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手练习 推手练习主要练什么?核心目的是练不丢不顶,沾连粘随。 什么叫“不顶”呢? 对方手过来触着你的身体,他进多少你退多少.不差分毫,这算不算不顶?暂且不问谁能够做得到.即使有人能够做到.那么,他一直逼着你,你退到何时是推手所讲的不顶.显然不是毫无抵触的你进我退,而是在双方接触力互顶的基础上,彼推我走。推习中,甲用力,乙亦要用力.且点紧、贴实两力针锋相对造成对顶,尔后根据双方功力互相配合,一方身体如弹簧在伸长.另一方身体如弹簧被压缩,一方推着另一方走。两力相顶时,双方的身体犹如两根连在一起的弹簧均受对顶力的作用.在力的挤压下朝同一方向运动,力的作用点不能有哪怕是瞬间的停顿不动,如果力的作用点出现呆死不动,这是真顶了,是错误的。如果没有双方的配合及点紧、贴实两力对顶,充其量是表面形式上的一方收缩另一方跟随,不会有双方身体如弹簧在受力状态下的压缩、伸长,是空空的你进我走,没有力的对话,没有矛盾力。不丢不顶是力学行为,是一对矛盾力,是极富弹性的过程。 什么叫“不丢”呢? 对方不管你顾自走,比如手无目的的乱划乱舞.那么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连着他的手随着他的手步调一致的“不丢”。假如有谁能够做到,这样的不丢又有何意义呢?在日常生活中.大人牵着小孩走,我们说“不丢”。小孩紧紧地跟随在大人身后,我们也会说“不丢”。然而,前者之不丢与后者之不丢在力学上是不同的,前者有力的相互作用.后者没有。推手练习中的不丢与前者有点类似.但不尽相同。大人牵小孩是靠手拉发生力的行为.推手练习中的不丢,不能用手抓、拉。推手练习中的不丢是怎样形成的呢?答案已经有了,“不顶”做到了.我推着你走做到了,“不丢”已在其中。不丢不顶做到了.沾连粘随也已在其中。 不丢不顶这对矛盾力可大可小,可大到竭尽全力.可小到微乎其微,唯不可不用力,因为不用力就谈不上矛盾力,没有矛盾力就表现不出弹性。当接触力微乎其微时,肩臂却酸不可耐,呼吸跟不上,有力无气,这是常说的”气推”。劲推和气推实质是一样的,都是力的行为,只是劲推粗一些,气推细一些,细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全身动起来呼吸就跟不上了。除了推手有不丢不顶这档事儿外.有个游戏也有点不丢不顶的味儿。两人一组,背对背.后背之间夹一个大气球,两人从这一头跑到那一头,气球不能跑掉也不能夹爆.看谁跑得快。跑动中.如果两人的顶力小了.气球就飞走了,这是犯丢。如果顶力过大,气球压爆了,这是犯顶。从这个游戏我们也可以看出,要不丢不顶,先要互顶.关键在这个互顶的力度要恰到好处。没有互顶就没有不丢不顶。不互顶在先,何来沾、粘行为公园里常见有偏离不丢不顶本意的推手练习。如,双方长年累月画圈.达到十分默契的程度,你来我去.你退我进,天衣无缝不差分毫.习惯成自然.毫不着力。这样的不丢不顶除了健身几乎没有技击意义。毫不着力的推手是假推,是背离不丢不顶本意的,这不是“用意不用力“的本来面目。 不丢不顶是双方配合的产物。背夹气球的游戏.任何一方不配合.还有不丢不顶吗?一个太极顶级高手和一个不会武功的人推手,能推出不丢不顶吗?推手比赛只求战胜,不讲配合,还能看到不丢不顶吗?推手表演 推手表演情景总是令人叹为观止,是真的还是假的?外行者、初学者、功夫一般者总免不了有类似的疑问。 表演的目的之一是尽显该拳术的特色。在进行太极拳推手表演时,尽显沾连粘随不丢不顶,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双方丝丝入扣.二人似一人合二为一;尽显挨何处何处发.挥之即去.招之即来,无招无式;尽显招式.捏指、反关节、锁腿,牵一发而动全身:有尽显功力,触之即发,如弹丸弹出丈外 这是真的还是假的?亦真亦假。 说真就是真。如果换一个不会太极拳的上来,他不具备懂劲这个条件,接不上接不准老师的来劲,就演练不出劲打劲令人叹为观止的情景。说假就是假。因为换一个不会太极拳的、不熟悉的上来,他散乱不整.不成团,无法与你配合接你的劲.同样演练不出精彩的劲打劲的效果。表演成功的前提是双方配合,只有配合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示出太极拳推手应有的东西,才能尽显该拳术的特色。 表演情景与平时练习息息相关.表演反映出平时推手练习的风格特点。表演情景不同,表明推手风格不同。从表演情景可以推断出其人推手用于实战的实用性。表演都是夸张的,都是在配合默契的条件下进行的,都是老师比学生厉害。实战不是这个样子.如果是这个样子,太极拳就会在当今的散手擂台赛上战无不胜,擂台上就尽是耄耋的身影了。表演不是实战,当不了真。 [page] 推手比赛 现行的所谓推手比赛,空有虚名,其实质是断手比赛。推手、断手、散手三者要区分开来.要科学定义。再在这个基础上把推手比赛更名为断手比赛.比赛规则作彻底性改变。比如,为了减少顶牛,增加观赏性.增加实用性,可以把比赛的圈子放大,大到选手几无出圈之虑。摔跤、柔道为什么少顶牛?因为顶牛没有用,出圈不得分。为了增加技术在比赛里的比重,也要把圈子放大。圈子大,周旋余地大,技术发挥空间大。力大与力小者对决,场地越狭窄对力小者越不利。圈子大了,把人们往技术方向引。增加击点得分比重,把人们从“推”字上解放出来,引向击打,导向实用。当然比赛的圈子小了并不是一无是处,圈子越小,越能反映整体实力。圈子要大还是要小.全在制定规则的人的手里,看他倡导什么。有人批评太极拳不能打,这是因为人们被推手的“推”字害惨了。师傅年纪大后.断手、散手是不会练的.推手却是终身相伴的。这时,如果师傅不提醒不安排学生练习断手、散手.长此以往不知不觉问就只剩下一个推字了。推是宝贝,推是过程.推却又不是一切,推要转化为击。推手练就的沾连粘随不丢不顶.为得是在运用时又丢又顶,但此丢顶已绝然不同于彼之丢顶。同样的道理.推手练就的沾连粘随不丢不顶.为得是在运用时散化成击打,但此击打已绝然不同于外家之击打。 还有一条路.只比推“手”。现在的推手比赛也可以往回走,回到当初。当初.举行推手比赛,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在预期里是想看到不丢不顶、沾连粘随。虽然说不丢不顶、沾连粘随应该是全身性的,而实际上主要还是通过手上体现出来。所以最初推手比赛规则主要体现手上功夫,对脚绊,搂抱限制较严,但是比起来很不好看。后来试着规则逐渐放开,想“整体”“全面“一些.想好看一点,可是事与愿违,顶牛却越来越激烈。最后不得不暂时停止举行比赛.改由各有兴趣的武术组织自行探索比赛规则。拳击比赛为什么成功?因为它有特色,比如只用手来比,虽然拳击运动是全身性的。“武林大会”为什么目前有很高的收视率?不是因为它的实战功能,是因为它会向观众展现该拳种特有的技巧。太极拳术自成体系,我们取出其中的套路来推广和比赛,很成功。我们取出其中的推“手”来推广和比赛,只比手不比脚不比所谓的“整体“”全面”,就像篮球只比手,足球只比脚一样,只要规则制定得好.相信也会成功的。 把推手比赛更名为断手比赛不管怎么说都有点不伦不类,没有摔跤、柔道、散手有特色。还是只比推”手“好。 实战 刘习文先生在《谈谈我所知道的杨派太极拳》一文中写道:“吾师言,同为推手,澄甫、少侯风格各异:’杨澄甫体格魁伟,教学规范.推手多四正手.长劲发放.无劲不摧,著名的杨氏大捋.肩背靠人劲道雄浑,腰腿部尤见功力:杨少侯身体清癯适中,步法快捷紧凑,手法轻灵奇巧,发劲刚脆.常搠捋采捌混用.跌打摔拿并施,不拘常规。’吾师溲瘦小,身高仅一米六七.少侯常对其言,。你那个头.学老三(指杨澄甫)那套不成 虽说太极拳以柔克刚,以弱制强之技,但拳不打力,力不欺功,功夫相等者,身高力大沾光。要不被人制须侧身移步与之穿插游走。” 体重大者,稳定力矩大。体重小者,身体启动快。体重大者在身体充分接触纠缠的对抗形式中最占便宜.如摔跤、柔道甚至是太极拳断手,体重小者都不占便宜,但在可以击打、不与纠缠的对抗形式里体重小者不会吃更多的亏。体重小者要比体重大者付出更多的汗水。 在身体充分接触的对抗形式中.如捧跤、柔道、甚至太极拳断手里面,其他身体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体重因素起到极大的作用。要减少体重因素的作用,唯实战,唯不与对方肢体纠缠的击打。实战可以充分发挥游走的作用,体重小者,游走快,启动快,由此弥补体重小的不足。实 战最能发挥和充分体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李小龙只有六十几公斤体重,如果放在摔跤里面或者太极拳断手里面,要取胜是相当困难的。而于实战却每每取胜,这是实战为他提供了充分发挥身体启动快的优势的条件。不分回合,没有护具和拳套,一直打到无还手之力.是实战。分回合.有护具、拳套、禁击部位是比赛。比赛与实战很不同。断手练习时,因双方肢体纠缠的机会比较多.没有相当的力量谈何容易。实战就不一样了.力小者可以通过灵活的游走捕捉机会,以快取胜。在都会武功的情况下,所谓的以柔克刚.弱能制强.在肢体纠缠的情况下很不容易,在脱开可以击打的情况下相对要容易得多。所以太极拳术在实战时并不靠推,而是靠打,靠击打来实现四两拨千斤。 比赛与实战不同.专业与业余不同。比赛不能产生效果.并不等于实战无用。专业选手力量训练比重很大,这是比赛的需要。业余选手把练力量这部分精力放在求松柔上比较实际有效。比赛的黄金时间很短暂,更长更远的路上要的是细水长流。摔需要优异的体能素质,”起脚半边空“.起脚、摔是青年人的专利.从长远计,要把精力花在到老都能玩得转的拳头上。拳似流星又极具渗透才是一个人的长远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