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张火焰《求真求实》一文的反馈

2010-6-11 08:12|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5279| 评论: 1

摘要: 汪涌泉反馈之一: 汪永泉之师为杨澄甫 张光焰先生的“求真求实”((武魂)2010年第2期),一文,对杨式太极的京都一脉——汪永泉所传承的太极精髓(理法、心法、内劲等)作了较为详细的阐释,有认识价值,理应引起重视。 ...

汪涌泉

 反馈之一:
   汪永泉之师为杨澄甫

   张光焰先生的“求真求实”((武魂)2010年第2期),一文,对杨式太极的京都一脉——汪永泉所传承的太极精髓(理法、心法、内劲等)作了较为详细的阐释,有认识价值,理应引起重视。早在七、八年前,北京混元文化中心创办人蓝晟先生曾称汪永泉著《杨式太极拳述真》、魏树人著《杨式太极拳术述真》为太极著作史上的第十里程碑。(《太极文化》第65页)然而最近由中国体育音像社出版、《中华武术》发行的两盘《杨式太极精粹》DVD光碟中,收录了多个代表人物的演练录相并予以解说,却并无汪、魏的影子,显然这是一个不可小觑的缺陷与失误。不过,张先生又认为杨澄甫并非得其父、祖之真传,这个说法论据不足,在逻辑上说不通,其理由是:
    1、杨澄甫之拳艺得其父兄传教,且功力超人并有所弘扬。他当初敢于南下上海时已身怀绝技,底气充足。如若不然,仅仅凭杨氏之子的名份是难以在龙争虎斗的上海武林立足的。既以其父兄为师却又非承父兄之技艺,其高功高艺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杨澄甫在南下前,汪永泉曾亲历其教十年。即便汪为一代宗师,那也是杨澄甫教之有道,汪永泉学之有方。汪说:“我十四岁时,拜杨健侯的三子杨澄甫为师。”直到杨澄甫1928年去上海,才中断了直接受教。(见《杨式太极拳述真?前言》与《杨澄甫式太极拳》再订本第5页)
    3、汪永泉所传之拳术与杨澄甫所传之拳术的差别究竟在什么地方?吾以为没有实质性差别,只有传教方法、套路外形、及总结提炼表述方式上的不同。实练的外形差异是普遍现象,以套路招式的多寡论及传承不足为据,同一大师演练同一招式,年老与年青不同,去年与今年不同,体旺与体倦不同。世上之事,总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新人超旧人。至于理性总结,受文化涵养、自身阅历、文档典籍、信息传递、科技水平、时代氛围及个体心理等条件的制约。衡量太极功夫的脉传异同,不是单凭外形与语言文字,而应根据太极内功、内气、内劲的训导神髓。笔者认为,汪师对其父教及杨澄甫之教的拳艺有所弘扬与创新,而魏树人先生对汪永泉师所传之拳艺又有所发挥与创新。且魏先生的总结表述贴切实在,没有隐藏保留;相对言,杨澄甫的拳理、拳法靠弟子记录整理,受练功体验限制,述而难作。故我们读来,感到魏文游刃有余,而杨法有待释解。因而难免在提纯、加工上升为理论时,给人以迥然有别的错觉。但深究其拳理、拳则、拳艺,他们在身姿要求、训练原理、内功培养等诸方面,本质相同。比如红艳艳的牡丹花,尽管变化出黑、紫、黄、白、蓝等百种色彩,但它还是牡丹花。源同流异,比比皆是。现代的杨式太极异象纷呈,千姿百态但源于杨家几代人耕耘之果实,无法否认。
    眼下太极舆论界,对杨澄甫一脉重视,对杨式汪永泉支脉忽视,这样的情势下,张先生一稿提出汪永泉一脉的真传神髓,是很有价值的。然张先生结论杨澄甫未能继承其祖其父之拳法,却又没有充分的根据,难免失之偏颇。(湖北读者翁心诚)

[page]


反馈之二:
    争执“正宗不正宗"没有多大意义

    笔者认为杨澄甫前辈是杨氏太极拳第三代正宗传承人,汪永泉前辈也是杨氏太极拳第三代正宗传承人。二者并没有任何冲突和矛盾。
    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龙分九子,子子不同。不能因为龙子不同,就否定它不是龙的后代。同样的道理,杨氏太极发展到今天,各支传承已经有所不同。有杨健侯所传、有杨班侯所传、有杨少侯所传、有杨澄甫所传。就是杨家自己内部人,一家里的人都是技艺有所不同,所习亦各不同,分为大架子、中架子与小架子。就说杨澄甫前辈所传大架太极现在也有l l5式和85式之分别。
    杨露禅有三子,长子凤侯早亡,但留下一支,在河北邢台地区有传,次子杨班侯和三子杨健侯,各有所长。班侯脾气火暴,偏重太极拳的技击作用,实战中下手较狠,“出手见红”,在京都留下“拳打雄县刘”、“擂打万斤力”等佳话,承父“杨无敌”之称号,在北京名噪一时,有“杨露禅闯天下、杨班侯打天下”之说,其所练所传拳架目前在永年广府有流传,为班侯架。健侯性格温和,更重太极拳的健身作用,且授徒众多,所传为中架,所传承者有汪永泉等。健侯之子杨澄甫对祖先的拳架一再修订,遂定型为杨式大架太极拳,由于练法平正简易,故成为现代最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健侯之子杨少侯则因多学于其伯父杨班侯,拳架小而刚,动作快而沉,处处求紧凑,为小架。
    从上述我们就可以看出,自杨露禅前辈开始,传于子孙的杨氏太极就在不断的变化、改进中,或为了技击的需要,为小架;或为了健身的需要,为中架、大架。历史是在前进的,武术也并不是完全一成不变的。杨澄甫前辈对祖先的拳架~再修订,定型为练法平正简易的杨式大架太极拳,正是适应了当时那个时代的发展需要,“变则通,通则达”,一变之后,使得原本流传不广的杨氏太极在杨澄甫前辈及其弟子们的努力传播下,成为了陈杨武吴孙五家太极里流传最广的一家。此外,吴氏太极始祖全佑前辈得自杨露禅前辈的杨氏太极,也在其及后人吴鉴泉等不断修订中,衍变为吴氏太极,且为慢架和快架两种。孙氏太极也是在武氏太极的基础上加入形意、八卦的精髓而衍变为一个新的太极一孙氏太极。难道说这些衍变都是错误的,不应该的吗?难道因为这些衍变就说他们不是太极第几代第几代传承人吗?就否定他们的贡献吗?就贬此褒彼吗?
    在思想开明的今天,笔者认为,争执一个谁谁谁到底正宗不正宗的做法,是一种守旧顽固的思想,如果再以此去贬低别家抬高自己,就更没有多大意义了。(四川读者郭建)

    


点赞
1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 推荐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1)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