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研究太极拳发展史,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太极拳技法在演练传习过程中的变化时,就会很自然地发现,自“杨无敌”后到1954年初在香港发生“吴陈之战” 之间的近百年间,太极慢拳在各种技击比赛中均无建树。“事实是毫无情面的,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事实说明,凡是练太极快架、散手者均有技击之内功与能力;只练慢架子与推手者,只能健身或与本门弟子试手。事实还说明:近百年来,文人们千方百计试图用慢架子的练法用解决技击上克敌致胜的做法是徒劳的;在用李亦传下的太极拳理论解释不了太极拳慢架子在技击上的作用时,用“太极十年不出门”来搪塞的讲法是极为无聊的。如果说,“形意一年打死人”有些夸张或至少达到初级技击水平,那么,凡练过传统吴式老架子或杨式快拳的人同样可以说:根本用不着十年,一年就够了。 当然,艺无止境,强中更有强中手。当我们把任何一种原本是实用的东西上升到艺术的高度时,那就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技击也是这样。当这门古老的防身技术达到了高强出众的程度,同样是一门艺术:那就是超人的技击艺术。“杨无敌”、吴公仪正是这样的太极拳技击艺术家。作为吴门弟子,难道可以说杨禄禅、杨班侯、吴鉴泉、王芗斋、吴公仪、杨禹廷、刘晚苍、王培生等武术家是一介武夫吧?! 话说回来,我又何尝不想把太极拳冠之以“高雅艺术”。但如果不能将“种差”写得再具体些,不能使太极拳与其它拳有区别性,这是很难高雅起来的。另外,高雅艺术可能要有专业性人士才能表现出高雅性来,总不能把一位五音不全的人哼的几句刁德一的唱腔也当成高雅的吧。如何确定太极拳作为高雅艺术的种类那是专家们的事,我们将拭目以待。 作为艺术,无论它属于何种艺术,都应有较完善的体系。无论把太极拳作为武术还是艺术,它同样有自身的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体系和训练体系。太极拳的内容体系由史、技、理、法、功五个主要部分组成;训练体系因拳的流派、师承不同,稍有差异。拿吴式传统老架子来说,分为形、势、劲、意、气、神六层功夫,如同长拳讲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一样,谈太极观不能不谈对这些内容的认识。 马文称太极拳技击术是一种“独特的技击术,是理性的技击术”,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太极拳的热爱。犹如我们经常引以为荣地拿出祖先的四大发明向世界展示后说“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一样,不过,冷静下来细想一下,其它“民族”也挺伟大的——少林拳、八卦掌、形意拳,乃至跆拳道、泰拳的技击术同样是“独特的”、“理性的”。关键是看作者如何阐释太极拳的“独特”与“理性”。 《马文》说“一般的拳术都起源于原始的搏斗,是搏斗的经验总结和提高,是力量、速度、技巧的较量。”从内容和章法上看,作者似乎是要从太极拳的“起源”、 “特征”方面来谈太极拳的技法,在章法上叫起承。起而不承叫断开,《马文》没有承接起句中的“起源”,转而谈起太极拳的战术思想。这就使作者的太极拳战术思想成了无本之木。读者头脑中就难免产生疑问:一般拳术是指哪些拳术?太极拳术起源于什么?太极拳术不是搏斗经验的总结和提高,是什么的提高?太极拳不讲力量、速度、技巧的较量,那较量什么?换句话说,难道太极拳是凭空产生、不讲搏斗、不讲较量、也不以“拳”命之的一种讲不清道不明的、不知什么东西的东西? 作者撇开太极拳“起源”后说,太极拳的战术思想是“舍己从人,以静待动,随机应变,以柔克刚”云云。稍有内家拳知识的人都知道,这是内家拳的特点,而“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则不仅内家拳中有,连少林拳法中都有,这些是中华武术的共性,并不是太极拳的独特之处。我们说太极拳的独特技法,决不是指立身中正、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彼不动己不动、彼若动己先动、后发先至”,等等,因为这是所有所谓内家拳都共有的。至于“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要求,实际上也是使统武术中“拳打人不知”的翻版。 我们不知道作者是真不知道这些,还是不愿讲真话。如果细心读过刘晚苍先生的《太极拳架和推手》一书,就会很明确,太极拳真正独到的技法只有四个字: 沾、黏、连、随,或称沾连黏随。 能在拳法中做出此四字特征者属太极拳法,否则属其它内家拳法或少林(外家)拳法。在初习时应严守本门本派拳法,待到技艺大进时,方能悟出:拳本无法,有法也空;一法不立,无法不容。 马长勋先生作为吴门弟子,不会不知道这些,也不会没见过1954年1月7日在澳门新花园吴陈之战的有关照影片像文字资料吧。 一个有修养的真正的武术家就是一名学者。武术家并不是见人就打,谁来都干;他必须有高超的武艺,良好的武德,相当的文化修养。没有高超的武艺,只有武德与文化是不能称为武术家的,充其量是武术运动员而已。 《马文》没有谈出太极拳技击的独特性,却又转为谈推手。他明明知道“从击志意义上讲,推手是拳架与实战之间的桥梁”,却不溃技击,大约是怕误入“武”途,“难修太极”吧。 其实推手仍是有技可谈的。我以为刘晚苍先生的《太极拳架与推手》是目前最好的太极拳理法著作之一,值得天下太极同仁研究学习。现在练太极拳的人大多是七十年代中期才开始的,主要是认为太极拳可以健身,而且一直练的普及架——慢架。太极拳确实可以健身,那是因为它在意念引导下的细长慢匀呼吸与动作的配合,可起到平衡人体阴阳,疏通浑身经络,增强血液循环等作用。但太极拳毕竟是武术,不是一般的健身操,追慕“杨无敌”的武功,仍是广大太极拳修炼者的真正目的。而有没有武功与能不能长寿没有必然的关系,两者不是一回事。长寿者未必有武功或会武功,短寿者也未必不是武术家。中国的百岁老人大多不练太极拳,也不会任何武功;李小龙才活了三十多年,却可称武术家。杨澄甫活了53岁,不是太极拳家吗?健康长寿的决定因素与先天遗传及后天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惯、食品营养、思想情绪等有关。练太极拳只是属于生活习惯中运动健身的范畴,而运动健身的方式不知有多少,要真正健康长寿决不是单纯练太极拳能完全解决得了的。毛泽东在总结徐特立老人长寿时说了十六个字:主要吃素、经常走路、遇事不想、营逸有度。从饮食、运动、情绪、合理等科学性这样四个方面说明了徐老的长寿之道,这是值得为健身而练太极的同志参考的。 太极拳是实实在在的武术,没有那么神秘,千万别把它神化了。当然也绝不是跟名人后面玩了几天就能成为传人的。读完作者“观点”,深深感到要真正全面继承和弘扬传统太极拳,还有很多路要走。我愿与所有有志于太极拳研究的同仁一道,为全面继承和弘扬太极拳而努力。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