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太极拳套路 85式太极拳 查看内容

杨式太极拳85式习练之要求

2014-3-13 10:01| 发布者: chinatj| 查看: 27325| 评论: 0

摘要:   一、动作要到家   傅钟文老师告诫我们说:“每个动作要做到家,”即整套拳中的每招每势不能走过场、滑过去或遗漏掉。常见不到家的有以下六个动作。  1.起势接左掤时,右手应经上腹前、向右前、再向胸前里磨 ...

  三、上下要相随
 
  傅老师要求我们在练拳时,应尽量做到手和脚同起同止、上下相随。
 
  1. 弓步是太极拳中主要的步型,“弓到手到”的道理是练拳者人尽皆知的常识,但真要做到亦非轻而易举。例如左棚,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一般人最常患的毛病是左腿已经弓到,而两手还在慢慢地左棚、右采,这样就手脚脱节了,内劲也就大减(甚至断劲)。倒撵猴接斜飞势时,不少同志的腿已弓到而两手还在右挒、左采,更有甚者,两手尚未开始挒采,右腿早已弓到了。弓到手不到的尚有右棚、挤、按、单鞭、搂膝拗步、搬拦捶、扇通臂、野马分鬃、玉女穿梭、左右打虎和弯弓射虎,其中后面三个动作中的上下不相随最为常见。这是因为对老师关于“前去之中必有后撑,以增加反射力”的道理理解不深。
 
  2. 倒撵猴在退步时,应一手按到,另一手收到,前脚扣到位,同时后腿正好坐实。但有的人往往是后腿先坐实,然后缓缓地按、收、扣,这也是上下不相随的一种表现。
 
  3. 手挥琵琶接左搂膝拗步时,常见右掌随转腰弧形下落时,左脚却不动,这就不符合上下相随的原则。而应在右掌开始弧形下落,左掌弧形向右斜角上移的同时,左脚跟徐徐离地变成左脚尖着地,然后慢慢提起。其他诸如提手上势定式、提手上势接白鹤晾翅时右手下移与右脚提起、白鹤晾翅定式、白鹤晾翅接搂膝拗步时右掌下沉与左脚提起、分(蹬)脚时手脚撑开等动作都应注意上下相随,做到手动脚动,手到脚到。

    四、速度要均匀
 
  全套拳架的每一个招式及招式中的每一个动作的速度应均匀,常见不均匀的有:
 
  1. 起势时两手前举和下按的速度往往慢于以后其它招式的速度。
 
  2. 白鹤晾翅(手挥琵琶)接搂膝拗步时,右手下沉的速度快于前按的速度。
 
  3. 十字手两手向下分开的速度快于向上相合时。
 
  4. 云手时两手往下按的速度大于往上抄的速度。
 
  5. 分(蹬脚)时的速度快于其他招式的速度。
 
  五、两手(拳)要同步
 
  由于两手(拳)的运动距离不一,经常会发生如下不同时到位的弊病。
 
  1. 左掤的左手左棚比右手下采早到位。
 
  2. 提手上势接白鹤晾翅时,左手后撤提前到位不动,等候右手下落与之上下相合。
 
  3. 扇通臂的右手上举比左手前按早到。
 
  4. 肘底捶接倒撵猴时,左手的前伸(有的甚至不前伸)比右手下沉早到位。
 
  5. 右(左)打虎势时,左(右)拳比右(左)拳早到。
 
  6. 上步七星的左拳比右拳早到位。
 
  六.手动腰相随
  
  太极拳两手的动作要以腰未纲、为轴心。腰不活,动作就难以松柔,自如,也就缺乏太极拳的韵味和美感,正是“练拳不活腰,终究艺不高”。因此,练拳时一定要用腰的动作去带动手的动作,不要只动手不动腰,前辈关于“动手不是太极拳”的观点,我们应牢牢记取。老师说,凡是用腰带动手的,其拳味就浓,此乃内劲通过腰脊带动上肢,这叫做“主宰于腰”。手动腰不动固然不对,但老师又教导我说,转腰的幅度不宜过大,以免上身摇摆失中和两臂散乱。

    七.方向要准
 
  傅老师在言传身教中,十分注重拳架的方向。
 
  1. 左掤开始时应面向西南偏南,然后转向正西。但不少人的左手尚未左掤,上身已向正西了,还有少数人的左掤是由西北转向正西方向。
 
  2. 斜飞势的方向,我们大多数是面向正南。而老师要求我们:“斜飞势就是要斜一点”。

  即方向要朝南偏西,不要朝正南方向。
  3.当学员们打到分脚时,老师便大声告诫我们:“方向是斜的的”;当我们蹬脚时,便提醒大家:“方向是正的”;当练习玉女穿梭时,又要求学员:“方向是斜的”。
 
  4.野马分鬃定式时,下面手指的方向是斜的。即朝西北(西南)而不是朝正西方向。
 
  5.转身摆莲后右脚迈出的方向是东南(右前方),而不是正南方(右侧),更不是西南方向(右后方)。
 
  6练拳时,后脚的方向(角度)宜根据不同的招式有所变化。当前弓时(如右棚、挤、按、搂膝拗步等),后脚的角度宜偏小些,一般为45度~60度,这样有利于向前发劲;当后坐时(捋、提手上势、手挥琵琶、肘底捶),其角度宜增加到70度~90度,这样上身不易前倾,后膝不感别扭,后脚宜生根,届时上身好像坐在板凳上那样中正,自然、舒适,同时在接下式时,前脚易轻灵地提起上步(退步)。
 
  八、动作要松柔
  
  在习练时,老师要求我们的动作要松柔,要用意不用力,不要僵硬。松,就是关节要松开和消除不必要的肌肉紧张,使肢体自然拔长。柔,就是用最小的力缓慢地、均匀地动作,不能用僵力(拙力)。用意,即是说用意识练拳,在初学拳时,意识系指动作的动向和要领;待到有一定的造诣后,可结合动作的技击含义作攻防的想象。
 
  九、抬头歪脑
 
  老师指出,练拳时头部应自然正直,下颏微收,要虚领顶劲。抬头仰面是笔者的又一毛病,另外尚有少数拳友有低头看地,斜头歪脑和摇头晃脑的不良现象,特别是在作十字手和双风贯耳接左蹬脚双手相合时注意不要低头。
 
  所谓虚领顶劲,可用意识想象头顶上方的吊扇将头发往上吸,头颈随之自然正直,精神也为之一振。当然,虚领顶劲不等于故意伸颈,颈部应自然放松,不要用力向上拔。
 
  十、前俯后仰
 
  当提手上势、提手上势接白鹤晾翅提右脚,搂膝拗步迈步,十字手双手相合,抱虎归山屈膝下蹲、高探马、下势、转身摆莲和弯弓射虎时,容易产生前俯现象。后坐时(如挤接按),则易后仰。身体左歪、右斜常发生在倒撵猴、分脚和蹬脚时。
 
  十一、直来直去
 
  手走弧形、臂要旋转,才能使动作圆活无滞,同时能促使气血畅通、贯注指梢。这也是太极拳的精华所在。
 
  1.在练起势时,老师要求学员们两手不要平上平下,而应上举时手臂内旋,下按时手臂外旋。同时,下按时不能先里收再往下按,而应走弧形,即边里收边下按。
 
  2 起势至左掤时,右臂宜先略外旋内含掤劲,然后内旋使掌心朝下,与左掌上下相对呈抱球状。
 
  3 右掤定式后,右手不要立即往左下方捋,这时右手应以手腕为圆心,略朝反方向(右上方)翻转,然后再往左下方捋。这样右棚与捋呈无间断的圆弧衔接,同时起到“连绵不断”和“内劲不断”的作用,也符合拳论中“意欲向上(前),必先寓下(后)”的规定。
 
  4 老师在教授捋时,边示范边教导我们:“两手应经身前随转腰弧形向左捋,而不要两手走直线向左平捋;捋时,右手应高于左手。”
 
  5 当我们在学单鞭时,老师不止一次地指出,左手要边内旋左移,不要移至正东后突然翻掌前推。
 
  6 左(右)搂膝拗步的右(左)掌推出时,前臂应随转腰边内旋(旋腕转臂)边前推,才能劲贯指梢。
 
  7 笔者以往做海底针的打法是收回后直接往下插,现经老师指点,正在改为右手随转腰边里收、边外旋、边往下、再向上画一个小立圆后往下插。在此也希望拳友们遵照老师的教诲,把这个“立圆”打出来。

6

点赞
7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13 人)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汝起

  • 阳峰云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