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长兴(1771~1853) 字云亭,陈氏十四世,太极拳第六代传人。自幼受业于其父秉旺,太极拳、械出神入化。成年后以保镖为业,在武术界享有盛名,被称为“牌位大王”(意即平日练拳姿势端正,久而久之,不管走路还是站立,都立身中正)。他在祖传老架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发展成为现在的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 (又名炮捶)。后人称为太极拳老架 (大架)。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由于他打破门规族约,将陈氏家传太极拳传于河北永年县(旧称广平府)的杨福魁(字露禅),使太极拳广泛地传播开来。 陈耕耘 字霞村,陈氏第十五世孙,太极拳第七代传人,一代太极拳宗师陈长兴之子。从小习练家传太极拳,热心向学,虚心好问,因此,青年时已成名手,在同辈中出类拔萃。因承父业保镖山东,以惊人技艺威震贼胆。光绪年间,山东莱州府百姓为其立碑曰:“数年来,莱州地界盗贼蜂起,打家劫舍,强抢民财。来往客商,黎民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 言。虽官军屡次剿捕,收效甚微。幸有豫省陈家沟拳师陈公耕耘,保镖到此,只身闯入贼巢,舍命拼杀,力战贼魁,一举全歼。解百姓以倒悬,救商贾出苦海,可谓英雄虎胆,武功盖世。莱州各界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感其大恩,无以为报,特聚敛银两,立碑记之,以传后世。”后,袁世凯赴山东见碑,即遣人来温请陈教子,其时陈已故多年,遂聘其子延熙赴袁府教练。 陈有本 (1780~1858) 字道生,陈氏十四世,陈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他在太极拳原有套路的基础上,逐渐舍弃了某些高难度和发劲动作,架式与同辈份陈长兴所编老架(大架)太极拳一样宽大和舒展大方,但更柔和自然,儒雅潇洒,收蓄兼并,发劲刚劲,同样分为一、二路。后人称为"新架"(也称小架,后为与其徒陈清萍所改小架区别,又简称"略")。 陈仲甡(1809~1871) 字志曛,又字宜箎,号石厂,陈氏十五世。太极拳第七代传人。陈仲甡有兄弟三人(伯甡、仲甡、季甡)。与弟季甡同乳而生,貌酷似,乡邻难辨。小的时候受到父辈陈有恒、陈有本的熏陶。立志涉经史,读兵书,文武兼备,韬略无不精通。少年与弟同入武庠(军校),后封“武节将军骁骑尉”。能使用和演练30斤左右的铁枪,聪颖过人,勇武敏捷。平日陈仲甡十分注重礼仪,儒雅大度,孝悌仁厚,从不与人争,仁义之名远播乡里。 陈季甡(1809~1865) 字仿随。幼受父辈有恒、有本熏陶,立志涉经史,读兵书,钻研武学,少年即与兄仲甡同入武庠。平日重礼仪,守孝道,广交友,与兄仲甡齐名。以战功皆晋五品。后封“武节将军骁骑尉”。母病,二人亲侍汤药年余。母逝后 ,仲甡一意授徒,弟子盈门。去世后,乡邻皆哀,感其恩德,合议尊称“英义公”。        陈清平(1795~1868)   陈家沟陈氏十五世,陈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自幼随陈有本习练太极拳小架,后移居赵堡镇。他将小架套路进行改进,又加圈缠丝,形成了一套以侧立掌、走立圆身法为主要特征的小架套路。后人为区别之,称师传小架为“略”架,清平小架为“圈”架(也有人以村名而称之为赵堡太极拳)。他的弟子武禹襄、和兆元、李景延、李作智,分别创衍出了武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忽雷架和腾挪架。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