿低。 5、掤(主肺经与大肠经相交) 大拇指、虎口外侧始,两臂左右平行向外侧延伸掤出,与肩内侧对应,如拉弓箭,如拉扛铃,如拉弹簧,候气在大肠经(食指上侧)和肺经(大拇指中间)之间。虎口有气冲之感。 6、捋(主心经与小肠经相交) 两手斜向下,捋至胸腔两边,调动膻中。气沿小拇指内侧不断。 7、挤(主劳宫) 两掌相合,阴阳二气相通相搏相冲以为合,掌根为劲点挤出。 8、按(主心包经,接三焦) 中指领劲,两臂如滚浪似推出。 9、收势(接八法五步起势) 沉肩坠肘,整身外阳下沉。气沿脚外踝顺腿部外侧阳经至胯部。两臂撤肘下落,两掌回至胯旁,坐掌两气相合。 此功法可前后相接,循环往复。今天就讲到这里,请大家回去后多多体验。 张世昌老师英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