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简化太极拳的创编和发展过程,我们得到了下面五点启士。 一是标准化是武术大众化、规模化发展的基础。 二是标准化能促进百花齐放。 三是标准要“简”,以“简化”促进”标准化”。 四是国家武术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群体研创、审定并发布,形成学术性、权威性并重的国家武术技术标准.是构建国颁标准时的重要工作环节。 五是标准由群体研制,难免众说不一时有取有舍;因要考虑大众化,难免要从技术内容和动作结构两方面删繁就简:由此突出了国颁技术标准的整体代表性和可操作性,这是一定技术标准得以广泛普及、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这五点启示.逐步形成大家的共识.逐步消除了对简化太极拳的争议。简化太极拳的创编和发展经验,也逐步成了国家武术主管部门和众多武术专家学者借鉴的典范。 前几天,我们在郑州、登封两地同时举办了第二届全国武术段位制考试。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高小军同志在开幕式讲话中,再次强调了标准化、规范化的重要性。他说.大家把国家武术主管部门颁布的技术标准.简称”国标”。我们要叫响“国标”这个概念。大家把全国武术段位制考试.简称“国考”。应该依照国标指导国考,通过国考考出国标。就是要按照国颁标准,指导全国段位制考试;通过全国段位制考试,考出国家标准。 我在这里强调国家武术技术标准,并不是用国家标准否认个人技术特色。首先,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教学训练.同样会形成不尽相同的演练风格和运动特色。对于各家传统流派的特色,不仅不会减弱.反而会在比较中得到突出。因为.国颁标准是众人之意的集体之作.其中已没有个人的特色了。正因有了国颁标准,才能显示出你那一门那一派或者你本人的技术特色。你的运动特点显露出来了.才可能引人关注、引来支持、引来学员。 我希望在座的各位都能够看到这一点,积极支持和参加国家武术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推广0凭借统一技术标准.促进武术大踏步地前进,大踏步地发展。 三、战略研究重在调查 关于武术发展的战略研究.这是每一次论文报告会都少不了的内容。搞不清发展战略.就会出现无目的的盲动。战略研究是为武术发展把脉。找准症状,才能对症下药.定准发展对策。把脉找症状,就是调查研究。毛泽东同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篇值得学习的范文、范例。只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才能看到事物发展的现状、了解事物发展的趋势.找出影响事物发展的瓶颈,归纳提炼出一定事物的发展战略。如果缺乏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我们就没有支持论点的依据,文章就会显得苍白无味.发挥不了通过战略研究为战略决策提供依据的作用。 目前看到的一些关于太极拳发展战略研究的文章,颇多雷同。在讲发展对策时.一提到要加快太极拳的发展.就说领导应该提高重视程度,应该增加经费投入:一提到竞技太极拳和传统太极拳发展问题时,就说要两条腿走路。这些在不少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提法没有错。问题在于,这样说是否针对现状中的主要问题了?而且,读者既不能从文中看到问题出在何处,也看不到如何重视、如何投入、如何两条腿走的具体措施。问题,大都出在缺乏深入实际进行调查上。 此外.写发展战略性的论文,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既要由表及里的分析.又要看到普遍联系的整体.还需要抓准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社会发展对一定事物的影响和需求.才有可能推论出事物发展的趋势、前景,找出推动事物发展的思路,提出制定一定事物发展战略的依据。 四,历史研究重在考证 这次论坛征收到的论文中,有几篇关于太极拳历史研究的文章。总体来看,这些论文的整体观加强了。例如,《太极拳的文化成因》《关于太极拳历史时期划分研究》等论文,都较好地把握了这一点。这些研究者把太极拳从产生到发展的整个过程,放到太极拳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文化环境、武术环境、时代背景内进行研究。这一点很可喜。研究历史问题,必须把局部放到整体中去,不能孤立地看问题。任何事物都在一定历史环境中生存.必然会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看不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孤立地看问题,往往出现忽略时间的流动性,忽略事物的发展变化性.乃至把今天的样式当作昨天样式.甚至把今天的样式固化为古代乃至远古的样式。这不仅影响人们看到事物的本来面貌.还势必影响我们探索事物发展的本源和事物发展的规律。 研究历史,最重要是史料的辩识、材料的考证。一定史料的时代辨识,一定材料的真伪考证,都是马虎不得的。史料用错了地方.采用了未经考证的假材料作为论据.必将导致错误观点和错误的结论。 考证的方法有多种。我们可以从物证、文证、人证、理证等方面寻觅佐证,帮助辩别考证对象。在史学研究中忌用孤证。仅有一条材料作为某一论点的依据时,一定要慎用。这次来稿中,有篇文章罗列了关于太极拳起源的多种说法。这种仅仅从多种书中收集一些不同说法.而不收录这些说法的依据、考证这些依据的真伪、分析这些依据是否能支持起这种说法的文章,很难算得上是科研论文。作为研究者来说,有多种说法.就要去进行多种研究,去考证.去探求。究竟何者可信,何者为伪。如果这些说法.已有人研究过,就应该也收集起来.将同类研究归类起来比较、分析、研究,拿出自己的见解。如果已经通过众多学者研究.认为是错误的说法.再罗列进去.就是以误传误。如果你发现被否定的东西,否定错了。那你应该拿出你经过考证的依据和研究成果.正本清源.推动相关研究的发展。 就在这篇罗列多种说法的文章中,提到了博爱出现的太极拳起源说。希望有兴趣的朋友、特别是河南省的太极拳爱好者,河南省的学者们.请你们到那里去考察—下,研究一下这种说法的来龙去脉.考证—下下这种说法的依据真伪,只有把这个搞清楚了,才能对此说进行评点。 五、跨学科研究重在本体 在武术科研活动中,不乏跨学科的研究。例如,前面说到的太极拳健身研究.是运用生理、解剖、生化等人体科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对太极拳的锻炼效果进行研究。运动医学家曲绵域、生理学家高强教授等,都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近年来.对武术进行跨学科研究的情况.又有新的发展,特别是在文化研究方面较为活跃。 目前.在跨学科研究的文章中.有相当一些文章是借助其它学科原有的基本知识、新的研究成果、新的认识水平.进行武术研究。其中,有方法借鉴、有引为依据、有利用成果等多种形式。 把武术研究放到整个科学领域研究里,利用其它领域的发展水平.提高武术研究水平,这是很好的.值得发扬的。但是,有的文章,跨学科跨成两张皮了。讲文化是文化.讲武术是武术.主客分离,没有真正交融在一起。这是没有发挥借助客体研究本体的情况。还有的文章,虽以武术研究为名.通篇文字成了其它学科的科普内容。我一直在想,跨学科的武术研究.研究的本体是武术,不能以客为主。 这次论坛中有一篇文章,引入佛教禅宗的一些知识.说明太极拳的禅修效果,说太极拳可用于修禅是一种阐法。联想到以前有文章引入道教修炼方法的一些知识,说明太极拳可用于修道是一种道法。还有文章引入儒家学说,说明太极拳是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术。这些见解,只能定位在对太极拳功能研究的范畴。如果认为太极拳=禅法.或者太极拳=道法.或者太极拳=儒术.那就可能会出现主客混淆、导致主客等同的情况。 总之,跨学科研究是一个值得提倡的研究方法,需要加强的研究方法。在进行跨学科研究时.首先要定准定位.明确我们研究是本体是武术。不能研究到最后,身体运动没有了,技击本质没有了.武术不见了。因此,在进行这类研究时.要突出研究的本体.避免出现主客分离、以客为主、主客等同等情况。 --2009国际太极拳高峰论坛总结发言(节录)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