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式太极拳的特点:轻静柔化,紧凑舒展,川字步型,斜中寓正。吴式太极拳是全佑从学于杨禄禅,后学于杨班侯,传子吴鉴泉。吴式拳架保持了早期杨式的先师们身势前倾的风格。1990年由中国武协组织太极拳名家规范各家理论, “斜中寓正”就被作为吴式太极拳的特点写入史册。后来在竞赛套路的比赛中,这一特点被参赛者发挥到极致。李秉慈在《吴式太极拳的斜中寓正》一文中指出:“背、腰、臀、腿形成一斜线(前倾),是所谓的‘斜’。”“传统有‘三尖’相照(对)之说。所谓‘三尖’即脚尖、膝尖、鼻尖。这‘三尖’要求垂直在一条垂直线上,这是它的寓正所在。”同时吴式太极拳的身形上还要求肩胯平正。在培训班里学习吴式太极拳的“斜中寓正”,会被要求正弓步时,脚尖、膝尖和鼻尖对正一线后,再稍后退1─2毫米,难度之大可以想象。川字步型,两个脚尖要朝前,后脚跟内收不得超过20度,这种步型增加了向前的进击力,而削弱了受横向力打击的承受能力。吴式太极拳的弓步是大实大虚,实则实到90%左右,虚也要虚得充分,加大了行拳的难度。吴式太极拳过去从技击的角度讲就是“大练小用”,放要放得出去,收要收得回来。用圈内人的说法是,练吴式太极拳相当的吃功夫。
汪波在《全佑老架太极拳》一文全佑老架太极拳的具体要求中指出“身法的立身中正,即是拳论中的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不偏不倚非指其形,乃指精神自然得中。若说其形,由于拳术的俯仰伸缩之法,必有正斜曲直,仰前偏后,有缩有散,有入地腾空,千变万化,原无一定,取其斜中之正即可。”“练拳不能没有伸缩,身法有时也有歪斜,有时弯腰幅度极大,只要仍然保持‘百会’、‘中极’、‘一线贯穿’的原则即可,这就是所谓‘中正之偏’。”全佑老架太极拳既保持了拳论中的立身中正,又在拳势变化中取‘斜中寓正’以达到精神自然得中的神明境界。可以称得上是“学规矩、守规矩、脱规矩又合规矩”的最好范例。
武式太极拳的特点: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严格分清虚实,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在松静之中暗含着开、合、隐、现。用内动的虚实转换来支配外形;转身换势以实脚转动。
武式太极拳门内有人称之为书房拳。武禹襄初学于杨禄禅传授的陈式老架太极拳,得其大概,后求学于陈青萍的小架式太极拳,因替陈师解除了官司之困,陈青萍倾心授艺,月余,得其精妙,并得王宗岳《太极拳谱》,读后大悟。武式家族世代为文人,武禹襄的两个兄长是进士,本人是秀才,偏偏好武,钻研陈式新、老架式的基础上,结合《太极拳谱》的精华,创出了自成一派的武式太极拳。过去文人着长袍马褂,武禹襄与李亦畲经常在书房里练习拳势并研究拳理,每悟得一理即抄写下来贴于屋内各处,结合技击实践习练,如发现有误即刻改贴,历时三载。
武式太极拳注重内功,以内动带动外动,内动明显大于外动。武禹襄著《十三势说略》中指明:“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穿一气,不外起、承、转、合。”起为始,手起即承,出手不空,转则变,合即发。起承转合为每一招的手法。李鸿义述:“故此起承转合四字为完整的太极手法要领,此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之上,学练者万万不可忽视,当细心揣摩之。”武式太极拳对身法的要求严格而细腻,以身法中正为基础,以尾闾正中为基准,出手不过足尖,起承开合,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不相逾越。武式太极拳步法特征是进跟、退撤。
武式太极拳的理论细致入微,简练精要,将太极拳理论推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至今仍是指导太极拳理论发展的经典论述,字斟句酌地认真钻研,可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觉。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开合鼓荡,架高步活,每左右转身以开合相接。拳式敏捷自然,内意至深。孙式太极拳的创使人孙禄堂,早年随形意大师郭云深学习形意拳,后从八卦掌大师董海川弟子程廷华学习八卦掌。其后因照顾病中的武式太极拳传人郝为真,而得太极拳真传。传统孙式太极拳聚形意、八卦之精义,融蓄在太极拳的柔顺中和之中,它以形意拳的三体式为整套拳架的基础,要求重心上下没有起伏,行拳时,小腿与大腿、大腿与上身保持135 度,以进步必跟、退步必撤作为该拳的基本运动形式,要求重心始终在两足上交替变换。跟进退撤中也可以看到武式太极拳的动作痕迹。孙式太极拳行拳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每转身时以开合相接,身到意合。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孙禄堂先生在十年间先后完成了《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五部拳著,创立了拳与道合之武学思想及理论、技术体系,将孙式武学文化推进到了一个广阔的研修空间。正因如此,孙式太极拳之深奥,涉及内容之广泛,足以让人倾倒。
早在1998年11月纪念邓小平题词“太极拳好”20周年之际,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了几位中国主要传统太极拳流派名家,席间孙剑云先生说:“我继承老先生(孙禄堂)功夫是一小部分,十分之一二,我的学生没有全面继承我的东西。”“我的徒弟中,日本的后藤练得最好。”“你们以后要练拳得到日本去找后藤。”“ 孙式太极拳我之后就完了。”话讲的让人很受刺激,以为后滕真的不得了。据友人的介绍,后藤当时每年都要来中国找孙先生学拳,一呆就是几个月,他学到的孙式太极拳内容最为全面。但是要想学到孙式太极拳的真谛,恐怕没那么容易。至今仍有日本人常年在京向孙式太极拳传人学习。
十年过去了,随着孙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的相继去世,留给我们后人的思考愈加沉重。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