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急则急应”并非慌乱应招.而是劲在势先、意在劲先.反应灵敏,变化灵活.总比对方先手。这就是“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而己意先动”的意思。同理,“动缓则缓随”也是即时调整自己劲势轻重缓急,以意控劲、以劲控势.起到不丢不顶、粘黏连随、无过不及、守中固己的作用。因为“动缓”一则听劲足,变化灵:二则劲易蓄.蓄则能化能发,我若盲动反而易造成被动。比如对方缓退我盲进.易被对方引化:对方缓进我盲退,易被对方逼近发出。所以,“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是推手中训练和体悟如水似胶的应变能力。 如前所述,为了快而要慢练.慢练是为了更快。从这个意义上讲,太极拳本是没有快练和慢练严格之分的,是可随心所欲,只要得机顺畅就行。比如85式太极拳,快练一趟八九分钟,慢练一趟兰十多分钟,都不是不可以的。问题在于快练不能慌,慢练不能滞。若从满足太极拳技术机理和养生条件兼备的情况来看,日常练习以不速不快为好。比如拿按式来讲.一哼之间瞬即发出.很快,也是可以的。但势势如此则不能持久.也易伤人:反之,慢按两掌,中间呼吸几次,气与势不配.虽能养人.但技术能量减弱。若由吸到呼均匀深长的一次呼气同时完成两掌到位,则气到、势到、劲到.这样既满足太极拳技术机理要求.又起到养生的作用。以这种速度演练一趟85式太极拳大约24分钟左右,我认为合适。以上看法供习者参考。 冯志强:用心用意练太极 太极拳应该用心用意,慢慢练习,只有这样练习,气血才能没有阻碍,在周身畅通无阻,动作也才能放松自如,轻灵敏捷。如果努气发力,肌肉就会僵硬,气血就会僵滞,动作就会笨拙。动作太快了,气血运行跟不上,就会气喘吁吁,身体各部位供养不足,这样是不利于健康的。练习太极拳的要领是松柔圆活,安静舒展,要在养中练习,这样才能出功夫。否则,一味地快练,用拙劲僵力去练,自以为很有气势,也能在短期出一些功效,但是,长期如此,伤气伤身,不利于健康,最终也出不了功夫。 对太极拳的慢练,人们往往会产生疑问7这样慢慢悠悠地练习.到实战的时候怎么能够快起来呢?其实.慢练为养,快练为伤。平时用心用意慢慢练习,看着是慢,其实是快,这种快是意识反应的快,是神经的灵敏,就像老虎捕食前,动作小心谨慎,轻轻调整身姿,待到有了战机,一触即发.迅雷不及掩耳。这时才是真正的快。太极拳练习的是意念、精神,练习的是大脑.如果光靠蛮力气,是练不成太极拳的。正是由于平时这样慢慢练习.周身松柔圆活.神经反应极其灵敏.所以.当受到外力攻击时才能自然而然地引进落空合即出,把对方打出去。这是一种本能的条件反射。快练.用拙劲蛮力去练,练不出这样的轻灵和灵敏。 当然,除了练习套路外,还要练习推手。推手也要用心用意练,要圆活混元.只有周身有了混元气,才能做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张全亮:太极拳训练中的误区 现在的太极拳练习方法有误区.我这些年在《武林大会》担任评委.对这一点感触很深。太极拳的练习总是那么慢,推手时练习“听劲”,但是,一到真正的散手搏击时,运动员就发呆了,不知如何打了,根本达不到“动急则急应”的要求。太极拳讲究听、化、拿、发。推手中把人发出去,这种功夫比较难练,也是比较安全的,特别是解放以后,太极拳的练习以健身为主了,所以,更突出了推手练习,而忽略了散手训练,以至于人们认为太极拳的搏击方法就是推手。这是一种误解。 还有.太极拳太过重视推手训练,就会使运动员在搏击时总是想着推对方.不会打,而且,运动员缺乏“动急则急应”的反应意识,只能被动挨打。所以.我们在太极拳的训练方法上要走出误区,不仅要进行缓慢柔和的套路训练、沾连粘随的推手训练,还要进行散手训练。这种散手训练是在具备了“听劲”的能力上,用沾连粘随、不顶不抗的方法进行训练的.不同于其他的散手训练。太极拳打法的特点是不顶不抗,顺势借力。这种打法特点.要求你具备很高的功夫。 太极拳首先要练习“着熟”,在熟练的基础上练习“懂劲”。懂了劲之后还不行.还要进行假设敌训练,训练你实战中的反应能力;还要进行散手训练.训练灵敏性。推手时你能懂劲.有了一定的灵敏性,散手时你未必有这种灵敏性和懂劲能力。《武林大会》中,许多运动员推手功夫都不错.可是一到擂台上打散手,就不成了。通过这种散手训练.才能真正做到“动急则急应”。所以,我们不要认为通过练习套路和推手练习,就能做到拳论要求的”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这是不可能的。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是推手练习听劲功夫时的要求.要和对方相随,所以有这个要求,这是一种训练方法。但是.在实战中,就不是这么回事了,都是要快以制敌。 太极拳平时要慢练,这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稳定性和平衡能力。出腿迈步、蹬腿,动作快了好办,动作慢了.就对支撑腿的平衡稳定有更高的要求。另外.最主要的是.慢练是为了练习意识、精神.是为了体会太极拳动作的劲力变化。慢练如水洇沙.节节贯串.细致入微,同时,气血也能够贯通周身,能做到内外相合,周身一家。 慢练到一定程度.自然能够快练。因为这时周身内外完全相合,非常熟练,这时要进行太极拳的快练。太极拳也是有快架子的.在推手中也要加入快练的内容。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从慢中开始.从细处开始。太极拳也是这样,开始练习要慢。 太极拳开始是快的,它是从技击来的.比如陈式太极拳开始就比较快。后来,从健身的角度,杨式太极拳放慢了速度,进行了改革。但是,为了练习技击,还是要进行一些快练训练。其实,快练和慢练也是外家拳和内家拳的区别.快练是为了练习外形.慢练是为了练习内意。这二者是互相关联.缺一不可的.我们在练习中是不可偏废的。 崔仲三:快练不是简单地追求速度 太极拳的练习有这样的要求.叫“用意不用力”。这就表明.太极拳是思维运动,即通过所思、所想、所悟来完成动作套路,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用意识指导动作,达到以意带动动作的目的。太极拳不是单纯的肢体运动,所以.我们在练习太极拳时.首先要做到的是意念集中、精神自然提起.这又说明了意的重要性。所以.在我们演练太极拳时,要处处体现以意为先。要认真地,一招一式地按照规范练习,做到意到、气到、力到。因此,在套路的演练中,为了达到这一点,做到以腰为轴,一气呵成,意气相随,就必须慢慢练习,细心体会,必须柔和缓慢,轻松自然地运行,这就是太极拳要慢练的原因。 在慢练的过程中,要体会出劲力的表现,动作的转换,身法的变化,通过慢练,把这些整合起来,成为一体,这就是太极拳功法的形成。慢不是惰性,不是懒散,是练习的一个必要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才能有动作的感觉。所以,太极拳不是不可以快练,快练不是简单地追求速度,而是通过快练的方式.把慢练的感觉瞬间调动起来,为我所用。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积柔成刚、刚柔相济的道理。 我们在教学当中也要采取快练的形式.目的是通过快练强化动作感觉.强化动作之间的衔接,强化练习者在瞬间表现出太极拳的劲力.也强化了练习者对套路的深刻印象。 知己知彼是一个先决条件,要明白对方,更要了解自己,“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这句话是针对双方而言的,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由于客观条件的变化,我就要有所变化。太极拳练习的时候,我们要达到连绵不断.在交手的时候要做到沾连粘随。这就要求“听劲”。听劲,就是要判断,要因势而动.根据具体情况而确定是急应还是缓随。这实际就是技战术的一种应用。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