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我对武术的一点认识/阿龙

2009-3-13 17:09|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6297| 评论: 0

 

 

[摘要]:本文是从文化、哲学、伦理、宗教、兵法、美学等方面论述了武术的本质及范畴。

木.前言

 先哲云:技近乎道。武术之运动,是身体之道、心智之道、自然之道、天人之道的和谐与统一。正所谓“吾道一以贯之”。武术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及思想的精神,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对武术造诣深者(把握武术精神者),明大理识大义,增强道德,变化气质,完善人格,振奋民族精神不再是一句虚言。  

火.认识

 中国武术经过几千年的变革与发展,都是作为一种技能出现的,这其间,随着阶级斗争的产生,民族个性发展的差异,如地域、气候、民风和性格以及人的体质的不同,在战争、争斗、竞斗和研究传承之中,杰出人物秉承大自然所赋予的智慧,是武术发展的根源。南北派、内外家、长短拳法的形成,显现了中国武术丰富多彩的技术特征,更重要的是其孕育着中国文化的精神,使文化与武术相得益彰。而且武术文化根深蒂固的埋在武者的心灵深处,从习武的那天开始。武术文化,是武术的深层含义,并包括它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传统医学、兵法、美学等属性以及对国家民族社会的影响,对人生观的影响,使人们通过武术的习练,达到“明理”的境地。所谓明理,就是知道用功切要之所在并走入正途,而不是从表象上了解武术。我以为武术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人生哲学之重要部分,且对社会、民族之教育起着文化脊梁的作用,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完善人格,抒发感情,改造生理,发挥良知良能,使学者神明体健,对国家对人民应存仁爱之心,并不只是搏击对抗一端也。

  1儒释道对武术的影响

 1.1首先,儒家思想是影响武术发展的重要根源。儒学在武术文化中占重要地位,儒学和儒学文化作为一种沉淀已久的民族文化心态,不管你有无意识到它的存在,它总要对人们的思想、文化生活,起着这样、那样的影响作用。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儒家的三纲领(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道家的修道养德,无不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历代杰出的武术家由于受“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影响,已能将武德与武技结合起来,即:武德与武技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武德之说最早始见于我国春秋时期左丘明著的《左传.宣公十二年》:“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功定、安民、和众、丰财”。这是国家武力而言,站在国家公用上对武功的一个要求。我们现在所讲的武德,是练武之人的修养、品德、行为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前进,武德的涵义也随之在起着变化。自春秋战国以后至清王朝的灭亡,乃至民国年间,武德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仁义,扶危济困,除暴安良,虚心求教或屈已待人或助人为乐等为内容。总之,武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即使在同一历史时期,其内容也不尽完全相同,但就武德本身来讲,在任何时期,它都被真正的习武之人放在首位,作为武术中的灵魂。特别是近百年来一些有思想、有理想的爱国武术家、学者武术家的出现是武德的意义更是有所升华。过去南京中央国术馆、精武会、少林寺等都有武德规范。张之江先生云:“先儒论勇,与智仁并重”。在勉国术同志词中说:“愿我同志,刻苦自励,练修并重,保精养气,至大至刚,经天纬地。丹田膏腴,赞合化育,中和尽善,劳谦终吉,避制攻克,首在节欲,防微杜渐,朝乾夕惕,敦品笃行,守身如玉,福善祸淫,因果定例,溯本穷源,基於道义。希圣法天,仁勇且智,爱切望深,曷其有极”。当国家和民族受到外侮时,爱国武术家群体的出现,抗击八国联军的程庭华、李存义、窦来庚,二十九军大刀队的冲锋陷阵,其精神、其气节,乃中华文化精髓——儒家思想的极致体现。现代著名武术大师、大成拳宗师王芗斋不但对传统武术大胆、科学革新,而且提高到一定的次第,更以拳术统领中华文化的精神、民族精神中最深邃的脉搏。大成拳的武德标准:

  1.2对武术影响较大的是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道家的思想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第一、“道”是世界的本原,即“道生万物”(老子《道德经》)。第二、“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即“物得以生,谓之德”(一物所以生成的原因)。“德者道之舍”(事物生成,而道又寄于事物之中)。第三、事物发展方向是循环的,即“反者道之动”,天下事物都在生生化化中反复运转,但是无论如何运转,都是源自于道的本体。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对武术者的修练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我国以内练为主之拳术,都是以虚静求得笃实。著名的太极拳论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犹须贯穿,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十三式行功心解有:“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正所谓“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拳论有云:“有为之为出于无为,”所谓“无为”与“不动”乃静中求动,“有为”与“动”是力量的变化。老子曰:“反者道之动”,拳学有“力生有两则能一”,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对立统一,古传武学多有体现。

[page]

 

 1.3印度佛教思想的中国化,使中国武术得益颇多,并与佛教相得益彰。除禅宗祖庭嵩山少林寺的拳法外,当世拳学受佛教经典、教理影响较大者,当以少林拳和“大成拳”为最,在演练中少林拳的礼节、起式、收式都与少林拳的仪规相合;在技击中大成拳以其经典《金刚经》中的“三心”“四相”为心印的。故只要是深通中国武术技击之道者,都以<<金刚经>>中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作为技击的精神支柱。无我相者,就是要有忘我的精神,能做到利、哀、毁、誉、称、讥、苦、乐全然不动于心;无人相者,就是视敌手如幻象,无论对手如何高大凶猛,或是矮小猥琐,也要做到不惊不怖,不骄不傲,利与害,胜与负,难存我心;无众生相者,就是在大敌当前,即是围观者有百万之众,无论何人喧哗私语,说短道长,能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清净之心,不受干扰,犹如旁若无人一般;无寿者相,就是把生死早已置之度外,做到生也不欣,死亦不戚,生死不二生死是一,或生或死,全不介意。<<心经>>亦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1.4技击精神:技击者需要修炼的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和清逸大勇的技击精神(略)

 1.5养生原理:筋骨与气血,经络与脏腑(略)

 2古代辩证法及美学思想贯穿武术运动的全部

  在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时期的学者、思想家们,对武术的变革、进步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如:朱熹的“格物致知”颜习斋的“体认操存”等。但真正贯穿始终的是古代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换句话说:古代辩证法是武术的哲学基础,是武术技、战术理论的基本原则。具体为武术的演练、技击、理趣之中的虚实、刚柔、松紧等矛盾变化,就浅显之理解,分述以下:

 2.1神形意力  古典哲学关于“精神”的观念来源于中医学,“神”乃“精气”活动的结果,精气展而精神出。《内经》云:“血气者,从之神。”《抱朴子.至理》:“形者,神之宅也。”精神只是寄居于形体之中,而不是形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运行机制,诸如“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史记.自序》)等论者颇多。中国武术对神意等有诸多要求:“神不外溢,形不破体,意不露形,力不出尖”。总结为“以形取意,以意象形,形随意转,意自形生”。习练时,身体均整,精神饱满,神如雾豹,意若灵犀,动则如怒虎出林搜山欲捕之状,全身若灵蛇惊变之态,亦犹火烧身之急,更有蜇龙横摆直起欲飞之神气。技击中具体有:“手不空出,意不空回”之论,总之须要神、形、意、力,成为一贯,亦须六合统一,神经一致,一动无有不动,才能神意一交,如网天罗,无物能逃。非练至此境,不能知也。

 2.2规矩方圆 武术运动有规、理、技之法。规矩一词于《孟子·离娄上》:“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初习武术非循规蹈矩不可,然而武术不同于一般之体育,武术的意境使人体与大气相结合,即养成神圆力方,形曲意直虚实无定,练成触觉活力之本能,以言其体则无力不具,以言其用,则有感即应,规矩是入门之必须。禅宗有云:渡河须用筏,上岸须弃舟,意即不能为规矩所累。正所谓:习拳有得于师者,有得于已者,得于师者为规矩,得于已者乃循规蹈矩,经体认实得于身之妙用也,习拳不得于身,则规矩无益于自己。至于方圆,乃规矩之延伸,古人云:“智欲圆而行欲方”(《淮南子.主欲训》)。智圆行方,成为中国人的一种伦理准则。智圆,指的是思维与学识,以圆备、圆熟(意识的自我,不觉痛苦,能够不受干扰)为佳;行方,指的是行为与交往,以方直、方正为美。武术讲神圆力方、曲直互变、长短互参。武术是实学,讲体用,圆是武术的高级境界,神圆是武术运动中动作(主要指技击)极致的根本和保证,可以说,神圆力方是高度的统一,达到神圆之境界,方圆岂不为一。由方圆入道,   

   正如 xx所述:“道是万物之始,万物之源”。万物由道产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万物的演变发展,变化越是伸展,就离“道”越远,而最后仍然要返回于“道”。技击当中,有“形曲意直”之说“长短互参”之论,形曲能自顾,意直能精神放大,长能短用,短能击长,都是神圆力方的具体应用。

 2.3刚柔虚实

  阳者刚,阴者柔,在中国人的哲学意识中,阴阳,此天地之大理,造化之至道。《周易.说卦传》:“分阴分阳,迭用刚柔”。刚柔、虚实是武术技术的根本所在。阴阳生于太极,太极是一整体(见图)。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指宇宙中贯穿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武术动作的一招一式都是以阴阳为根本的,武术运动本身的特点决定,攻和防(阴阳)是合一的。光是攻,或者光是防,是不全面的,只是此一整体的一半。“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海愚诗钞序》)。对搏时,敌我双方构成一整体(太极)而各自本身亦是一整体(太极),所谓一处一太极,无处不太极,太极分阴分阳……。拳术造诣较高者,能刚柔合一,即柔极则刚,虚实互用,攻即防,防即攻,攻防是一,劲力变化,已不受形式的制约。就一般而言,用劲之法,不外刚柔方圆,刚者直坚,柔者灵活,直竖长伸有攻守力,柔者缩短有弹力,刚劲形似方,柔劲外方而内圆,伸缩仰扬,长短互用,刚柔相济。就整体而言,有左刚而右柔,有左柔而右刚,有稍节刚而中节柔,亦有时刚时柔虚实变化之妙。更有柔退而刚进,刚退而柔进,遇虚则柔而刚随其后,临实则刚而柔在其先。武术的真正内涵是技击,而劲力的刚柔变换是技击的真谛。因此总以重心不失,中线不断为枢纽。虚实在武术运动中与刚柔有异曲同工之妙。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心到极静处,则如虚室中自生一种光明。中国内练拳学,首要解决的是静虚,以心行气务令沉着,在技击中,有“随曲忽就伸,虚实自转移”的名断,论及虚实关系时说:“实即是虚,虚即是实,要实虚虚实得中平”。“见虚不击击实处,要知实处即是虚,虚实转移枢纽处,若非久历永不知”。刚柔相济,虚实互参,这不仅是武术之需要,更为整个人生之所需。

 2.4起落进退

 拳论曰:“不知起落枉伶利,不知进退枉学艺。”起是去,落是打,起亦打,落亦打,起落如水之翻浪,绕成起落,不能将起落简单的理解成动作的起伏。我国北派拳术形意拳经有“打法定要先上身,足手齐到方为真……”,讲的是进身、合谐。先上身指在进攻对方时,必须是脚从身进步,头领身进足蹬随。足进手不进枉然,手进足不进亦枉然。有上进下随,下进上领,上下进中节攻,中节攻而上下合。纵横高低,扬落闪进,直奔敌人重心莫为旁求,观察机变,进则操其身,退则领其气。“手到脚亦到,打人方为妙”,手足齐到全身合一,起落进退,劲协步活,迅速有力是关键所在。

  2.5体用动静

  体用动静,是中国武术习练、修身、养身、防身的综合反映。武术以传统文化、宗教、哲学等思想为大的载体,表现出诸多功用,具体又有禅学为体,拳学为用,养生为体,技击为用(寓练与养),静为体动为用。通备拳开宗明义:“理象会同体用具备”。体是健身用是技击,体是备用是通,通神达化备万贯一。动静互用,力静为动之基,习拳致力于静正是求气力充足然后运用,方能静不滞其机,动不见其迹,能静者方能动,静者乃万有变化无穷之源。静是东方文化之主流,中国的文化哲学归结为主静(个人观点)。动静结合是动静的极致,中国书学讲:“正书居静以治动,草书居动以治静”。大成拳试力中云:“动愈微而神愈全欲动又止,欲止而又动,更有动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动之意。”总之习练武术的第一要义在于治心,以德为体,以技为用,方入正道。

  土、兵法对武术的影响

 金、结尾

 武术运动随着其功能发展已成为一种武学艺术。但其受传统文化中一些流弊的影响,给人们的认识造成这样或那样的误区,使武术蒙上神秘的面纱。本人欲就一些使人易于误解或费解的概念如阴阳、五行、六合、八卦等名词以及武术神秘色彩的点穴、轻功等问题预以解释,由于篇幅所限,容后专文另述。祝愿武术——中华民族的无形长城,在新的时代下,在我辈的努力下,再造福中华子孙及世界有仁爱之心的人们。

1

点赞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 点赞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