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清如撰1991年07月01日完稿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1、站桩功──任何事物首先计划准备扎根,练习太极拳也不例外,先从扎根筑基开始,站桩分为马步浑元桩,其姿势省略不谈心态要心息相依于下丹田,彷佛母鸡孵蛋般养气,一念不生静心站到两腿发麻为止。次为川字桩,两脚虚实一定要分清,负重之脚一定要站到酸、痛、麻的状态方能互换。记得以前我在练站桩时期,脚酸痛到上楼梯必须借用双手扶护木而行,起床也必须用手支撑方能起来,当我在教练场向学生讲解拳理时也站提手上势川字桩到结束,当然我也要求听课的学生也站桩,只是依个人修练程度调整双脚互换时间。金鸡独立是所有桩法最不容易偷懒,戏称为人要学公鸡单脚站着睡觉,若能经过吃苦筑基功夫也成功了一半。 2、拳架器栻──筑基做好了方才学练拳架,一招一式慢慢地学,学了就要练,练熟了要去了解用法,有师在旁依师指导修正,无师在可用镜子反观,再依照杨澄甫先生之太极拳十要来审查自己,我将十要重新排列分成两部份为身体要领五种及整体性五种,简述如下:一、虚灵项劲(头颈部)。二、沉肩墬肘(肩手部)。三、含胸拔背(胸背部)。四、松腰坐胯(胯部)。五、虚实分清(双脚部)。以上五种要领从头到脚的要领。六、用意不用力(练拳之灵魂)。七、上下相随(手脚配合之整劲)。八、内外相合(心身配合)。九、相连不断(拳架之连贯性)。十、动中求静,动静合一(身动心静)。以上五种要领是整套拳架整体性之要求。对于器栻来讲也是与拳架一样,只是手臂加长而已,其要领可与拳架相比照,再依各种兵器之特性锻练,记得民国我专心练剑法时,前金国校操场有树木,我以垂下来适当高度的树叶为靶,每当使剑出击树叶,要求剑尖点到,不以剑刃去劈,该校有位教员(也是练拳之拳友)戏称剑仙。 3,应用法──太极拳大略可分为体与用两部份,所有拳套锻练归属于体,当体练到一定程度后,必须进入用,否则学太极拳只学到一半,多么可惜,应用法内含有推手,大履、散手等,先将套路练熟后,依听劲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以达到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由此听劲而及也。我在训练学生练习听劲时,采用双人用黑布蒙眼先搭手互推,以皮肤触觉来听绝不靠眼睛来看,然后不搭手隔空推手,真是瞎子摸象法。继之练习拔跟发劲法,甲先发劲乙当靶,乙不松化,甲以后脚跟发劲形于手,连续发劲三十公尺可视功力程度增加,换边练习。经过听劲发劲训练后,双方自由推练粘缠法,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以达到阴阳相济之懂劲。民国71年高雄市参赛壮羽级夺亚军,民国72年高雄市参赛壮羽级夺亚军,民国73年高雄市参赛壮羽级夺冠军,民国78年台中市参赛八卦掌推手赛甲二级夺亚军。民国79年办理中华民国太极拳协会等级鉴定功夫六等。同年办理高雄市太极八卦掌协会段级鉴定功夫七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