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太极拳理论】有感于《我的太极拳观》---浦汉健

2008-6-9 08:57|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10293| 评论: 1

摘要: 许多人练了一生太极拳,可对太极拳到底是什么拳、它在技艺上有什么特点以及该怎样去练,说法很不一致。有的说太极拳可以健身,有的说既可健身又能防身,也有的说能修身养性。偶读马长勋先生的文章《我的太极拳观》( ...

 

许多人练了一生太极拳,可对太极拳到底是什么拳、它在技艺上有什么特点以及该怎样去练,说法很不一致。有的说太极拳可以健身,有的说既可健身又能防身,也有的说能修身养性。偶读马长勋先生的文章《我的太极拳观》(以下简称《马文》),我觉得很有代表性,他的观点是“太极拳首先是高雅艺术”,“又是一种独特的技击术,是理性的技击术”,进而提出“不弃武者,难修太极”的看法。

将太极拳归属于艺术,我想不会有什么疑意。因为任何一种技艺达到较高水平都是一门艺术。但称太极拳为“高雅艺术”,似乎还缺少必要的内涵。我们知道,任何概念都应反应其特有属性,即一个或一类事物所具有的,而其他事物所不具有的属性。《马文》说,“国画、书法、京剧和中国盆景”等都是“高雅艺术”,这当然是不错的。问题是太极拳从属于中华武术,现在仅将太极拳归入高雅艺术之列,其他诸如八卦掌、形意拳、长拳等拳种是不是高雅艺术呢?如果马文作者认为也是,那么,既然所有拳种都是高雅艺术,就无所谓称不称高雅艺术了,或者不能单称太极拳为高雅艺术;如果认为除了太极拳,其他拳种均够不上称高雅艺术,那么应该说明太极拳之“高雅”何在。

在逻辑上,把对任何事物有所认定的思维方式叫做判断,而判断必须具有真实性、准确性和恰当性。比如说,“人是高级动物”,这个判断是真实的,但作为反映客观现实来说,这个判断不具备准确性。因为人虽然属于高级动物,但仅指出这一点,远没有指出人的全部本质的特有属性,只能算一般泛指,在科学上缺少人与其它高级动物的区别性,所以不准确。同样,说“太极拳首先是高雅艺术”显然也是不准确的。要想准确说明太极拳是高雅艺术,至少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与其它艺术门类(如国画、京剧等)的根本性区别;二是说明太极拳比其它武术形式的高雅之处,否则,如前所述,大家都“高雅”就无所谓高雅了。

那么,关于太极拳的高雅,作者是怎样阐述的呢?文章说,太极拳有“静如山岳,动若江河”的气势,有“静中触动动犹静”的韵律等等。

我不知道《马文》作者除了学过太极拳,是否还学过或了解过中华武术中其它拳种及其气势和韵律的特点。例如,在长拳类拳种中就有“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鹤,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这样的特点。在演练时要表现出“动要有韵”,“动中有静”,即要求像海浪那样的激荡,有节奏、有韵律,滔滔不绝,如在万马奔腾的气势中仍然有稳定感和明朗感;在静止时,要使姿势塑造得像大山那样巍峨,似乎任何强大的力量都推不动它,要有气势,即所谓“静要有势”。

将以上长拳对气势韵律的要求拿出来,与《马文》作者所述太极拳的气势韵律要求相比较,我们不难看出,长拳和太极拳在气势韵律上的要求是基本一致的,其中的基本点是完全一致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只要我们不仅仅看一本太极拳的书,而是放开眼界,解放思想,多接触几个拳种,就会认识到:中华武术门类虽多,但其总体要求和特征的基本点却是一致的。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特有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等以及在这些条件制约下的南北东西的交往中,使各拳种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相互包容、相互联系。这就是传统哲学里阴阳学说中“互根、转化、对立、消长”所揭示的规律: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一句话,中华武术“会其理于一本,通其形为万殊”而已。

不仅在气势韵律方面太极拳与其他拳种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且,只要认真读一读太极拳论中有关行功走架的理法,再对照一下中华武术中其它拳种的理法,特别是内家拳的理法,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一条太极拳形成发展的轨迹。这条轨迹向我们昭示了太极拳属于内家拳的根本原因是在理法上没有超越内家拳,而且明显地带有长拳向内家拳转化的痕迹——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下面讨论太极拳技法时再详谈。

近百年来,许多人喋喋不休地在那里议论的《太极拳论》,好像是世上最好的理论,别的拳种理论都比不上太极拳论。其实《太极拳论》是李亦畲综合其它拳法理论和经验写下的心得体会,就太极拳论的写作方式而言,它还不具备真正意义上拳谱的形式。而流传至今的李亦畲传给其弟子都为真的“拳论”本身,是他对那个特定时代部分拳理拳法的总结,是指导他当时演练的那个太极拳的。而当时太极拳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历史吧!

太极拳之所以在武术界享有盛誉,是因为在太极拳史上出现过被称作“杨无敌”的杨禄禅、杨班侯父子,而不是因为杨澄甫。

可以想象,像北京这样有“六朝古都”之称的历史名城,在清末暑期难道只有“杨无敌”一家在教习武术吗?毫无疑问,正是由于杨氏太极拳以其独特的太极拳技艺通过实战独占鳌头,才赢得了“杨无敌”的殊荣,否则,就该称其“张无敌”、“李无敌”或其它“无敌”了。

那么,“杨无敌”当时打的太极拳是不是现在流行的慢架子呢?不是。现在的慢架子主要是传统太极拳中练内功的一种方法,是教给初学者或非入室弟子的。传统太极拳还有一套快拳,包括低架、散手、劲法等,除个别入室弟子,一般不对外传。杨式太极传人董英杰在香港就传授过快拳并有著作出版。吴式太极也有快拳,也于上个世纪80年代由马岳梁大师公开,并有多种版本出版。因此,会不会太极快拳散手,是鉴定是否得真传或得全传的入室弟子的重要标志之一。慢架子是自辛亥革命后,许禹生创办北平体育研究社,聘请杨澄甫、吴鉴泉传授太极拳时,由杨、吴决定外传的架子。当初,杨澄甫之兄杨少侯不同意只传慢架子。但终因慢架子容易学,不费力,深受文人雅士喜爱,终成燎原之势,以至今人已难窥其传统老架之快拳原貌,这是不足为怪的。杨澄甫也因长期传习慢拳推手,以至1926年突然遇到其它拳种交手时难免失误。历史是无情的,它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太极拳是以快拳而成名,以慢拳普及,流传至今;在普及中起领头作用的是杨澄甫。


12下一页
1

点赞
3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马春敏 2013-12-14 20:40
任何艺术形式到达至高境界时都合与道,因为只有最自然的才最被人所叹服。例如:范曾先生的国画与书法都孕有一种张力,一种即轻又实,阴阳济济的功力。
马老认为太极拳是一种高雅艺术,是出自怹自身对太极拳的造诣。
当今社会上对太极拳的认识有两种极端:1、认为缓慢无力的做操似得盘拳架就是太极拳。2、认为太极拳应该天下无敌,即以不择手段的取胜为太极真功夫。老爷子的《我的太极观》意在还太极拳的本来面目,可谓言出肺腑,也是代表武术界前辈发出的被迫的最后的吼声!!!

查看全部评论(1)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