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练推手采用定步,希望以此手段提高身腰之活动能力。岂料今人以之作竞技活动。查定步推手乃易攻难守且利力大手长者之场合,能用非暴力而化解对方之力攻者必技高数倍,因此导致互双力扣,更有同归于尽之场合出现。久练定步令步死不活,身步难合,若斗于活步场合,必败于摔冲之下。有精于定步工夫者谓.能败人于接手之间又何须动步呢?余日:若人闪入背后则又如何?自卫之中,全为活步,是以吾人必须身步协调,灵活闪移,方能活于斗争之中。 定步推手又引起假像,因步不许移,故人必须身腰移变,以便稳定重心,若重心刚好落于底盘边沿,而另一方刚好发来小力,导至重心移出底盘立跌倒地,此时发者自觉真有神功,受者感入侵力量非常强大,观者感发者非常厉害。其实此现像之成因乃重心处于底盘之边沿,然而于活步之中此现像则并不常见,发者则无法重施故技。 活步推手,以能环绕对方为佳,直线连退为次,情若公转、自转之交替互换,能如此非步之方法,实乃丹田之吸缩荡转所引起。所谓步随身换,而非步主身随。前人多陷定步并作诀着,指导沉身立稳之法则,此当然属太极拳法则之一,然而于活步之场合即难适合。惜前人非精活步故诀要欠奉,导致今人欲习无门,尝幸通过实际研练,亦能获得。定步其实乃技超对方之表现,于与一步变灵活而又工夫相等之对手作斗争,欲以定步胜人,真谈何容易。 活步初练之时乃幅度广大,熟后随即收小,效率亦续渐增高。定步之修练是于活步有成之时才进修,然而人常误以长练定步,假以时日,即能有成,可惜历数拾年之苦修,仍未能搏。 “以慢制快”。实因人疑太极拳之慢练能否搏斗而问于未有搏技之师父,师无言以对,惟用“以慢制快”答之,自此人皆以此作答;更有将“后发先至”混入,令之更加神秘。同道常以人手推来,吾人可作化法至合适之际即发攻击将敌打倒,谓之“后人发而先人至”,又以太极拳永不主动出手必是先化后攻,然而这些必须动作与反应够快才能作到。敌用推时,吾人还可说用松柔之法,延迟入力起作用之时间,从而得多点时间作出反应,如彼以拳腿攻来时,若吾人不能作出及时之阻截或闪开,则必被击中。由此可见二人对斗,首要是斗双方之动作与反应速度,有此方能使用技术,否则攻则被人克制而守则无法及时保卫,次方为方法与力量。虽然有人用“弧线直线比较,弧线较慢”为依据,来解说“后发先至”之可能,然而太极拳是人所共知用圆用弧之拳术,这又怎能解说呢?太极拳确有制快之道,然非于人快已起之时,实破坏人能快之条件,令人快不起而已. “以弱胜强。以小胜大”。此同道所时常称颂之特式,惟它必须于某种条件之下方能成功,于自卫之中,尽量制造、争取那能重创敌方之机会,但是仍然要有能发出那极快攻击之能力,又或本身之武技远高于对方才行。在推手竞技中,由于技术之限制导致不能攻击敌方之弱点,并且斗争之起始,距离及场地皆对双方公平,所以吾人之工夫又是必须远优于对方才能如愿,假如双方之工夫相等的话,则无法实现此“弱胜强,小胜大”之现象。“四两拨千斤”乃以小力应付大力之方法,吾人之反应动作速度磐须与入侵力量之行进速度较优或相等才能,由于是反应性之活动,故工夫亦要高过对方,否则必不能及时作出。 “柔极生刚”。“积柔成刚”、“以松柔练拳久之即生内劲”、“刚强实有心之柔软”,以上乃前辈指出以松柔之法演练拳架,久而久之即得刚劲之力量。然而不少同道耗时不小仍未得劲,导致质疑此与普通练力方法背道而驰之练法是否有效?其实由松而得功劲之练法,并不虚假,松之目的乃去除普通发力习惯,从而能重新建立新之发力运作,由“松”而得以修“意”,有“意”方能练“气”,从“气”即能生“劲”,能“劲”才可至“用”,此乃过程,无法改变,由此可见纯只练“松”而欠进度之修练,岂可得劲呢?曾有前辈指出,由松而导致身技放长,当长至极时即变强紧,然而此法却令能以此法强紧者无法处于放松之境,凡令身体肌肉长时间收紧者,日后多受肌肉痛楚之折磨,如长时间搬运重物者、过度以站桩练劲者。太极拳之劲多一出即逝,少有长时间之强紧,而又强调松活灵变,若失松活则入硬拳,终必败于强力之下。所谓“柔极生刚”、“积柔成刚”,乃未有意气者之言论,查太极拳之精要乃“意、气、神”而非拳架,欠此,太极拳只一般之武技,未入内家工夫。然而古之著作尽道神秘迷信,而今之书籍对此三味亦只支吾以对,令求者无门,习之无方,难以捉摸,若能清晰明了,则如雾中明灯,豁然贯通,余于别篇再作讨论。 人以太极拳精练推手,误认敌手一出即沾藕接入,作近距战斗。若一心如此,则距“舍己从人”之法则甚远,吾人须顺从当时之战机,应远攻则远攻,宜近打则近打,一切以顺为要,切忌逆势而为。“心中无招”实与“舍己从人”有相通之意,此搏艺中之至要。“双重”本指搏斗中技法之运用,而非体重之分配。盖体重分于双脚乃得更速之弹移能力,比单重之腿移得更快,凡以相同性质之“量”作竟斗者即属“双重”,例如斗力、斗沉、斗快、斗活……等等,彼此双方专注“量”之角逐,而非克制技法之运用。人用力来则吾上克力之法破之,人以沉则以破沉之法,人以快则用制快之法,拳经有谓“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阴阳即克制之运用。刚能克柔,实乃刚之量比柔大,若柔之量超越刚,则柔能制刚。人常以“不能抽刀断流”,喻柔能制刚,查此乃流之量远大于刚,若刀之量大如水坝,则流即断矣,此乃相反性质之量,即有相互克制之本能。吾拳日太极,实乃全以克制之法皮敌,是阴阳生克之术法,若吾人专注于功劲而忽略生克之运用,则若论中之“多误舍近求远”,此为太极拳战法中之精要。 “敌不动。己不动,敌微动。己!先动”,为太极同道常挂于口之名句,更有谓此乃“后发先至”之运作要义。查此句之出处,乃越女答吴王剑道之精要,然而要能如此,则工夫须远高于对方才可办到,不过吾人可用办法令工夫稍高之下仍可作出,此留待《心得篇》中讨论。 “太极拳从不主动”,此亦为常闻之言论。查此乃前辈常浸于只作发放性攻击之推手练习而得出之理论,因彼等必先接手盘圈,感应时机,人不来时则需盘圈数拾,形成等待之习惯,于此类推手之中也无不可,然于自卫之中需面对击、摔、擒、残及发放之攻击,吾人实难用等待之法成功防卫,除非吾人之工夫远远超越对方。再者若未接手时,已有击败对方之时机,若不主动攻之则仍陷险境,此尤以以寡敌众为甚。是以“等待”乃自卫中之一大障碍,然而于练习感觉之时,吾人即惯作等待。(待续)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