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刚劲能量巨大,用之神明,能无敌于天下。但如果以争第一,做世界冠军,做一个不可战胜的人为目的,而不是敬事如神,端正恭肃,用不敢为先的心态去修炼,那么无论如何下苦功夫,都不可能达到神明境界。究其原因,就是心法不对。因此,太极拳把主“敬”的心法看得很重要。陈鑫说: “若有鬼神,助我虚灵,岂知我心,只守一敬。” 中国三教,儒家为首,而人们只听说有佛家武功,道家武功,没有听说有儒家武功。这是怎么回事?儒家武功全废了不成? 其实道理也简单。过去儒家为执政党,精力用于治理国家、教化社会,造拳授徒这些小事自然就留给了方外闲人。而且,儒家习武,用于治国平天下,并不喜欢在武林里争风夺醋,所以武林不传其名。但这并不等于说儒家武功全废。虽然社会上不传儒家武功之名,但儒家拳法一定会存在的。现在应该为太极拳正名。太极拳就是儒家拳法。 其实,一些太极拳家也认为太极拳属儒家拳法。王宗岳在他那篇著名的《太极拳论》里开章明义就讲: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这是从儒家那里抄来的儒家经典论点。王宗岳在这里等于是婉转的宣布了太极拳为儒家拳法。 不知从何时起,一个小道消息广为流传:道士张三丰受到祖师老子上善若水的启发,从水里悟到了太极拳理,从而造出了太极拳,因此,太极拳属道家武功。这荒唐故事明显是在愚弄无知。太极刚劲若能从水理里产生,太极拳为何不到海里去练? 小儒有一个建议:既然老子善水,道家同仁何不创一门水里的功夫。与儒家争太极拳不占理,自创水中功夫,名至实归。此功一出,小儒定是第一个拍手欢呼。 小儒说太极拳理为孔子所创,这只是谨慎一些的说法。如要把话说彻底,太极功夫本身就是孔子所创,只是孔子不叫它拳,而叫它“修身”,叫它“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功夫状态,用今天的话说,叫“太极高手”。表面上看与常人一样,没什么功夫,一动起手人,天下无敌,这就是“中庸之道”。当然,儒家不说天下无敌,而是说天下大治。而不管怎么说,就是一个意思。 可能有人会问,孔子也打拳吗? 这方面的史料的确不多。不过据《中庸》记载:“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可见,跟孔子学中庸,是要打拳的。孔子打的当然不会是陈氏或杨氏,究竟是什么架式,今天已无从考,但肯定是太极拳之类。因为太极拳理就是孔子所创,孔子只应该打他会的东西。 没有理由怀疑孔子的功夫。孔子作为一个贫苦人家出身的人,没有上过学,全靠自学成材,若没有真功夫,如何能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孔子身处的春秋时代,已经礼崩乐坏,人人争强好勇,处处刀光剑影,而孔子却能在这一社会里自立门户,首创私学,独树一帜,教授六艺。凭的是什么? 这六艺里,涉武的就有驭射。孔子驾起战车,若不能冲锋陷阵,得胜而归,拿什么来教人?孔子射箭,若不能百发百中,靠什么来招徕学生?孔子身佩一柄长剑。若只是靠它来招摇过市,拔出剑来,不能舞得让人心服口服,凭什么孔子的名声会传遍华夏各国?凭什么从江洋大盗到贵族子弟,都来拜师,向他学艺? 今天的那些得势小人们,把孔子描绘成手无缚鸡之力,只会拱手作揖,弯腰行礼的道德先生,成天只会靠装腔作势过日子,就跟那周润发似的。好哇!这些专家学者们骗人成功了,而他们自己也被骗进去了。好哇!他们永远不会懂孔子了,永远不会懂中庸之道了。这对孔子有何损?这对中庸之道有何损? 请这些专家学者们去读一读下列文字: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不要以为懂中文就能读得懂这些中文。那些教授学者们那怕中文好得可以用甲骨文写信,在这些文字面前还是只能瞎猜。若要硬解,便解成些鸡汤牛肉面之类,能解得有多庸俗,便能多哗众起宠。 小儒告诉你们吧:不必去猜,不必去解,孔子讲的这些事,压根就不存在。天生之人,喜则喜,怒则怒,哀则哀,乐则乐,既无中,又无节,也无和,与天无关,与地无关,与万物更无关。这就是真相。科学家们之所以对儒学反感,其实是有道理的。因为孔子讲的这些话,不可理解,也不能理解。 唯一能懂这些文字,只有一个方法:去修身吧!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