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位于我国中原黄河文化的核心区域,是人类早期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也是早期民族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名人辈出。优越的地域文化孕育了许许多多的文化瑰宝,其中,太极拳就是一个值得河南人自豪的民族传统文化体育项目。在河南温县陈家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汇聚了太行山之阳刚,吸纳了黄河水之阴柔,诞生了阴阳互补,刚柔相济,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太极拳术。太极拳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既吸收了道家、儒家、释家的哲学思想,又含涉了中国传统的医学的内涵,体现了内外兼蓄、术首并重、深邃莫测的太极文化思想。太极拳涵容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要素和成份,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在太极拳中都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太极拳起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又下令由山西省洪洞县向怀庆府属地移民,陈氏一族由始祖陈卜率家人自山西洪洞县迁居至河南怀庆府河内(现沁阳市),居住地因陈卜而得名为陈卜庄,以后又移居温县,后代繁衍而多,将居住地定名为陈家沟,陈氏家族自陈卜开始为一世,按辈份排序至今。陈氏家族历代有精习武术之风,陈氏第九世陈王廷(1600——1680)字奏庭,明武庠生,自幼从先辈习文练武,他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在长期刻苦锻炼中肯钻研、勤切磋,深得家传武术精髓,而且熟读诸子百家,涉猎经史古文,堪称“文史武备卓越于时”。他根据我国古典哲学《易经》的阴阳对待学说,中医经络学说,《黄庭》导引、吐呐之术,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长,辄有新会,创造了螺旋缠绕,快慢相间,意、气、形密切配合,集修身、健体、技击为一体的太极拳。总结撰写了有关论述,遗憾的是,由于天长日久,使这些宝贵资料多以失散,今传下来的仅剩“长短句”和“拳经总歌”。
陈王廷创编有太极拳五路、跑捶一路和刀、剑、枪、棍、大刀、锏等器械套路,并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的技击对练方法。陈氏家族世代习练太极拳,历代名手辈出,如十四代的陈有本、陈长兴,十五世的陈清萍、陈耕耘,十六世陈鑫(1849——1920)、十七世陈椿元、陈子明,十八世陈鸿烈、陈照奎等先辈,均武德高尚,武艺精湛,传徒众多,闻名中外。特别是十六世陈鑫(字品三),清末贡生,更是文武双全,他阐发历代积累的练拳经验,用13年时间写成《陈氏太极拳图说》,以易理说拳理,结合经络学说,逐势详其理法,细研缠丝劲之理用,《陈氏太极拳图说》完整的展现了太极拳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为后人从事理论研究和技术练习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从而成为太极拳发展史上一个醒目的里程碑,被奉为武学之圣典。
到清乾隆年间,陈氏太极拳已名威四海。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799—1872年)来陈家沟师从陈氏十四世陈长兴(1771—1853年)习炼陈氏太极拳近二十年之久。学成返乡后,开始在永年、北京教拳授徒,杨露禅出任北京京师旗师营武术教师,他为了适应清朝“玉体不动”的显贵达官和体弱年迈的体质,扩大练习范围,删除了拳架中的发劲、跳跃和难度较高的动作,创作了一套架势宽舒,动作圆润的“绵拳”。在太极拳拳技方面,有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修润定型后广为流传的杨氏太极拳套路。武禹襄河北永年人自幼习武好文。约清道光三十年从杨露禅学的陈式太极拳,后途经河南有从学与陈氏十五世传人陈清萍。此后武禹襄钻研拳谱,揣摩拳架,创编武式太极拳武禹襄,河北孙禄堂(1861—1932)从学郝为真后,以武式太极拳为基础,吸取行意拳的步伐特点和八卦掌的 身法特点,创编孙式太极拳。河北大兴人吴鉴泉(1870—1942),于1921年受聘于进入北京体育研究社执教后,将师承其父吴全佑(1834—1902)杨式太极拳架,进行删难就简,突出轻柔,整理创编吴式太极拳,太极拳苑出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
太极拳从陈氏家族内习练的拳术演变为杨氏、吴氏、武氏、孙氏,使太极拳能够在社会更大范围内得以发展,是太极拳发展史上化时代的时期。后因国家连年战乱,太极拳的发展受到了限制,直到新中国成立,国家和政府对太极拳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才使太极拳的发展逐步走向了健康和稳定。
1952年六月,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为中华全国总会第二届代表大会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并号召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体操、打球类、跑跑步、打太极拳。
1953年11月8日—12日,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在天津举行。包括太极拳在内的武术成为这一大会的主要内容。太极拳—这富涵中华文化的拳术首次在新中国大型体育活动中亮相,并充分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各式传统太极拳技术。
1956年二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运动司武术科组织多位太极拳专家,经广泛深入调研,在传统太极拳的基础上,以杨式太极拳为动作素材,从原套路中汲取典型动作,择取24个不同的姿势,删繁就简,编串而成易学、易练、易记的24式简化太极拳。24式的推出,使古老的太极拳赶上了时代的步伐。
1986年,国家体委将太极拳、剑、推手列为全国正式比赛项目,并决定每年举行一次比赛。这无疑更加有利于太极拳的健康发展。
1987年11月16日,中国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友人时欣然挥毫,写下“太极拳好”,邓小平的题词给太极拳带来了新的生机。
1988年,随着武术运动的发展,为适应国际.国内武术交流比赛活动的需要,将陈式、杨式、吴式、孙式编成“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突破了民间传统太极拳与竞技体系之间的隔阂,真正的把传统武术纳入竞技体系。1997年武式太极拳套路也随之问世。
1990年9月29日—10月4日,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包括太极拳在内的武术被正式列为比赛项目,在开幕式上1500名中、日两国的太极拳爱好者共同表演了太极拳。太极拳又树立了一个走向世界体坛的崭新的里程碑。
1994年,国家体委提出“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武术在这两项计划中均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太极拳是在健身功能上发挥着巨大作用。它是全民健身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练习人数最多的一项运动,太极拳运动迎来了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发展。
2000年7月,在国际武联执委会上,执委们一致决定表示支持中国的5月太极拳月活动,并将5月定为世界太极拳月。太极拳已经为全世界所接受,各类太极拳活动在全世界红红火火地全面开展起来。
太极拳的发源地温县也利用优势,自1992年开始,成功的举办了五届中国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自2000年开始由焦作市人民政府承办,至今已共举办了八届。焦作市人民政府将太极文化与焦作自然山水风光完美的结合,打造出了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已享誉中外,名扬四海。太极拳不仅以其优秀的民族文化精髓和独具特色的修身、健身、防身功能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的传播。而且,太极拳已成为焦作、乃至河南对外开放、文化交流的桥梁,为经济发展一次次的搭建起了走向世界的平台,太极拳做为一种文化载体,它的发展形式和功能都已远远的超出了原有的模式范围,太极拳运动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一大推动力。
太极拳采取我国古典唯物哲学的阴阳学说,要求“静中触动动犹静”、“柔之与刚”、“相摩相荡”,以开合、虚实、轻沉、迟速、兼备互练为极至。太极拳的动作呈弧形和螺旋式地伸缩转折,始终以意识引导气血循环周身;内劲发源于丹田,以两胯的交替转换、腰脊的传导运动,转换腰隙两肾,通过旋腰转脊,下行则为旋踝转腿,上行则为旋腕转膀,缠绕运转达于四梢(两手和两足末端);内脏作有节律的自我按摩运动,体现了“沟通里表、运行气血”中医经络学说的理论。太极拳的意识、动作、呼吸三者的协调运动方法体现了太极拳整体性和内外统一的重要特点。而太极拳的螺旋式运动又是太极拳在运动力学方面的一个创先,也是太极思想在技术中的一种体现。太极拳在技击方面的这所以能“四两拨千斤、以静制动、化打结合、后发制人”,重要的是太极拳重视谋略、以智取胜的思想。
中原文化涵盖了黄河地区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文化以及内隐的心态、价值系统等文化心理结构,在这个结构体系中太极拳可谓独树一帜,举足轻重。太极拳以我国古典哲学《易经》的阴阳学说为拳理依据,以道家的养生术和中国传统医学的经络学说为支撑,以戚继光的《拳经》等技击经典为借鉴,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松静为本,占中求圆”的中国式“主静文化”品格,反映出“阴阳相济”这一中国文化对宇宙万物运行之规律性解释,反映出“以柔克刚”“反者道之动”等中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崇德”、“尚礼”、“处谦”、“守弱”、“用智”、“使巧”、“内向”的阴性文化特征。太极拳以中国传统文化中至高无上的“太极”一词而命拳名,太极包含了最高层次的“道 ”,它将修炼者身体载向和谐绵同时,也将修炼者精神带入到“静心”的境界,这种身体与精神的高度和谐,便是个人所能经历的高层次的“无为”。所以,“无为”是实现太极拳的惟一途径。正所谓 “拳虽小技,其实大道存焉”,这就是为什么太极拳被人们公认为是一种“文化拳” 、“哲理拳”的原因。正因如此,太极拳在明末清初一经产生,就极大地丰富了河南中原文化,并在较短的时间里很快成为中原文化的核心内容,有力地巩固了中原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地位。太极拳以中国传统文化理论为基础而创编,致使太极拳的发展必然具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不仅如此,太极拳还对繁荣和丰富中国民族文化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太极拳源于河南,属于世界,在河南人为之骄傲的同时,河南人深知,只有民族才是世界的,所以,河南人正以博大的胸怀,将具有多元化功能的太极拳无私的奉献给世界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