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太极“苦”旅
2003年10月,一次闲逛书店,翻阅到一本《陈氏太极拳养生功》,作者正是我今日极为敬仰的陈正雷大师,我被书中简单明了的解释和古朴的拳架姿势所吸引,情不自禁地比划起来。后来又跟着陈大师的另一本专著《陈氏太极拳、剑、刀》,自学完了老架一路,对于一个跑多几步就会喘的人来说,太极拳的柔缓缠绵,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时的我,35岁,十几年的辛苦劳作,身体全面透支,体型虚胖,体重将近 我就是在这时在网上看到了韩军生老师的网页,他的拳架,舒展沉稳、不怒自威。我不顾工作的辛苦和身体的不适,每周三个晚上,从莞城乘巴士到石龙体育馆,向韩教练学拳。 韩教练是陈正雷大师的入室弟子,身材魁梧、品行端正,三十出头的他,正是厚积而勃发的年龄,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在广州各高校传拳,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他头脑灵活、勇于实践,针对学员的身体状况和学练的不同阶段,因材施教。针对我阴虚阳亢的身体状况,他为我特别制定了循序渐进、加强基本功训练的入门课。 每次训练前30分钟的缠丝劲练习,竟使我大汗淋漓、双腿颤抖抽痉。即便这样,我仍风雨无阻,每日习练不缀。在回家的路上,还不忘把老师传授的动作要领,记在纸片或烟盒上,到家后又誊写在笔记本上.....韩师常讲,先有“痛”,才能“快”,先有“舍”,才有“得”。经过月余的基本功训练,我渐渐感到腿脚有力了,即使训练时非常艰苦,但第二天却能基本恢复体力,睡眠、饮食都有所改善。随着练习的深入,韩师又对我提出了较高要求,比如在松肩、松胯的基础上,要求立身中正、对拉拔长,周身保持棚劲,架式也相对调低。。。。。。。经过近三个月的艰苦训练,我的老架一路,已能基本一气打完一套,但因不能“一气贯通”,下半套拳是在勉为其难中完成的,收势后气喘嘘嘘,并有胸闷憋气的感觉。韩师针对我身体主要关节、特别是胯部放松不够的状况,要求我加练站桩的功课,比如无极桩、太极桩等,在松静中体会气沉的感受,同时,在腿部力量增强后,胯部不松的毛病也得到改善。一年后,我继续学练了老架二路、新架一、二路等传统套路,但学架、盘架、捏架、正架,那是一点也不含糊。 为将骨节进一步拉开拔长和体会稍节贯劲,我又选练了太极剑,这套剑法从原创至今保持了三百多年,是最古老的剑术之一;为了体会发劲和串蹦跳跃,我还学练了著名的太极十三刀,俗话说:“刀如猛虎,剑如游龙”,这也形象地说明了一路拳和二路拳所体现的不同风格。 时至今日,我跟随韩师习练太极已进入第五个年头。其间,多次随韩师到各地进行交流学习,特别是07年5月,我有幸参加了陈正雷大师首次在深圳举办的陈氏太极拳高级培训班。随着体悟的加深和太极理论的不断学习,我欲罢不能,太极“苦”旅,将伴我终身。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