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就太极拳缠丝劲抽丝劲问题再作商讨

2006-8-25 09:50|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4988| 评论: 0

摘要: 编者按:   太极拳技击家洪均生先生不仅有上乘的太极拳功夫,而且对太极拳理论有独到深刻的研究。上世纪六十年代,《体育报》曾就太极拳普及推广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洪均生先生亦参与其中。《就太极拳缠丝劲抽 ...

编者按:
  太极拳技击家洪均生先生不仅有上乘的太极拳功夫,而且对太极拳理论有独到深刻的研究。上世纪六十年代,《体育报》曾就太极拳普及推广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洪均生先生亦参与其中。《就太极拳缠丝劲抽丝劲问题再作商讨》是当年洪均生先生写的一篇对缠丝劲理解的文章,此文写好以后却因《体育报》暂停了讨论而没有公开发表。我们认为洪均生先生此文观点对今天的太极拳研究者及太极拳运动爱好者会有所启发,特公开发表,并附上1964年9月23日赵任情的《太极拳缠丝劲和抽丝劲的异同》一文。读者如对太极拳缠丝劲有自己的体会或不同看法,欢迎来稿。

  自从《吴式太极拳》作者徐致一发表“略谈太极拳的缠丝劲问题”,引起研究太极拳学者的重视与争鸣。因徐老对缠丝劲未加科学分析,仅据个人锻炼吴式太极拳的经验,而肯定为某式特有,某式绝无;又仅据陈杨两式(太极)是否一套路问题未作结论,而反对把缠丝劲加到简化太极拳中,由此引起读者迷惑。为了辨明缠丝劲的是非利害,我根据个人多年锻炼、研究吴陈两式拳的肤浅体会,略抒己见,向徐老请教。期望通过争鸣,提高认识。今又读赵任情同志所写“太极拳缠丝劲和抽丝劲的异同”一文,看来是拥护徐老理论的。但经过分析,感到其中存在着不同的矛盾------即除了双方争论的矛盾外,还有和徐老所持论点的矛盾及本文前后的自相矛盾。事关学术,不应缄默,谨就管见所及,提作全面对比,再向徐赵二位商讨,并希爱好太极拳者赐予指正。

  关于“缠丝劲”

  我对缠丝劲的认识,已于前文概述。今再作比较具体的说明。

  缠丝劲首经陈鑫在文字中提出,要求在陈式太极拳运动中,公转兼有自转------通过走螺旋形,练缠丝劲,总称之为缠法。它是既有平动的抽法,又有转动的缠法。既是每一肢体的运动规律也是整体的运动规律,一动无有不动地成为一个完整体系。我们从实践中体会到它是既有利于生理身体,也有利于技术。是完全符合科学的。

  从运动外形来讲,躯干左右旋转时,以顺时针方向为顺缠(即从右向左转),相反则为逆缠(按照中医学说,肺居胸部右方,主气,气从右向左运行,故太极拳法,据此而别顺逆。顺缠劲由内发之于外,逆缠则由外收之于内)。躯干内气的前后运转,则以任督二脉的循环路线别其顺逆。至于肢体方面,因有左右之分,顺逆的标准,又以不同方向的肢体为别------即不拘左右手,应以大拇指向内转为逆缠,大拇指向外转为顺缠。
从太极拳运动对人体气血的影响来讲,通道公转运动中一顺一逆的自转,不但各个关节得到运动,全部身躯的肌肉、筋络、经络系统也都得到运动。顺着经络循环路线的旋转,可起疏通作用,等于泻法。逆着的可起解毒作用,等于补法(和针灸学的补泻同理)。这样一紧一张,循环绞拉,由内而外,复由外而内地旋转,使形体和神经,脏腑和气血,互相摩荡,补泻兼施,促进新陈代谢的机能,从而获得保健、医疗的效果。

  谈到缠丝劲在技术方面的应用,古典拳论中的所谓“曲中求直”就是缠丝,“折叠转换”也须走螺旋。不通过这种运动形式,不可能做到“引进落空”和“四两拨千斤”,“即引即进”和“收即是放”的作用,也不可能以实践证明“阴不离阳,阳不离阴”达到“刚柔相济”的理论。推手时以全身的螺旋运动,根据杠杆原理,灵活配合着法,经常保持己方重心的随遇平衡,同时又牵动对方的重心,才能“以静制动”(动中有静,就是重心不变)“用意不用力”(用理想的技击方法,而不用拙力),而制胜对方。

  赵文对这一问题,只简录陈鑫原著有关缠法数语,照画两图。又根据所谓陈式传人的说法,作为解释,似乎并未按照唯物辩证方法,作深入的调查、分析、研究。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要有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如果只凭听人讲说,表面观察,甚至仅凭主观的想象,由于不习惯,不喜爱这一名词,遂无视现实,不经科学试验,同徐老一样,未指出缠丝劲究竟科学与否,对生理和技术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就因为“他们说,缠丝劲的练法极为高级”,而讽刺为“照以上的说法,这缠丝劲俨然是至高无上的东西……”,这样主观判断,离感性认识,会有一定距离。这是研究学术中思想方法上的问题。

  关于“抽丝劲”

  我在前文曾谈过关于抽丝劲的认识,主要在圆而不在缓。赵文说:“……要松、轻、柔、匀,不可忽快忽慢……”,这个说法是和徐老一致的。但既说“抽丝是形容太极拳运动时的内部神经的一种感觉,不是某一种动作的形象。”因此,各家太极拳意(陈氏除外)也不立“抽丝劲”这个名词,正如不把“迈步如猫行”称作“猫行步”一样(按这个说法,确有充分理由)。但何以又说“抽丝者内丝束中(按似乎必须从整束的丝中抽,才叫抽丝,从茧上抽,就不叫抽丝。可能由于作者未见过巢丝之故,所以这一句,也是主观想象而来)缓,向外提取之谓也(观“缓缓提取”四字,确可证明是直着抽的,但不知这是“动作的形象”,还是“运动时的内部神经的一种感觉”?)。在大小标题和文字中也都称为“抽丝劲”?把内部神经的感觉称之为劲,是否合乎逻辑?按照所讲“不可忽快忽慢”的说法,则拳论“急动则急应,缓动则缓随”的理论,是否也应重加讨论?“发劲如放箭”的弓,是否又应以“松、轻、柔、匀”四字来限制它?这支箭如何放出去?

12下一页
6

点赞
7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13 人)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