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江 (1882~1966),字子姜,号保罗。河北省盐山县人。 张之江幼年上私塾,随祖父攻读诗书,并习练武术,先后毕业于东三省讲武堂、国民政府陆军大学将官班。1901年,张之江应征入清朝新军。起初为骑兵,先后参加辛亥革命时推翻清廷腐败帝制的滦州起义与反对袁世凯称帝的云南起义。在京郊南口大战中,任国民军总司令,缴讨军阀混战,有力地配合了北伐军胜利进军。后升至陆军上将。 张之江在统领西北军时期就非常重视武术,规定凡西北军均须通过练拳、劈刀、刺枪、体操四项主要科目。据说他在南口指挥作战时,因日夜操劳过度而患中风,中西医药治疗均不见效,他的警卫余国栋教他学练太极拳,身体竟很快恢复了健康,他于是更加笃定武术是中国的国粹,并向中央申请把武术改称为“国术”,以提高武术的重要性。 1927年,时局突变,张之江急流勇退,被委任为国民政府军政部长而不就,毅然离开军队,脱离军界,只任国民政府委员,以全身心投入倡导国术运动。他认为:“国术是中华民族所固有的国粹,应将其由民间推向上层”,开始筹办国术研究馆。国术研究馆建馆的宗旨,除行政管理和编审教材书刊外,另设学生武术训练队(班),培养武术师资,以便推广武术教育。这种学术教育机构当向教育部申请备案,可是教育部百般刁难,不予支持,他们认为武术早已经被淘汰,并声称如果一定要提倡这种“旧玩意儿”,只能属于民众团体,不纳入教育系统。张之江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找到当年辛亥革命云南起义的老朋友、时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李烈钧。李烈钧当即拍板:“教育部既然不承认,那么就由国民政府直接领导,经费由国库开支。” 1927年3月15日,国民政府公报第41期刊载第174号公文批准备案。在李烈钧、冯玉祥、钮永建、蔡元培、李济深、于右任等人的积极协助下, 3月24日,国术研究馆在南京正式创建,馆址位于西华门头条巷,馆长由张之江担任,最初副馆长是李景林。值得一提的是,在军阀混战时期,张之江和李景林曾经两度在战场上对垒,是老对手、老敌人,但是张之江深知李景林精通武当剑和内家拳术,于是选贤任能,不计前嫌,三请李景林,终于邀得他担任副馆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