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自杨露禅进京,下传班候、少候两辈,祖孙三代扬名于京城,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需要及后人们个性偏好不同,所继承传授的拳技也就不尽相同了。
现今社会上流传的杨式太极拳就分为:澄甫架,班侯架,健侯架,少侯架等诸多拳架。它们不离本原,又各具风格特点。 少侯架太极拳就是其中一个分支,它秉承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少侯宗师的风格特点传承至今。少侯拳技得于祖父露禅、伯父班侯、其父健侯。伯父班侯拳技又兼习武氏拳技于一身,因此,少侯技艺独具特色,拳势轻灵圆活,变转奇巧神速,圈小无形,劲坚冷脆。 王秀田传少侯架太极拳,是北京通州张虎臣先生所传。拳架分为108式、家手、小式三趟拳。张虎臣先生(1898—1979),北京人,民国八年(1919年)至十九年(1930年)在北平体育讲习所、北平行健会、北平国术馆学拳技于太极拳大家杨少侯、杨澄甫、许禹生。他所传授的家手、小式得自于杨少侯、许禹生,108式得自于杨澄浦。其中得杨少侯拳技最多。 王秀田少侯架太极拳,是王秀田先生根据张虎臣师所传三趟拳架、散手,结合自已几十年习练及教学经验总结融会,形成了具有少侯技艺风格特点的三趟拳。它习练有序,逐步晋级,由简入繁、由低到高、由浅入深三趟拳三步功。这三趟拳和推手、散手、刀、剑、枪组成了技击实用、健身防身、特点鲜明的王秀田少侯架太极拳支系。 杨少侯所掌握的太极拳技艺是以技击为核心的拳术。太极拳原本就是用来技击的,现在很多人认为,练太极拳是为了健身,其技击性已不再重要,注重技击反而会伤害身体。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王秀田先生所传少侯架太极拳特点是以技击为中心,以太极拳理论为指导,在以技击为目的的训练中体现其全面的健身功能。有技击性的太极拳一定能健身,这是由太极拳指导理论决定的,它的理论顺应自然发展规律而生,讲求阴阳平衡,讲求中正安舒,并要求练后天返先天,合乎自然,纯任自然。因此真正的太极拳能技击亦能健身。 王秀田先生所传少侯架太极拳,提出了从外到内,从内到外的练习方法,以外动促内动,以内动带外动,内动大于外动的练拳理念。他总结出了“怎么练就怎么用”的教学、练拳方法。教拳中他从实用出发,详细讲述动作的起、行、止与衔接,强调它们的在实用中的关系与重要性,让学员从理论到实际去领会动作要领。他强调明理练拳,练拳明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员进行理论 与实践的教学,他将拳理还原于自 然生活中的语言、事物的运动规律 来讲解。他的教拳简单质朴,易理解 易掌握还实用。比如:讲节节贯穿, 周身一家的含义和要领时,他的解 释是从脚到手,从外到内每个关节, 每一零部件都应会做动作,要各司其职,又要协调统一,不许有一处偷懒不许一处陪衬。但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他讲:出生的婴儿柔似无骨,呼吸深长且无声息,我们练太极拳就是要把后天的不良行为慢慢调 节,争取回到先天状态中去。比如我们的关节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不灵活,我们要一节节地把它练灵、练开,然后一节节地将它们再协调起来。就好像用玉石做一串项链,必须先把玉石打磨成一个个精致的珠子,然后再把这些珠子用一根精细上好的线穿起来,这才能成为一串好的项链,哪个环节功夫不到家,都不能做成功。我们练拳也如同做项链:先像打磨出好的珠子那样将身体关节逐一练灵练话;再树立正确的练习意识,就好像有一条好串线, 最后再精心将其穿起,这样,才能达到协调统一的节节贯穿。太极拳的 理论顺应自然,而王秀田先生教学、练拳,也确实讲求回归自然,回到生活实践中去寻找练拳的方法和灵感,这也是他教与练的独到之处。 王秀田少侯架太极拳由三趟拳、推手、散手、器械组成。三趟拳分别为:太极拳正路子(即108式)、太极拳家手、太极拳小式。太极正路子(即108式)是杨澄甫早期所传拳势,这套拳是为普及推广太极拳而创编,由传统套路太极家手、太极小式中简化而来。太极家手、小式为杨少侯、许禹生所传,是杨家传统套路。这三套拳动作名称基本相同,正路子因是简化架,因此相对家手、小式而言少了很多手法,招式,家手动作二百多手,小式动作最多三百多手。这三套拳在习练程序上由正路子开始,依次为家手、小式。 正路子在门内称为预架,是后两趟拳的简化,它动作简单,变化较少,易于初学者在形体、理论、技术上掌握,这套拳既是一套健身养生的拳架,更是一套简单实用的散手组合,通过这套拳的学习可从理论到体、用上对太极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练好它亦可达到既养生又防身的效果。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