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四年前,因为本人爆发素质不佳陷入武术修炼的困境,同时又因得道家丹法之心悟日 有所进,一天,突发奇想︰佛家与道家丹法皆认为身体本具有一切德象,只因妄想与执着,不能证得,失却本来,那么这个理论在武学上是否适用?武学上也认为婴儿是人生最佳状态,因后天陋习失去本能,可否绕开功法与技术直接找寻人身最佳状态?如此说成立,那么习武可以不用苦练,全凭心悟即可,悟多少便有多少实战功夫!!!不过我马上否定这一痴人说梦的妄想! 今年三月,我三访刘念先生,间随李贤康恩师习艺成为卢氏结构的再传弟子,也体悟到刘师开创抟气武学之妙义;原来我梦想中的武学确实存在!绥化的王海先生在得闻妙谛时也不由赞叹︰“这是用心打人,用心来练功啊!” 杨波先生《“健康状态”思想质疑》(见《武魂》 99年七期)一文质疑……难道罗力先生所学又是一重天吗?问得妙!!抟气武学确是武道的另一重新天地!!! 因为学习时间短,所得功夫着实有限。在此,谨以自己修悟的一知半解,来旁证罗力先生,所见所知,真实不虚! 要了解抟气法,须先明了它与卢氏结构关系,卢氏结构概念上的定义与解释,《武魂》上介绍的不少。然而它的实质是什么,很少有人说得清。因为现在得到卢氏结构传授的人多半是卢正文先生因材而施,在其原有传统功夫基础之上,传授提高之法,因而造成许多人出来传授卢氏结构,如果要做为一门新的科学确定下来,其首要是将其从武学方法中剥离出来,就是说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可是做这项工作还须解决一些矛盾︰理想与现实,中华传统内向性文化与西方当代科学的外向性的矛盾两方面卢氏结构是基于传统文化的内在功夫的实战成果来确立,可传统文化却缺乏对人体自身生理的研究;另一方面正文先生欲以现代科学的方法实证分析,却又缺乏必要的科学设备与经费,以及相关科学理论的支持;许许多多的矛盾,在困扰着卢氏结构! 以我个人修悟所得,卢氏结构其实是对人体内在机能调整使之达到最佳状态的方法,在理论上讲,它对传统武术与气功的内在机制加以明确出来;在实战上讲它又有许多独到的要点,只要得到这些要点,就可以调整使人的局部成为最佳状态,局部与局部的最佳配合,又构成整体的最佳!在追随李贤康恩师期间,做为功余游戏,师父为我调正了一个被人称为九防式的桩架(某些人将其做为卢氏结构的门户标志),归家后,在一分钟也没有专门锻炼九防式的情况下,仅摆正这一桩架,丝毫不用力,让本地武馆一个大力士师弟从正面推我,在五分钟的时间里,他那爆发力、重心压……很多手段却不能动我分毫,真正是来力不入啊!后来师弟说当时感觉我象焊在地上的铁架子!请教科文卫李贤康恩师,答︰你不是没有力,而是锁定全身成为整体结构,而对方不是整体,就是说对方的推力耗在自己的身体内部啦!后来又用刘念先生为抟气调的几个姿势体验均可来力不入。我不知刘念先生为什么摒弃了传统的武术的力(站桩)与技术训练,但以上的体认使我可以确定的说只要明确的把握住人体内部在机能组织的规律,完全可以抛弃人为的若炼、强化,直接在动态中体认,辨识自身,找到人体的最佳机能状态! 杨波先生认为︰自身状态与能力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是错误的,君不闻有谁南为橘,江北为枳的寓言吗。传统的武术训练都走“气”,就是以姿势(调身),呼吸(调息),意念(调心)三者的调整,使人体意识与身体机能趋于统一的层次越深。杨波先生因此认为自身状态产生能力,能力又可促进状态的产生,我可以理解但不可赞同,在真正的佛法中认为气就是一种感觉,而非实质,卢氏结构,截拳道,腿拳道,轨迹拳,野山武道等当代拳学均从不同角度否定了“气”!卢氏结构认为气纯是对自己身体内部变化的感觉。记得与刘念先生交流丹法中的一个秘传功法,人天合一金光法,介绍中谈及我仅在第一次修炼中无意中达到最佳状态,一股能量从高层中贯入身体……突然,先生打断我,做了一个双手举过头的姿势,然后 让我也体验一下,双手举过头,将肩后一块肌肉抟向下,一贯真气从天直贯天门!!!这就是说,传统武术在机制不明确的情况下,必须练气,通过“气”的感觉也可以调整身体内部,传统人们认为气使肌肉质变产生巨力。所以认为状态产生能力,能力(气)又促进状态产生。可卢氏结构认为不是气使肌肉质变,而是通过所找到肌肉与肌肉与骨的最佳状态,产生新的力,这实际上是状态产生能力,而且是如同禅宗顿悟一样,只要找到状态,马上产生能力! [page] 其实,健康状态,本位状态,桩态,都是一个事物的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的表现。刘念先生称之为先天本位状态。用传统的语言讲是真正的浑元状态,因为人们早已将“浑圆”“桩态”解释歪啦,所以要找新名词来代替。如何认识能力与状态关系呢,我认为应该认为状态产生能力,否则是不科学的,容易出问题,当代一武学大师在无间中进入浑元状态,于是产生隔空击入,呼风唤雨的异能使他将气功与武学联系起来,加上许多人为的东西如采气、内视……等来追求更深的异能,结果却失去了异能,他的弟子按新方法也没有求得异能。这是以说明状态是本,能力为果,执着于能力,只能破坏状态! 抟气之说古已有之,刘念先生虽采之于《苌氏武技全书 .中气论》但与古代“抟气至柔,柔若婴儿”的记载吻合。中国传统的内功法门与内家拳学,都认为婴儿是人最原始,最本真的状态。吾师贤康先生反对某些人一味追求婴儿状态的作法。先天本位状态也仅以婴儿意识与生理机能的浑璞来借以喻示抟气法,不是功法,而是无法之法。以武演道,传统上修的功法等于在人身上先捆上绳索,然后让人求解脱,事实上本身已是自由的,何必先捆住自己再求脱缚?先天本位状态的求取涉及到人的意识与身体两个方面,它的外在指标是人体骨与骨、骨与肌肉,骨肉与肌肉的相互关系达到最佳状态,其检验手段是骨力的求取。在训练中,基本是由师父手反手的带你体认︰同时要用大师的时间通过武术给你讲解宇宙自然之理,调正你的思维,启动你主动性,让你主动的将法与理结合起来,云认识世界,分析矛盾,解决问题。抟气,本身就要求人在自己身体找答案找结果,它当然就是“辨识自身”。辨识自身可以使人的思维模式转变,从而调正到人的意识,也要有意识主动的调身体,初步可使人肌肉与骨骼两大系统与意识系统趋于统一、平衡,这已是健康状态,更深入以后,可使人意识(神经),肌肉,骨骼,呼吸,内脏各大系统皆趋于平衡,统一达到肌肉若一与意识趋于清静、真虚的先天本位状态。拳谚曰︰拳无拳,意无意,无拳无意见真意。真意的产生,是区别先天与后天的标志!这个过程中完全可能出现不可思议之功能,功能的有无、多少、深浅直接取决于人体与意识平衡、统一的程度。 罗力先生所述之“无需发力”,有心与技二方面的涵义,在思想意识上你要去掉对发力的执着。在技抟气法讲“自然流转,循环无间”也确实无从发力!如果说发力,那么就要蓄力,一击落空还须再蓄,再发,如执于发力,也必破坏浑元状态,落于后天就慢啦,有破绽啦!所谓的先天本位状态,即是真正的浑元状态的一种意识与身体调试统一状态下的整体同步运动,而且形不出尖,力不破体,在流转中任一时间,窨的力都是不变的,都是最佳状态。我与罗力先生不同,他学习时间较久,对骨力掌握得好。我学习时间短,执着心强,学的不好,但因与刘师讲手,对骨力的感受格外深刻。当时先生现场淙,由两个人分别抱住他右左肘弯,拼命下坠,可先生行动如常,奔走若飞,似若无物,师曰︰小技尔!又作拳,其速不减,反而将两人抡得东倒西歪,我持靶体会其力度,“通”的一下,其力透靶而过直穿击我小臂,如电击的一麻,整个手臂失却知觉!刘师解释说︰这根本就没用力,仅是自然而然的流转运动而已!然后手反手的带我体订,讲解概念,兴起之至,让我以各种拳法进击只见其双手如火车之轮轴,循环往复,身似鼍形,腿争胯辗,瞬息如幻,我每一拳皆如泥牛入海,无从着力,拳与师之臂一沾,便如入沼中,难以自拔,如时空瞬停,师之另一拳已贴于耳门。我一拳快过一拳的进击,师视若无物于是大嗯一声,跳了开击,以冲击之法猛攻,结果却撞上“铁板”,败的更惨……后来分别体会推手、腿法、刀法,先生仅以方寸间变化,从善如流使我之狂攻一一烟来。值得一提的是,在先生讲拳时,手做流转之状,我偷偷的上去狠劈了一掌,结果师之流转自然如常,而我手却似劈上角铁架,疼以难忍! 不发力,其实不是没有力而是有用拙力,通常人的用力是将人的主动肌收缩,而对抗肌也同时绷紧,由于主动肌与对抗肌的收缩幅度不一致,加上局部用力的习惯,使人的力大部分内耗掉。那么不用力,是指不按常人的用力模式来发力,太极高手不用力却可以将人打飞,我还注意到一练太极、八卦与形意调气功夫演练中人的身体某些要领与卢氏结构要点吻合。在这些特定要点的作用下,调动了常人用力模式下不参预工作的对抗肌、惰性肌,此时人的肌肉的屈伸是统一的。九九年七期《武魂》有渐江方佳备武友提问,问到内家拳换劲与干体力活的矛盾。这实质与杨波先生疑问一样,是对某些问题过于执着,如欲求内家真谛,应当转变自己的思维与用力模式,不要执着于面上的东西,只要你学会返过头向内认识自我,那么你会发现不发力与发力,不用力与用力不但不矛盾、不对立,反而统一!!顺便提一下︰内家拳的换劲,就是在特定的姿势下(桩),调理肌肉,加大惰性肌与对抗肌的运动幅度,使主动肌与之屈伸统一(也包涵对人体内部的调节)。这是用力模式的转换,有的人在此过程中会有乏力或不会用力的感觉,是正常的,不须担心,很快就会形成一种全身用力的习惯模式。我所知的体力劳动与之皆不矛盾。但如果你执着心强,非要用用,那么或许你只能成为一个农民或其它的什么。如执着心不强,只想做好工作,那么也不一定要用太大的力,对吧! 关于罗力先生所述之脱骨力,李贤康、刘念两位老师教我时皆称“骨力”。所谓“脱骨力”,我由某公的专著中得知,须站桩将人身僵劲换掉肌肉由僵到松,由松到紧,再松下来,可以达到“玉树挂宝衣”层次,才产生骨肉分离之脱骨力。李、刘二师则不认为骨与肉可以脱离,骨力就量用骨头打人!李师为我示范鞭劲,在我尺骨上一磕,只觉一钢针锲入的疼楚如电一样,击穿小臂。刘念先生示范整劲,前面讲过不重复。刘师认为,常人用拙力打人,肌肉紧绷,如用棉被裹住利斧之刃砍人,而抟气法将肌肉对拉,肌肉后抟,等于将棉被去掉了利斧之锋刃砍人自然有穿透力!以我个人修践的体悟来看,平常人用力,肌肉是单面用力,肌肉中间绷紧,力从两边中间拉,这样肌肉就硬啦,可关节处薄弱,内耗的能量不说,仅从关节处泄掉的力已不小,真正做用于对方的力少之又少。赵道新先生曾言︰“我们不能片面强调力来源于腰、腿或后足,在漫长的动量流转的干道上,只要有任何一点相对薄弱,那整体的劲力,就是这个最薄弱处所能流过的动量!”而这个薄弱处基本上在各关节,常人的用力实是人为的削弱关节,其发力如用一把可以伸缩的剑捅人!肌肉对拉,力是从中间向两边拉,人体阴阳两面肌肉屈伸统一不说,其关节也得到强化,如能作到肌肉若一,整体同动,那么人身力是均匀的,无薄弱之处,这是浑元状态标志之一,此时发力如同用一把坚利之剑刺人!某公之脱骨力须长年苦练才可以达到,而李刘二师之骨力充其量十天已可以体现出来! 卢氏结构也好,抟气法也罢,他们都是立足于当代科学的调试,将过去人们无法说明白的东西,加以明确下来。卢氏结构的教学仍保留了练功与技术的形式,所谓桩态是功与技最佳的结合状态。而抟气则在其基础上,大胆舍弃功与技的形式,直指人心。 由于它舍弃一切外在形式,让人无形式可求,唯有求之于已心,所以抟气法又日最佳的修心之法,可以由武演道,成为入道之基,其实一切武学,皆须从身心两方面初中,但传统的武术过于注重形式,使习者依赖于师父,依赖于形式,所以在内求功夫上浅尝即止,唯有舍弃一切形式,拿掉了人依赖的拐杖,才会让习武之人真正的站起来,在辩证自身的正路上走下去,用心来练,本身也是最好的炼心之法,其中滋味只有自己悟,进去才会有体味,渐至于明心见性,完善自身! 抟气法,完全是刘念先生大胆打破武学常规,直指武学真谛的一个尝试,它还很稚嫩,有许多坎坷在前途中等待克服,需要我们善意的呵护与敦促,杨波先生的质疑也是如陨星学般温暖的关怀,但若求非常之法,须怀平常之心,倒空你的杯子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