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延(1825~1898) 河南省温县辛堂村(近陈家沟)人,家境贫寒,拜陈清平为师,习太极拳小架。学成后以走镖为业,多次走镖山东等地。曾与人打赌,用肘将墙上砖打入墙内二指多深,故有“铁胳膊李盾”之称。晚年精研拳法,达到一动一太极,一寸一阴阳。善促步、挫步、步法急促灵活,挂、撩、跪、蹬、腿法变幻多端,以脚跟为轴,脚尖虚领旋转,以身腰为车轴脚似钻,两手如车轮旋转翻滚的太极拳。当地人以其声、形称之为忽雷架。 李作智(1844~1914) 字镜心,温县南张羌村人。拜陈清平为师,在师传拳艺基础上,遍访名手,结合自己多年习武对阵心得体会,在19世纪末,创编了一套强调双生并重、极重下盘功夫、步法更加灵活、身形起落幅度较大的太极拳套路,被称作“太极拳腾挪架”,又称矮桩架(矮架)、衩拖架(衩架),著有《太极拳讲述》等。 陈鑫(1849~1929) 字品三,陈仲甡三子,陈氏第十六世,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清末岁贡生,近代中国武术史上著名的太极拳理论家。其主要著作有:《陈氏家乘》五卷,《安愚轩诗文集》若干卷,《陈氏太极拳图说》(原名《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出版时改为是名。)四卷,《太极拳引蒙入路》一卷及《三三六拳谱》等,其中以《陈氏太极拳图说》为代表。该书从1908年动笔,其时,公已年近花甲,到1919年完成,历时十二个春秋,书稿成时,已近古稀。十二年中,他对该书倾注了全部精力,不避寒暑,呕心沥血,多次修改,亲手抄录而不懈,其抄本有四,每稿洋洋二、三十万言,其毅力、精神确实感人。该书图文并茂,拳势取经络而通变,拳理师周易而同规,理精法密,显微阐幽,精朴悉陈,细腻明透,为拳坛理论之丰碑,武林修学之经典。 陈延熙 (1848~1929) 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十六世人,系“牌位大王”陈长兴之孙,“太极神手”陈耕耘之次子。生于道光二十八年,卒于民国十九年(1848-1929),享年八十一。陈氏太极第八代主要传人。与兄延年承继父业,拳艺高超,虽入化境,仍不松懈。光绪二十六年(1900),袁世凯督鲁,见乡人为陈耕耘所立碑记,知太极拳为陈氏所专精,遂派人来访,意请其授己子业。因陈耕耘己逝,遂聘延熙前往教子侄武术。袁府各派武师,多嫉妒之,但与之比较后,无不心服。自鲁而津,教授六年,后以母老辞归,以教子孙拳术和行医终于故里。 陈发科(1887~1957) 字福生,陈氏十七世,太极拳第九代传人,是陈氏十四世“牌位大王”陈长兴曾孙,师承其父陈延熙,是陈氏太极拳承前启后的一代大师。陈发科先生一九二八年应许禹生等之邀到北京传拳,他以“挨着何处何处击,将人击出不见形”的高超技艺受到北平武术界的叹服,从而在北平站住了脚,开始在北平传拳,改变了“谁知豫北陈家技,却赖冀南杨氏传”,开创了“不意陈君标异帜,缠丝劲势特刚强”的新时代,使得有300多年历史的只流传在陈家沟一隅之地、一姓之众的陈氏太极拳走出了陈家沟,是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陈发科技艺高超,教学有方,从学者甚众,培养出了李经梧、洪均生、李剑华、雷慕尼、田秀臣、陈照奎、冯志强等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开创了北京陈式太极拳的新纪元。 陈照丕 (1883~1972) 字绩甫,1928年秋北平同仁堂东家乐佑申和乐笃同兄弟二人,慕陈氏太极拳之名,托河南沁阳杜盛兴到陈家沟聘请拳师,族人公推陈照丕前往。陈照丕理论造诣极深,积数十年之经验,著有《陈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入门》、《陈氏太极拳图解》、《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书。他所授弟子的代表有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他品德高尚,诲人不倦,对推广陈氏太极拳做出了巨大贡献,探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崇拜,为陈氏太极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陈照奎(1928~1981) 陈氏十八世,太极拳第十代传人。陈发科幼子。自幼随父学拳,精通陈氏太极拳理论和各种技击方法,善于精巧细腻的攻防技术。他先在北京协助父亲教拳,20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在上海、北京、南京、郑州、焦作、石家庄等地从事职业教拳20余年。1973年到1980年,他应邀多次返乡,在陈家沟教授太极拳。如今活跃在中华武坛的陈家沟拳师,其理论和拳术的提高,均和他的直接传授分不开。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