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法与长寿,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自汉魏以来,中国出现了灿若星汉的书法家,有史可查者,其中不少人都是长寿者。《庄子·盗跖》日:“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五十”,历代书法家中寿以上者很多,且举出几例.     唐代的楷书六大家中虞世南89岁,柳公权87岁,欧阳询84岁;五代的杨凝式8I岁:宋代的陆游86岁,杨万里83岁,米友仁8()岁;明代中期著名的吴门书派中文徵明89岁,沈周、文嘉皆83岁,晚期书法大家董其昌83岁;清代的王时敏89岁,陈宝琛88岁,傅山、刘墉、翁方纲皆86岁,包世巨8l岁。     从近代的书法家中,也可举出几例:     上百岁的有苏局仙、孙墨佛、萧劳等;其他齐白石95岁,董寿平93岁,启功93岁,康伯藩90岁,沈尹默89岁,郑诵先和张伯驹皆85岁,等等。     其中不少的人,不但寿高,而且康健。比如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有传世的《西苑诗十首》之作。原诗作于文氏56岁时,共lO首,连题目560余字,书写此卷时85岁,虽为耄耋之年,而观其行草,仍是用笔苍劲流畅,书体端整秀雅,可见他当时驾驭毛笔仍然得心应手。正如清人土澍的题跋称“……笔更苍老,古人用力精能,与年俱进乃尔”!     笔者还见过文徵明在去世前数月完成的杰作行草《赤壁赋》。此原帖末尾文氏本人写的跋文后有“聊遣一时之兴耳,观者毋晒焉。徵明年 八十九”十数字,由此可知,此帖为文徵明89岁时所写。虽然文徵明就是在这一年去世,但细细赏之,仍觉此帖体势老健清劲,气韵生动流畅,笔法圆融精熟,字字不苟,无一衰笔,其老当益壮,精力弥满处,真令后人感佩不已。孙虔礼《书谱》所谓“通会之际,人书具老”,斯人斯帖,可以当之无愧矣!     据说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过75岁生日时,为了表示自己的体质矫健,特为前来祝寿的宾客做了一套体操表演,即:令人搬来两把太师椅相背立十中堂,他站住两椅间,两手各握椅背,身体悬空而起,连做数十下向上撑体动作,脸不红,气不喘,在座者无不为其强健的体魄而鼓掌欢呼。     为什么书家多长寿且又身手矫健呢?我认为,这与书法家用毛笔写字时的“意念专一”不无关系。     活了逾百岁的著名太极拳家吴图南在《太极拳之研究》一书中写道:“练太极拳时排除杂念,周身放松去运动”,而书法家挥毫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page]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笔者有幸结识老书法家康伯藩先生,并拜他为师。他在文革中不幸遭难:被抄家,驱至6平米小屋,后又老伴病逝,孤苦无依,几乎痛不欲生。我常去看望,带去宣纸、笔墨,劝其放宽心,以“写字求静”排除杂念。他听了我的劝告,连续书写了《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行、草各一册,《鲁迅诗歌选》草书一册,背临了孙过庭《书谱》、王羲之《十七帖》、赵孟抚《胆巴碑》等等,把每天的孤寂无聊和愁肠满怀变成了日课挥毫。他常说:“我一拿起笔来,世间的~切烦恼都忘到了九霄云外去了!”由于心思一门子转移到了书法上,不但使他度过了极度难熬的日子,而且活到了90高龄无疾而终。     清代碑学书派的倡导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写道“点画细如丝发,皆须全身用力到。”细想,如果不全身放松,又何能做到“全身用力到”呢?同时,他还打了个比喻“学书如学拳。学拳者,身法步法手法,扭筋对骨,出手起脚,必极筋所能至,使之内气通而外劲出……至学拳已成,真气养足,其骨节节可转,其筋条条可直,虽对强敌,可以一指取之于分寸之间若无其事者。”最后结论:“书家自运之道,亦如是矣!”     这个比喻太精辟了!这里的“书家自运之道”,指的应是书法家在展纸挥毫时的姿态双腿站立,前倾屈腰,左手伏案,右手执笔,肘悬腕活,笔在纸幅上自由挥洒,时提时按,忽快忽慢,或长或短,左旋右转,正如唐孙过庭在《书谱》中现象描绘的那样“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平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试想:因为毛笔的笔尖是软的,如果“全身不能放松”,“意念不能专一”,何可能达到如此之崇高境界?     尝听前辈太极拳家云:高手打人,皮外无痕,而体内受伤。或击左肋,右肋疼;或击前胸,后背疼,是因为在全身放松状态下,将所有力量集中于一点,即所谓内劲也。关于“内劲”的解释,太极拳家陈鑫在其《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曾写道:“心劲一发,而周围之筋脉骨节,无不随之,外之所形,皆由中之所发,故曰内劲。”依此类推,由于挥毫时的“心手双畅”,而做到了“意到笔随”、“力透纸背”,是否也是一种“内劲”在起作用呢?     邓小平题词:“太极拳好!”习练太极拳有益于身心健康,能使人却病延年,这是人们的共识。而退休练习书法的人越来越多,无非是想轻轻松松,修身养性,也确获得不少裨益,所以我们不妨还可以进一步用太极拳“内三合”中心、意、气、力之间的联系与书法做~比较,从中不难窥探出书家多长寿的奥秘。     习练太极拳讲“劲断意不断”,书法要求“笔断意不断”,这里边都有个共同的“意”字。要做到这些,就必须都要遵守“全身放松”和“意念专一”的原则。比如练刀、练剑吧,在全身放松的状态下,要求以心带意,以意带气,以气贯力,以力贯指,最后还要贯到刀刃、剑峰;从书法角度讲,站着悬肘作书,也必须做到从腿、腰、背、肩、臂、肘、腕、指的放松到心、意、气、力的结合,最后只不过将力不贯刀刃、剑峰,而是要贯到“笔锋”罢了。     由此不难看出,书法的长期实践与太极拳的持久锻炼,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认为,这也正是书家多长寿的奥妙所在。本文图片为作者拳照。  延伸阅读:http://baike.taiji.net.cn/index.php?doc-view-79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