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萝卜酒讲杨氏太极选编

2009-3-23 17:25|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7414| 评论: 0

 李师穷苦人出身。 年青时先练得一身少林功夫, 曾独斗众地痞, 名震地方。 后因傅海田引荐投在杨澄浦名下,学内家功夫。李师变卖家产在杨家学艺, 一学就是十四年,直到杨南下到中央国术馆教拳。 李师紧跟杨在国术馆为杨做助手。 旧时, 武艺不象现在靠嘴吹,靠比段位,比资格, 须当场见红,分高低。 当年的国术馆有个说法叫“打赢的当老师,打输的当学生”。杨澄浦位为教务长,月薪三四百大洋,多少人想以打赢杨为立身之阶。杨是宗师身份, 不能来个破铜烂铁就下场比武。动手出汗的事就都由徒弟李雅轩来干。如果连李都打不过,功夫就有限,杨澄浦便不用担心。李为杨师挡架, 会天下英雄,居然从未失手。杨的日子想来该很好过。李师那时也混成了成名人物, 交游颇广阔,但杨在一日,就甘愿为杨当助教,是个感恩之人。李师当上首都南京太极拳社的社长是后来的事。杨澄浦南下广东后,国术馆便全由李师顶着。一代宗师不幸于广东病故, 扶棺北归的也是李师。

李雅轩对杨澄浦是进到了徒弟的礼数的, 堪称忠义。 李雅轩对徒弟的要求也是忠义。李认人非常厉害, 人非忠孝不传。和杨澄浦的众徒弟比起来,李一生无惊无险,衣食不愁,一方面是李确有真功夫, 更因为李懂得如何防小人。相比之下,李的师兄弟田兆龄等人就太单纯了, 到处表演, 到处交拳, 对党倾囊相授,最后被一脚踢开。 田最后在上海被整得困顿酗酒而死, 而李则到死都还算富足。李所以能如此全靠他的几个好徒弟。李功夫好但很低调,只在圈子里流传,从不公开表演。 田在上海被体委的人整,和田的名气太大有关。 体委的人有几个肯下工夫练的,田到处表演真打真斗,简直就是拆体委的台。

李雅轩知道太极拳是高档玩意,故决不圈子外的平民百姓多打交道的。李一生很低调,不以虚名为意。 李当年在民国中央军校教拳,学生都是卫立煌,黄维,黄泊涛这样的党国大员。 李的徒弟们也都是些有钱人, 早期的刘仲桥,周子能,后来的何其松,栗子易,无一是一等一的大资本家。解放后, 李虽然也在公园教些群众, 也只是比比架子敷衍而已,后来就是架子李也是让徒弟代劳。众看官也许会说李自私, 但想想田的遭遇, 如果是你, 你有会如何选择呢!李师不交“穷人”也是有道理的。所谓“穷文富武”, 太极是极耗身体的运动, 营养不足,休息不够, 根本就是慢性自杀。和外家拳不同, 内家练的是松,空灵。设想早上教推手,用意不用力, 中午就去拉车上坡,简直就是白费大师的时间。 而且,穷人家不努力挣钱养家,去专营太极拳,必有非常之志。

李雅轩是个标准的武人文相,不见威武,只见谦和。我师傅回忆李师的气质比毛主席还好。平时李师是决不恼脸,决不在人前显弄的。有一次,某人席间偷袭李师, 借给李师看手相, 三个指头一夹把李师的中指扳断了。 李师对此一言不发, 终席不置一辞,仿佛无事一般。最后,那人怕了, 登门道歉,定要用什么祖传秘方为李师治疗,被李师婉言拒绝。李师这样做我想不仅仅是胸怀,也是不想让他见“庐山真面目”。有些人练了些硬功就以为天下无敌,真打斗起来,才知自己手慢脚软。 内家拳的庄严,劲透如扎纸般的纯钢,能亲身挨打见识下也是个机缘。太极何等高档的东西,这样的小人,挨打都不配的!

有个故事, 可以解释老一辈的这种态度。 成都体院有个王姓老教授, 是当年国术馆出来的人, 见过杨澄浦的, 名列国宝级八大知名高手之一。王的大弟子许胖和我师傅是朋友。一回喝茶,许胖讲,某日本人给王教授和其他七个知名人士写了封信, 问中国武术究竟有没有用。言语间又是诚恳,又是挑拨, 唱了无数个日本式的肥诺, 把王教授抬了又抬,把别人扁了又扁(想来,在给其他人信中也一样地扁王),希望王能给他个回答。王把信给许胖看,许胖问, “那你给不给他回信呢?” 王怒道:“回什么回, 把他教聪明了!”

李师游荡到此,便借了把刀,钻进圈中,抽空练了趟太极刀。 被台上一位大资本家刘仲桥看到。 刘是山东人,因抗战避乱到四川,开纺织厂,酷爱武术,也有功夫底子。 刘是个识货之人, 马上叫跟班去找这位师傅。请师傅到茶馆喝茶, 等散会后好谈话。刘一见李师便口称高手, 互通姓名, 问到李师师承,知是真人。 立刻就自己叫了一辆黄包车,让李师坐自己的车, 一同来到李师下处取行李。先把李师安排到三瓦窑厂里办公室暂时住下。 封上四百个大洋的见面礼,外加一百个大洋置办衣帽。等李师住上几天收拾稳妥后,才正式把李师请到公馆拜师学艺。

刘如此安排是要给李师蓬面子, 免得家中的奴才见李师寒酸, 坏了礼节。这些用心, 李师是明白的。 刘虽名为徒弟, 实为恩人,礼数又周到。无怪李师对他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后来,刘回了山东, 李师还频频在信中对他讲太极真义。

李师后来的徒弟,如何其松,栗子易二人都是刘的朋友。何,栗等人见刘武功大进, 不服。 逼着刘把李师介绍给大家拜师,不让刘专美。李师的另一个关键的徒弟郭勋旗,也是通过刘认识的。 郭勋旗,川军名将, 当年渡赤水, 逐毛酋红军者也。 郭好武,便让李做了川军教官。 后刘文辉起义, 郭做了成都体委的副主任, 李雅轩按军衔也入了个市政协。李师因此身份,加上两个有钱的徒弟时时帮撑,从此便一生无忧。郭勋旗最后病死于文革中,听说曾有一把蒋介石御赐的军刀留下来在李师的某徒弟手中。

李师对师徒的礼节非常看重。教拳累了,李师坐下,徒弟没有允许,再累都只能站着。当年象何栗这样的大款却也都是知礼的人。如果说光靠表面的恭敬就能骗过李师,就错了。李雅轩认人的功夫真的了得, 让人不佩服都不行。 所谓“日近日亲,日远日疏”, 三十年不为所动, 古往今来几人做得到!

林几十年在李雅轩那里打不开缺口, 就找上了何其松。何其松好酒又好热闹,林何二人是酒友。林常带上酒和小菜找何边饮边谈武术。何经不住林用言语相激。当面就表演李雅轩教他的“正宗”。 有一次,李雅轩刚教了何的手法,其它师兄弟还没来得急教。第二天就见林在那里炫耀。 何虽是李的爱徒,但李师真的生气了, 痛骂何。 之后两年,不跟何说一句话。


何其松, 湖北人, 抗战时来四川,是个大资本家。成都市最繁华的商业街――春熙路三大老板之一。  何其松38岁时,得了一不名之症,再热都只有半边脸出汗。花了很多钱,中西医都试过了,怎么都治不好,后因刘仲桥介绍太极拳好,便拜李雅轩为师学太极拳。果然一生康健,活了九十岁,如果不是晚年车祸撞断了腿,何师肯定能活过一百岁。

[page]

 

何师的另一次大吃大喝是请李雅轩吃鸭子。 这个故事很经典, 至今我师傅他们喝茶聊天还经常谈起。 李雅轩特别喜欢吃鸭子。 成都的卤鸭子、樟茶鸭、甜皮鸭(甜皮鸭十几年前还没有),全世界没有几个人不爱吃的。 身在异国他乡的我,如今只有在梦里吃鸭子, 流一枕头口水了。李雅轩在给张义敬的信中讲要饮食清淡,这是吃饱了之后的话, 放在今天是对的。 在当年除了毛主席连邓小平都没有饮食清淡的本钱。练武之人一定要营养充足, 中国人饮食里乳制品少, 含钙不够, 吃鸭子,啃焦骨头是身体需要。 何师请李雅轩喝茶、看戏、放开肚子吃鸭子,一连搞了一个星期, 花了八十块钱。 八十块钱,在文革那时想当于好多人两三个月的工资。 李雅轩牛高马大, 本来就吃得多,自从、、、、之后,再也没有吃得这么爽过!李师知道徒弟的心思, 末了用一个很夸张的姿势一甩手, 把太极拳的起势按实战的要求打了一遍。何师看在眼里, 反复揣摩,猛地领悟了内家拳的劲道, 从此“懂劲”, 太极入门了。

以后,太极的起势就成了何师拿手好戏。我师傅回忆,何师打人最爱用的就是起势:两臂向上棚开对手的双手, 整个身子往下猛的一沉,两臂用意不用力,借着身势下坐和根劲的反弹,邦的一声把人震飞出去。 诸位看过动物世界里的北极熊的,就能想象何师发力的那种气势。熊一掌拍出去,满身的肥肉都在抖, 何师也是一声闷吼,满身满脸乱颤。可见其倾尽全力,毫无羁绊。何师身大体胖,内力精纯, 无人敢迎其锋芒。 何师这一招有个外号唤作“八十块钱的卤鸭子”。我们都这么叫。

诸位看到这里千万不要以为李师是个藏私的人。李雅轩对徒弟并没有偏见,也许有所保留, 那也只是因为不到时机,功力未到,告诉了也是白搭。李师教的都是内家正宗心法, 何师又练得那么辛苦,迟早都能“懂劲”。 李师的一甩手只不过是一个机缘。见过李师动手的人多了, 怎么就何师能懂了。 何师练拳之用功无人能及, 为了练下盘,到哪里都走猫步。每天从东门大桥,走到人民公园练拳,别人都以为是个“疯子”,碰到熟人何师便慌称脚痛。 何师跟李雅轩多年,基础好,又肯想,才能经李师一点即通。并非有什么秘诀在里面,李雅轩不肯教。李雅轩对徒弟是很负责的,不准跟任何其他人学,只能跟自己学,连看书都不准。李师很清楚只有他教的才是真货,其他人的都是骗人的。

何师懂劲之后, 瘾大得不得了。 早上在李雅轩那里学, 晚上就拉着我师傅练手。 我师傅当年没有下乡,也没有工作,每天就陪着何师当陪练,从不间断。就是下雨,何师都要穿着雨衣在体育场等。师傅常讲,“何师就象拍皮球一样把我放飞”。   何师这种瘾头我现在很能理解, 太极拳的魅力就在于此。 内力放人的感觉非常爽, 就象性生活一样爽,也许还更好。 房事之后, 腰腿乏力,脚跟是凉的; 内力发人, 浑身是暖的, 腰胯麻痒,特别是有一股暖血,沿小腿流向脚底。当年杨露蝉父子王府教拳, 端王、傅伦贝子这些人都是锦衣玉食、妻妾成群之人,你猜是什么让他们如此迷恋。 内家拳神色庄严, 心平气和,瞪眼间降伏野蛮汉, 那种成就感, 那种自信心,何快能为!人生血肉之躯, 力不能移山, 气不能吞河, 天之高, 海之阔,常怀无奈。  西方人锻炼身体总是好勇斗狠,肌肉越大越好,折腾皮肉,和自己作对,妄图与天争胜,其实内心空虚。中华道家,应天顺时,修身养性,反视内听,大松大软,身神合一,养的是真正的神勇。 人身是天地中一点灵性种子,力不须大,气不必壮,只要审时度势,在恰当的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就能“翻天覆地”。  内家拳懂劲之后,可以感觉到自己真实的身体,把运动潜力全部发挥出来,而且心情轻松,头脑清醒,感官灵敏,在竞技比斗中站尽先机。欲炼坚钢者不得坚钢,极柔软者反而极坚钢。道之玄妙, 玄而又玄, 中国人的老祖宗怎么就如此聪明!

太郎终于能回家了。 走前, 太郎玩了点阴的。 太郎不知从哪里听说了“胎息法”,想让何师演给他见识一下。暗地里,太郎买通了一位学员师姐,躲在树丛中用摄像机偷录。 何师觉得突兀, 也瞄到旁边有些异样。 何师知道有鬼, 但并不说破。慢慢地走到场中,打给他看。 “胎息法”是太极内功的心法,并没有什么固定的外形动作。何师看太郎居心不良,就将计就计现编一套给他看:“一个烧饼, 这么这么大,好大好大。 左边这么厚,右边也是这么厚。上面洒芝麻, 下面也洒上芝麻。 他多吃了一口, 跳过去抢回来。别人来抢,我就躲。 我吃, 再吃, 吃饱了。吃多了,肚子痛, 揉揉, 再揉揉,还揉揉。烧饼总算吃完了。”

太郎满意地回去了, 师姐也挣了笔巨款。这也好反正太郎钱多,师姐也需要钱。 后来,故事传出来,大家讽那位师姐。师姐自知不对,也怕谁来理她那笔钱,就再也不来了。太郎是载重卡车撞出来的功夫,在日本没人能搞得动他。太郎堂堂高坐成了什么什么会长,当宗师的干活也。五年辛苦真没有白费,从此有人侍侯,不侍侯人了。可贵的是太郎还是感恩之人。何师出车祸后, 太郎寄了一万美圆来, 还张罗着接何师到日本治疗。一万美圆在那时是个大数啊!我写此文时,太郎也许正在很神秘地教几个出了大价钱的日本款爷,吃烧饼的干活吧。


武术界里其实很看不起练太极拳的。 外家拳全是血和汗泡出来的, 那才叫功夫。 同是内家拳的形意拳, 光一个劈拳就要学一年,没有一天不站桩。 就太极拳轻松, 年青小伙和一群老头老太混,这也叫武术啊!李雅轩的确是不教站桩, 也不练任何力量,那是李雅轩不想让徒弟走弯路。杨家太极拳里有各种练功的方法, 但是得先懂劲,才能教,不然就搞成外家拳了,越练离内功越远。李雅轩是金口难开没讲什么,但总教过大家走猫步吧。可三十多个徒弟里,有谁象何师一样从东门大桥走到人民公园的。 不用心不用力怎么能懂劲!

我师与人斗从来不用第二招, 靠的就是让人打到“眼前一寸”。 平常人比手, 哪有占便宜占到这种地步的, 所以全部上当。以我师的功夫莫说“眼前一寸”, 就是拳头都上了身了,也照样棚得起,化得动,发得出去。拳经说“手、肘、肩三道关”,这还只是外三圈。平常人打斗万不可放人进到肩圈来,能用肩打人的已经是顶尖高手了。  内家拳还有“内三圈”。我师背靠墙站, 任由我等把手放在我师的胸上再发力, 照样能把我等化到一边去。 当年李雅轩只对何其松说了一句,“内三圈,肋骨要根根能动”, 何师苦练十年才练上身。 李雅轩传拳就是这样, 金口难开, 十年一句都嫌多。 现在想来是对的, 功夫没到那个境界,说了也是白说。

根劲打通,手的速度和力量如有神助, 干什么都心想事成, 这就叫功夫上身了。功夫上身后, 心中会不知觉地生出豪气,遇事临敌眼毒神聚、毫不慌乱, 每每能有英雄之举。 勇敢是要有基础的, 一个委琐的人根本别指望他能做什么事,平时讲得再好也没用。

内家拳能真放松是因为百战百胜,与人生死斗,“胜似闲庭信步”。李雅轩讲散手比斗中身轻骨爽、有不可言语形容之妙,说得就是这种享受,和明朝皇帝做木匠是一的道理。人要是腰腿有力了,跳得远,蹦得高,动作快了,别人一拳打来,要躲要打随心所欲,心情当然不紧张了。 一放松就解放了脑,人就健康,思想和心态也变化,这是内功的第二步。内功让人沉着,思维敏捷,用在打斗中远比力量更有效,也更可贵。内家拳的所谓养身功效也在于此。练内家拳是可以治好近视眼的。

武术用在斗殴上太糟蹋了, 打人并不能带来什么快乐。 练了武要和高手过招,看看人家的手段如何出神入化,自己又该怎样应对,那才是真的叫人高兴。现今中国社会上,暴烈之气很重, 就是“平常百姓也做不得善人”。 学点武不吃亏是对的。打斗中力量并不太重要,是个人都有足够的力量取胜。最重要的是冷静, 脑子要清醒, 不能紧张, 不能怕。许多善打架的人, 一点功夫也没有,就是因为沉着,天生的力量就够了。对方也是人, 凶巴巴的样子其实是害怕, 好对付。真正的高手,由于气在丹田,表现得很平和,不过打起来就如猛虎。 我师有次在批发市场打一群爆发户, 一人对八个, 还倒陪了七百块汤药费。那帮人是横惯了的,并没什么本事,终于倒了大霉。

[page]

 

人的腰力大小是天生的, 除了特别的得道高人, 没人能增加自己的腰力。 腰力大小基本决定了人的性格和大体的命运。只要能保腰, 用腰,就已经足够了。 奥运冠军都是天生的,不是练出来的。 内家拳的正路是体会腰, 但不去打扰它。人用上了腰力, 因人而异,精神上会有异样。邪教, 就是靠折腾腰的动作来愚弄人, 两千年来都是如此。

内家拳的正道是讲不出来的, 但关键都是松软舒服快乐, 不强求。 知道腰, 不强求, 包持好心情,等着功夫自己上身。 每天,有那么几个片断脑子一闪念, 混身一抖, 就够了。 但是在此之前, 一定要在明师身边勤学好问,看机缘,偶然地入门。和明师一起生活一段时间是最重要的, 师父的神态可以自然地改变你。 神态就是一切, 模仿神态,内里的筋骨就正确了。

各人机会不同, 入门的动作就不一样。 同样的动作, 告诉他人, 肯定坏事, 有明师在身边能给你改正, 没有明师就从此一生毁了。所以,我对具体的动作是决不讲的,讲了就是害人。 特别是关于腰的, 搞不好精神要失常。道门内家拳在杨氏之前都是单传,私传。 就这样,历史上附会道家的邪教数不胜数, 至今不绝。 他们的绝窍就是一些简单动作, 西方的两个主要邪教更是如此。

腰气壮,神色便会不同:面像温良,却不怒自威。中国古画里的大将,庙里的天神,全都腰大十围,从来没有画成健美先生的。并非中国古人不懂画肌肉,庙里给四大天王扛腿的小鬼就是肌肉男,又凶又丑。西方没有内功之说,画师只知肌肉,以肉多为美,雕塑中的男性肌肉全都团团鼓起,肌肉鼓起干什么,打铁也用不着全身紧张啊,只可惜达文西没见过精神的内壮。大将帐上高坐,全身放松, 体态似美人臃懒,但气聚神凝,甲士三千环列,雷霆万钧之势一触及发,那才是真的神勇。俗话说“关公不睁眼, 睁眼要杀人”,此之谓也。中国古画里的百战百胜大将军,写其神,不显其形,宽大衣袍,寥寥几笔,却能尽现智信仁勇

内家拳处处讲“松”,李雅轩更是说要“大松大软”, 松得如“皮里包骨”。 但松和懈, 有何区别,却没人知道。分阴阳才是松,全身处处的肌肉都要轮流工作、轮流歇着才是松,松的时候必须还有一点紧的苗子在里面, 就象一蠕虫,从头到脚运遍全身;如果肌肉全都紧或者全都歇了,就是懈。紧和懈是一回事,没人是超人,谁都得休息,连休息都不舍得,要不了多久就该全玩完了。

松是很难练的, 腰胯上的肌肉, 没练到时, 感都感觉不到, 怎么能命令它松了。脊椎上有很多肌肉,特别是腰下部和髋关节附近的肌肉,我在练到之前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存在,练到之后才知道原来那里也是可以动的,而且还力大无穷,内功的力量全是从那几块脊椎上来的。人体是个大弹簧, 就是说的那几块脊椎上的肌肉。丹田, 丹田,也是说的这几块英文叫着“lumbar and sacral curvature”的骨头。这几块骨头有了开合,动起来了,人就能生出胆色,碰着老虎都敢咬一口,十个泰森算个啥。

太极拳听劲是彻头彻尾的功夫, 永无止境。 听劲好, 力量才大得起来, 能干许多匪夷所思的事, 比如点穴。人体的穴位全在关节和肌肉的最里面, 没有变化的力就是撞断了骨头都点不了穴, 因为撞的过程中肢体受力会动,穴位也跟着移动了。要点穴就得听着劲追着一处点,只要力量够大,时间够了,穴就点上了。 被点了穴,那块肌肉就不听使唤了, 和骨头脱臼是一个道理。解穴,只要反方向拍回来就解了。 人身上穴位到处都是, 小子我自己为方便记忆的总结就是, 凡是关节, 肌腱,和肌肉的中点都是穴位,打上了这条肌肉就“脱臼”了。穴位,我个人判断就是人体运动的关键点,好比一个大城市的公路,总有几条不大的路,很关键,一但堵了就瘫一片。

民国初年上海有个神针黄, 妙手回春,曾一针治好了轻工巨子张骞多年的阳痿,名重一时。 老外医生问他穴位是什么时,神针黄说:穴位是活的,只有活人才有, 解刨是看不到的, 穴位的发现是上古先贤功夫练到极处自己感觉到的。神针黄的针是纯金所铸极柔软,长有一尺, 比发丝稍粗, 头是钝的,平时就缠在手指上当戒指用。如此一根软针, 要打进肉里, 绕着关节内脏打在最隐秘的穴位上,可想神针黄的听劲有多好。 神针黄给袁世凯治头痛时,金针打进去有半尺。八十年代专门拍过一个电影讲神针黄的故事。  神针黄练功的方法就和内家拳相似,全靠好听劲。 太极门练点穴从不戳沙袋, 全靠打拳时,把神意灌到指尖,指尖和全身阴阳相通一体了,就能点穴了。点穴指法其实就是枪法、剑法。一枪点掉墙上的一块砖,其他的砖纹丝不动,不就是点了墙的穴吗。兵器和拳是一回事。

原文:http://www.taiji.net.cn/bbs/dispbbs.asp?BoardID=15&ID=11555&replyID=&skin=1


点赞
1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 推荐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