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极杂说60 心如白云常自在 意如流水任东西 l 墙上挂画或钉钉子、下楔子是人们对太极拳技击形式的一种叫法而已,你也可以称之为贴饼子或打榔头,不同的是在发劲时(暂不考虑其他因素如路线、方向、角度、落空等)所用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已,如果用放慢镜头的效果看,发劲只是推了一下。好的太极拳手能快能慢,运用自如。一般初学者只会慢不会快。也有的只会快,不会慢,慢了便没把握,要不然班侯怎么能将自己的女儿失手打死。杨露蝉一辈子没见打死一个人。
l 我也很推崇李雅轩先生。他的拳照,保持了杨澄甫先生的浑厚沉着,气魄雄伟的英姿,又更上一层楼,有所突破,进入了既含蓄蕴籍,又神气飘逸的境界,将太极拳上升到更富一诗情画意的艺术美的高度。李确实强调“上有领劲,下有沉劲”的身势。他说“关于身势,只要一身松开,虚着顶起劲来,气自然的沉到丹田,也就够了。上有提劲,下有沉劲,物必然自直,并且劲整。全身松开,自然会下坠,神顶起来,自然会有灵机。”
l 功夫欲达到高层次,要有静心静气心性的修练,没有心平气和,没有大彻大悟,没有洞穿浮世的眼力和认识,是不可能做到静水流深,深藏不露的。毛毛燥燥,争名夺利之流,不可能进升到高层次,他们可以学到一些技巧,但绝不会掌握到一门艺术。
l 节节贯穿主要是针对练法和用法而言的。松到某种程度可以达到节节贯穿,运劲的传递应该节节贯穿。
l 李雅轩先生的许多看法是符合实战需要的,值得一学的,在我师教我们这些学生时,多次提到李雅轩先生对“太极十要”的看法,在这“十要”里,他更强调上有顶劲、下有沉劲这二劲,有了这二劲,其余的也就有了,如处处都去顾全“十要”,则会顾此失彼,一要都不会得(这是大意,非原话)。而在实际应用中,有了此二劲,则既能提起精神,气势腾然,又能在保持重心时不失灵活便捷,然一切都要在“无过无不及”之内,在有意无意间求得。
l 张义敬写的<<太极拳理传真>>,里面有很多李雅轩先生写给他的信,谈的一些拳理,令我豁然开朗。李先生在信中写道:“我还反对裹裆,有的人认为裹裆可以加强根力的稳固,同时兼具保护前阴的效果,初看似乎有理,其实,两漆相对内扭是违反自然的,必然会带来某些不必要的紧张,违背放松的原则。全身松开了,沉下气去,根基自然会稳固。裹裆只能导致下肢的僵滞紧张,不能使其灵活,更无助于稳固。”所以,我争取做到松胯就好了,自然一点。李还提到“以我的看法,含胸拔背这一条规矩,也不可强调,不然也会练不出很自然的功夫来。”“太极拳是以端正为主要的基础。在这种基础上,胸腰脊背为了动作的需要,是有时含有时挺有时凸有时凹。这是身势动态,不能抓住这个含字,就说一定非含不可。”
l 太极拳法本武技,
松匀稳静尚自然。 此中高低大不同, 高者养生兼寓焉。 动静浑融神气忘, 无象之象势翩翩。 于此若能契至理, 何必逐未问汞铅。 [page] l 我是一个专揭名家们短儿的小卒,因为名家大多数是吹牛吹出来的。比如万籁声,被他的徒子徒孙吹上了天,什么“曾获得首次国术国考的状元”等等,结果一查当年的记录,原来万籁声仅仅获得过中等,在他前面还有15个最优等和37个优等。也就是说他充其量也就是个第53名。万籁声的徒弟一吹,傅振嵩的徒弟马上跟着学,什说傅振嵩获得了首届国术国考的第一名,结果一查记录,原来傅振嵩根本就没参加对抗比赛,仅仅参加过预赛的表演,通过了预试。于是又吹自己当过中央国术馆的八卦掌总教师,结果一查档案,原来当年傅振嵩仅仅在中央国术馆当过两个月的练习员(相当于陪练员)。更能自吹自擂的要数王芗斋,什么“所遇通家两个半”、什么“威震上海十里洋行”,经考证,王芗斋是在杭州挨了揍,占不住脚了,跑到上海靠着朋友混饭吃。没混出半年他就滚出了上海滩。如今的名家们更敢往死里吹了,这边王培生自吹能隔空打人,那边王安平就敢称他吹口气就吹倒了一位散打冠军。难怪笑先生要喊打,确实他们该挨打。武术需要革命,首先就要革这些靠自吹成名的所谓的名家们的命。技术要进步需要打假,武术要进步更需要打假。本人愿作一名专打吹牛家的马前卒。 l 读《李雅轩的回忆和经验谈》有感
李雅轩讲“在杭州民权路大礼堂,我与周声供用的反掌打。以右手向其面部虚扬一下,他以右臂向上猛架时,其右肋已露出,我便以右手由上往下一翻,向其右肋轻脆一弹,他便两臂抱胸蹲地,说不出话来,以手示意要回宿舍。我扶他起来,送他到宿舍,修养7天,连吃了几剂七厘散而愈。盖因我去之劲虽不大,但正在他呼吸的时候,于不知不觉之中被弹了一下,打隔了气,并非是打伤了他。” 看来这个周声供不懂劲,对方来劲时采用“猛架”,这时,不只是右肋露出,而且整个身体也会随之上升悬起,正在吸气,当接触点骤然变化时,反映不及,挨打是必然的。 李雅轩用的这一招如果套拳势,就是撩掌,按四正推手,是由棚势转为挤势打人。套用八卦掌,用的是掖掌。 用此招打人如果没有把握容易伤人,轻的造成内伤,重的断其肋骨或毙命。李雅轩对周的这一下,可能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所至,不一定是没把握。 我师王教富曾用此势打过我,为了不伤我,变点后用的是放长劲,将我打在墙上,我的感受是自己轻的完全没了体重,飞了起来,上墙后被震地头脑一片空白。 l 读《李雅轩的回忆和经验谈》又感
看到一篇叫《李雅轩的回忆和经验谈》的文章,介绍的是李雅轩先生回忆杨澄甫、班侯、健候、少候等人推手发劲的情形和他自己推手发人的情形,从中看到了杨家太极前辈及后人练习太极拳的艰辛和得到真功之不易。杨露蝉的后人可算是门里出身,其太极工夫却各有所得,不尽相同。杨澄甫先生弟子上千,真正高手者不多。正如李雅轩所感叹:如此更可知太极拳之难也,很难出现一位完全的好手,实在不易,故一百多年来,只出了杨露蝉先生一人,其次班侯、健候及澄甫老师也。再说李雅轩先生,跟随澄甫先生十多年,却“不喜欢与人沾沾粘粘的鼓涌”其实他这种不喜欢实际是吃硬不吃软的现象,这是喜欢用功力克人的通病,一旦到了软硬通吃的层次,就达到了太极拳的自由王国。就在澄甫老师离他而去的20年后,1955年1月,才突然找到了这种劲。所以当李雅轩提出连太极拳要大松大软的理论时,很多人难以理解。 l 行拳走架。只有桩劲出来一些后才可。想和不想有很大区别,不想之走是平和的不先不后,用干净来形容可能会有所帮助;相反想的是紧张的,不干净的。
[page] 太极杂说59
关于“百会”还是“大椎”的问题,这里略加展开,因为:第一,两者在无极态之前后,都应该舍去。第二,“百会”和“大椎”在开始时是需要的,前者比后者更好,但是也更危险。守“百会”,得气快,走偏也快。虽然,我们说明了不要意守某处,但是不能保证读者都这样理解。没有老师指点,调理,理解错了而去守“百会”要出问题。而“大椎”则即可上领,如同“钟蒂”,又不会因为意守而出偏,适合在文章中提,相反每天见面的就可以试一试“百会”了,这与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甚至世界观有关,应该因人而异。 l 从无劲到有劲,从有劲到无劲,都是过程,有这个过程才能找到空。从无劲到有劲,为发。从有劲到无劲,为化。为发为化,都不是太极拳的目的,空才是目的。有劲顶了,无劲丢了。发到头了,没有用了。化到头了,也没有用。
l 真传就是一种感觉,其中有物,也有象,还有一层很深的道理。
l 松得不透十字生,松得不真觅圈环,松得好了尘念落,松得到了空非空。
这四句话写的非常好,写到了太极拳的妙处,这是松散四个过程。做到了不透,才能感觉到透;做到了不真,才能感觉到什么是真,要想到了空非空的境界,就必须从“十字生”练起。如果“十字生”不明白,那“空”就很难达到。 l 不管练出什么劲都要去掉,这就是过程,要的就是这个去掉的过程,不要想着打,要想打就和太极拳无缘了,要通过去掉这个过程和别人合。意念是这个过程的“皇帝”,意是君王骨肉臣嘛!
双环要在身上找,它不在外边。 l 老师说,对根本没见过月亮的人,你怎么描述,都只能给他一个感觉,就像真传的一句话或万卷书,虽是真的,也是描述概括,从描述中是见不到月亮的。为了让你见到月亮,老师给您喂手、试手,是老师将月亮指给你看!
武术讲究“知行”合一,万卷书是从“知”(知识)角度的"指",喂手等是从“行”(实践)角度的"指"。 要得真传,还靠自己条件与悟性,就象老师伸手指给了你月亮,你却老顶着老师的“手指”看,一辈子也看不到月亮。 看到了月亮,用手一指的过程就不重要了,就只见月亮不见手指了,也想把月亮指给别人了。只看手指的人太多了,指向月亮的手指也太多了。 l 钟锤出了钟围,不好,很不好,这是在水平来看。在垂直来看,如果到了大地深处,好,很好!但是太难了。
[page] l 双环不是环,更用不着“套”,任何主动的试探和惊、激和问,都不是“彼不动,己不动”,已经被借发了。你讲到了“松散通空”,还“多”加上自己悟的“化”字,似乎不必问“环”了,但是遗憾的是你还是脱离不开环,那么前面的理解就有问题了。
l 手中圆球,可玩可用,你用球去对抗对方,自己站到它的后面。对手如果被你的球吸引,和你一起玩球,则正中下怀。对方不理睬球,直接找你,则要么球的半径变化,要么你完蛋。到后来实质上是“敷盖对吞”四个字一起用的东西。这里讲的全是“意”,对“意”尚不能体会的,请不要介意。
l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真传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事实上,万卷书都是真的,只是许多是无法形诸于文字的。“道可道,非常道也;言可言,非恒言也。”能说出的,大多已经经过提炼、概括。而提炼、概括之后,就是现在的模拟、仿真、虚拟现实,似是而非,不是那个了。文字上的东西,大都是强为之名。树有种种不同,千姿百态,说不尽雄壮、挺拔、飘逸、婆娑,强为之名为“树”,无非指代。说树、写树、读树,说者、作者、听者,大家都明了的不是那棵真正的树了。却是,只有那棵树才能真正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才是什么,或知道自己不是什么。万卷书都是真的,读书人却不是写书人,理解就叫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假传的万卷书都是真的,真传的也就不是一句话了。 真传传什么?真传的是一种感觉!一种唯恍唯惚的东西。“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老师是找能接受感觉的弟子,为他用感觉印证一下,让他体会到什么是、如何能是,把一种恍惚的东西传下去,就是真传了。喂手,明师将体验到的认识,意念到身手,主观到客观,打给弟子,就是太极拳的真传了。大道、性、命、佛,人人本来具足。太极拳人人能打,本来具足,只是大多感觉不到。能有所感觉的,就是有缘之人。有缘之人,常常无明师为之认证;明师,常常找不到有缘之人。明白了真传,也就明白了缘分。有了“心有灵犀”,什么事情都好办了。 没有老师,要更上层楼,靠“悟”。悟什么?一定要从能传递的恍惚感觉入手,从天地之中认证来感觉,是真感觉。天人合一,这是无字真传。 l "札好大马步,松开两肩,以腰为轴,顺逆转关,差不多就已经入门一半了".我认为:松开两肩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松开两跨. 即:松开四大块.同意"至于各种手法的运用,当在打手中逐渐积累得以掌握".
l 虚实的问题。所谓以命门为主宰的左右腰肾抽换,指的是内在虚实的调换,我觉得这是太极拳内劲层次最重要的要领。内在虚实的倒换有三层意义,一是获得重心的随遇平衡,二是把自身重量全部加之于对方的沉劲、整劲,三是内动不为人知的精妙。
l 陈式拳论和吴式拳论的一个区别,吴式认为古人拳论中“心”对应今天的大脑、意,“气”对应神经;而陈式认为“气”是一种内气,只有练出了“气”并掌握了“气”才算功夫到家,……
l 练拳时音乐伴奏的问题。不用说,是指街头、广场上的养生拳。本人誓死反对练拳时音乐伴奏,这绝对是束缚人的、浅薄的花儿事,最多可以作为初学者暂时的辅助教学手段。音乐伴奏必然控制着练拳的速度和节奏,试想那能是练太极拳吗!那一定是广播操、健美操一类的东西。太极拳柔行气和刚落劲形成节奏,角速度和线速度形成快慢,都是内在意气调控,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怎可画地为牢。
l 在90年亚运会前24式等简化太极拳是没有音乐的。亚运会上为了统一表演者的速度节奏才加上了音乐,这音乐确实不错,但对功夫的增长没有意义。
竞赛套路编得也不错。42式(国际比赛套路),四式(陈、杨、孙、吴)太极拳竞赛套路都不错。关键看表演者里面有什么,什么都没有,就如同广播操。带上内在的东西,就是好拳。24式对于太极拳的普及功不可没。 l 无论被哪一派的人发出去,只要劲借的好,被发者都有后脑一片空白,并不觉着痛,却被发出去的体验。这并非是被什么神秘的气所作用,而是因为你事先没有料到,意识里没有准备而已。其实坐过山车和跳蹦极时,也是这种感觉,也就是瞬间失重的感觉。千万不要以为是对方有什么神秘的气的作用,其实就是他掌握了你的重心,加以利用而已。太极拳并不神秘,尤其是陈式太极拳就更不神秘。札好大马步,松开两肩,以腰为轴,顺逆转关,差不多就已经入门一半了。至于各种手法的运用,当在打手中逐渐积累得以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