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禹襄毕其一生精力致力于太极拳学的研究,将传统文化、军事理论、水文化,以及对人生的理解融于武学之中,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思想学说,成为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武公禹襄,是一派太极拳的创始者,但他更象一位哲人,一位思想家。 武禹襄武学思想的形成源自三个方面。 一、引文入武——传统文化与传统武术的相互交融 武禹襄出身书香门第,入仕为官是他的最佳出路。的确,他也曾经把这条路当作人生追求的目标。但是,命运弄人,因为得罪了地方官老爷,使他自断科举为官、光宗耀祖的道路,转而研发太极拳学。他是一位儒生,饱读《四书》《五经》,传统儒学思想根深蒂固于他的心灵深处,规范着他的言行举止。很自然,儒家中庸和谐、贵柔持静的理念顺理成章引入到他研究的太极拳学当中,并因此成为他武学思想的核心内涵。要知道,中国自古以来文武不同道,“文人”与“武士”于两个阶层,“文化”与“武术”是相对平行发展的两个脉络。只有到了武禹襄的传世拳论中,我们才真正地感受到“文化”与“武术”直接,而且是主动地碰撞、互动与融契。武公开引文入武的先河,提升了拳术的品味,使习拳,练体、修心、养生、树德水乳交融。换句话说,就是用拳术的肢体语言来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在他的拳论中,语意双关的句子俯拾皆是。 “以心行气,务沉著(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强健体魄,培植正气,涵养品德,身心合修。注重人格的磨练,内在品质的养成,成为太极拳修炼者的最高追求。“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要求练拳者身法正确:涵胸拔背,尾闾正中,气沉丹田,虚实分清。如此,久而久之,则能使人具备一身正气,举止端庄,树立起高尚的武德。所谓“拳以德立,无拳无德”,修炼太极拳就是在修之于德,学会如何做人,怎样为人,如何处事。“从人则活,由己则滞”。从人,不是盲从、屈从、顺服,而是顺势而为,“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它的高妙境界在于“从人仍是由己”(郝月如语录),如此,才不会盲从,不会随波逐流;“由己仍是从人”(李亦畲语录),才不会产生抵触,不会裹足不前。“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是太极拳由防转攻、化被动为主动的技击艺术。同样,又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宁折不弯,不摧眉折腰讲的是气节,但“曲中求直”,未尝不是一种选择,而且能做到这一点更见功力,方显练达。为人处事能屈能伸,能让能发,能吞能吐。无论顺境与逆境都能从容镇定,游刃而有余,这才称得上是真真正正的太极拳高手。 武禹襄生前钟爱两幅对联,一幅为:“立定脚跟竖起脊,拓开眼界放平心。”既是练习太极拳的基本要求,又是堂堂正正做人的基本准则。另一幅是:“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朴实隽永,家国情怀、翩翩君子之风溢于联外。如今,武公故居的廊柱和内室,仍悬挂着这两幅对联。人们驻足于此,细细品读,感悟一代武学大家的高尚情怀。 二、军事思想对武禹襄太极拳理论体系的影响 武禹襄墓表中记载,武公“以才干志行为当时大人所器。咸丰壬子(1852年),吕文节公贤基奉朝廷命督师歼发贼江右,肃书币招入军幕,以母老辞。至庚申(1860),辛丑(1861年),捻匪窜畿南,尚书毛昶熙、河南巡抚郑公元善,又皆礼辞,不就”。 从这段资料中,我们可以读出两条信息。武禹襄具有一定的作战知识,具备一定的军事素养,这是其一;对于有着家国情怀的武公而言,虽然拂袖战事,但对两军的战况他必然十分关注。这一时期,太平天国运动,捻军的兴起相继将腐败的清政府冲击得摇摇欲坠。太平军打得清兵落花流水,捻军将僧格林沁骁勇善战的骑兵打得全军覆没。此时,出现了一位力挽狂澜的军事家一一曾国藩,扶大厦于将倾。他统领的湘军顽强抵抗,由被动为主动,扭转了战局。他在与太平军的作战初期也是屡战屡败,但他不气馁,百折不挠,在“屡败屡战”(曾国藩语)中,逐渐总结出一套战略战术,其指导思想的核心是“制人而不制于人”,以客为主,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他指出:“用兵动如脱兔,静若处女。”“先自治,后制敌。”最终,得以反败为胜,剿灭了太平军。在接下来的对捻军作战中,他深知此前导致僧格林沁的骑兵惨败的原因,那种“以快制快”的战术是行不通的。于是,他制订出“以静制动,画地圈牢”的战略方针,从而使擅长流动作战的捻军,分别被李鸿章、左宗棠的部队所平定。这些军事谋略深深触动了武禹襄,并巧妙运用于太极拳的实践与理论之中,提出了“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静制动,后发先制的太极拳防守反击技击策略。以守为上,守中用中,“守中待兔”(注:广府太极拳家魏沛霖语)。正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是神奇。” 三、水文化对武禹襄武学思想的影响 武禹襄的家乡广府城是一座水城,它位于四万六千亩的永年洼正中央,近处又有护城河环绕,城方水圆。旱地显洼泽,洼泽润古城。这里烟波浩渺,芦荡蒲青,鸟语花香,锦鳞跃波,稻引千畦,荷香十里。水乡风韵滋润着一方土地,哺育着一方百姓,人民对水有着特殊而深厚的感情。武禹襄生于斯,长于斯,一生与水结缘,深爱着故乡的这一汪水泊,对水性太了解,太熟悉了。水的灵性,水的灵动,融于他的生活之中,融入他的血液之中,在无形中又渗透于他的拳学理论之中。水是柔软的,平静舒缓时,那么的柔和,微波荡漾,轻抚岸边,如同母亲温软的手儿扶拍着婴孩。水又无比的坚韧、坚硬,滴水可以穿石,波涛汹涌时,呈摧枯拉朽之势,可以冲垮一切。受水的这种两面性的启发,武禹襄悟出了“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的练功法则,写出了“静如山岳,动若江河”的豪迈语句,这是一种怎样的气概与气势!所以,太极拳行功走架要从柔、从慢练入手。柔和,舒缓,如行云流水,逢隙则入,遇隙则进。其间,内在涌动的力量又是不可估量的,随时可以化作汹涌澎湃之势。所以,练习“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郝月如语录)。“一动无有不动,—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水,是动静相融、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结合相当完美的物质。所以,太极拳便成为刚柔相济、动静相间、虚实相生结合最完美的运动方式。有人将太极拳称为“水性拳”“水的哲学”,其理正在于此。郝月如(1877-1935),武禹襄的四传弟子,广府南街人,曾发出“有心求柔,无意成刚”的感叹。看来,太极拳故乡的传承者最能体会太极拳学中水文化的特性了。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