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太极拳基础举要

2010-6-11 08:21|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5796| 评论: 1

摘要: 为什么用“定”不用“转” “大松大柔”已经成为了太极拳教学与练习者的共识,几乎每一位太极人都力求在教学和演练中八门五步十三势时将“松”“柔”二字得到很好的体现,也正因为如此,太极拳才有了行云流水般的“ ...

为什么用“定”不用“转”
    “大松大柔”已经成为了太极拳教学与练习者的共识,几乎每一位太极人都力求在教学和演练中八门五步十三势时将“松”“柔”二字得到很好的体现,也正因为如此,太极拳才有了行云流水般的“滔滔”与“绵绵”。

    太极拳三十势中前于运动步型的大概应是“进、退、顾、盼、定”五个字,与其对应的方向是“前、后、左、右、中”,这应该是古今拳论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五个字了。然而,各“进”与“退”、“顾”与“盼”之间是如何进行变换的呢?大家都会想到一个字——转!

    是啊,只能有了“转”才能实现“进与退”、“顾与盼”的转换。的确,这个“转”字在太极拳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先贤们在拳论中为什么不直接与“进退顾盼”四字并列提出,而选择了一个“定”呢? 我觉得还是应该从这个“转”字说起,太极拳中的转转应该有两个方式,即“悬转”与“旋转”。

    “悬转”,即物体的上端位置相对不动,其下端以上端为圆心作弧线运动。钟摆大概就是这种方式,太极拳中有“悬转”这种方式吗?我想“云手”、“倒卷肱”等动作应该用的是这种方式,在练习这些动作中都有一个要求——“顶头悬”,这大概就是要求头如钟顶,足似钟锤吧?对了,汪永泉的《杨式太极拳述真》中也提到过“钟形”要求。如此看来,要做好“进”与“退”,一定得先掌握好“悬转”才行,否则就有可能失度。

   “旋转” ,即物体的下端位置相对不动,其上端以下端为圆心作弧线运动。陀螺大概就是这种方式,在太极拳套路中也有许多势子得用这种方法,最为明显的有单鞭、摆莲、转身蹬脚等 ,其次还有转动角度不大的分鬃、斜飞等。为了完成好这些动作,一般都要求以一脚作为支撑点(圆心)的,上肢与另外一条腿则围绕这个圆心作弧线动作,从而完成了“旋转”。

    由此来看,无论怎么“转”,都离不了一个“圆心”,这个圆心一旦确定,它就决定了你的架子高低和进退幅度,因此,必先有“定”,才有“转”。所以,先贤们的选择无疑是非常高明且符合运动原理的。

[page]

 

含胸拔背是“形”还是“意”?

陈微明

“含胸拔背”是许多太极拳习练者耳熟能详的一个要领,各太极大师也都非常强调这个要领,并且还结合自己的理解作过不少解释。试录几条关于如何“含胸”:

    陈鑫:“胸向前合”、“胸微弯如磬”

    郝月如《身法十要释》说:“心以上为胸,胸不可挺,要往下松,两肩微向前合,谓之涵胸。”

    李亦畲老三本之《启轩藏本》内附虚实阴阳图,胸口部位像是剖面图,胸口凹陷如玉珏。

    陈微明《太极拳术》笔述“太极拳术十要”之二“含胸拔背”条:“涵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徐致一《太极拳浅说》一书“太极拳与生理之关系”:“太极拳对于躯干部分之姿势,其最要者曰‘涵胸拔背’,涵胸者,乃使心窝微向内凹,俾内部横隔板,因胸膛向内压迫,自然降下,以为沉气之助也。”

    还有人提出“不挺胸就是含胸”、“下颌微收就是含胸”的见解。

 

     如果“含胸拔背”单从“形”上解释,恐怕是不行的。从以上各家的解释,有要求胸形极力内凹如虾状者,有只稍含以顺气者,有只求不刻意外挺者,不一而足,不仅答案难以统一,而且有的解释似乎还与“立身中正”相悖。这的确让我们这些初学者一头雾水!

    因此,我想是不是应该在“立身中正”的前提下从“意”上找到胸部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感觉呢?比如“虚”、“松”,甚至还有魏树人说的“意想胸如两扇门向后敞开”呢?

     希望得到各位朋友的指点。

[page]
太极拳理论学习——“随”何为主?

   “沾粘连随”是太极拳理论和技击中最为重要的几个字,诸多拳家都对这几个字进行了诠释,杨澄甫先生《十要》里就曾有“上下相随,连绵不断”的要求。

    “随”大概应该有两层意思:

     一是自己“随”自己,即“上下相随”或者“手足相随”之意。

     二是自己“随”别人,即“随人进退”之意。

 

    这个“随”字应该是个从动词,或者说是被动词。如果“随”别人,这到很好解释,只要能听劲了,估计基本能做到“随人进退”了。

    需要提出来的是,“自己随自己”怎么办?在太极拳套路中有搂膝拗步、倒撵猴等许多进退动作,演练中手脚谁先动呢,只有确立了先动者,才能有“随”动者,而许多书中似乎没有这一要求。

    同样,如单鞭、抱虎归山和云手等有原地转圈意味的动作,也没有说明究竟是先动手还是先动脚夫,也就是说,谁“随”谁没有交待。

 

    近日读到,唐豪  顾留馨的《太极拳研究》一书,里面写有“原地转圈足随手,进步后退手随足”句,不知对否?

   另外,还有“手眼相随”问题,有人曾把一个动作分成若干分动作,然后提出“一动眼随手,二动手随眼”,把这个应用于倒撵猴等几个式子,感觉还是有那么回事。

 

    总之,“随”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我觉得要充分理解、掌握和运用字,还需要搞清楚“谁主谁随”才行。

 

3

点赞
8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11 人)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1)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