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太极拳堂奥问答(一)

2009-2-11 17:36|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2688| 评论: 0

 一、论架子

问:又一年过去了,时间过的真快,看到新来的师兄弟们学拳的架子这么僵硬,我就想:我刚开始学拳时的样子一定也很糟糕的吧?

答:那当然,有些动作还不及他们好呐。他们有的以前多少还练过一点拳,这次来学的人又多,十几个人容易相互参比修正。你们当时才两个人(注:另一个是我的师弟袁勇荣),条件比较差。

问:我记得每星期来您处,您看了我们的练习动作后总说“还可以。”

答:太极拳博大精深,一开始要求面面俱到反而如入五里云雾,没法学下去。

问:师父,我想问一个问题,就是太极拳的标准是什么?原来,我想跟师父学两年,把一套标准的杨式太极拳架子学会、学好就行了。现在看来不是这回事。

答:师爷说过,陈微明也曾说过,太极拳的标准可以用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去对照。谁同拳论的要求近了,谁离太极拳的标准就不远了。以前杨家为了初学者便于掌握太极拳的真谛,依层次分三种架子授拳。

问:那三种架子?

答:大架子、中架子、小架子

问:这三种架子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答:大架子又叫四平架,演练起来,裆要圆、膝成水平,手、眼、身、法、步,要求舒展大方,现在流传的88式,85式、48式,24式等都可以算作大架子。中架子以盘圈为主,为练太极圈缠丝劲打基础,比如揽雀尾,中架子要求盘三圈,这三个圈大小不同,劲路不同,重心不同。小架子又称快拳,圈子隐在劲里。劲能收能放,如陈鑫所说处处缠丝精,非要明家言传身教,自已苦练玩味不可。过去师爷说:“杨健候教拳,大架子入手,中架子研究,小架子点化。”

问:那么说大架子简单,中架子复杂啰?

答:可以这样说,但不贴切。凡事都是从简单入手,循序渐进,然后再深入研究表面现象后面看不见的本质。

问:能说得具体些吗?

答:一般来讲,大架子先要求外形,只要动作到位就行了,要求以外动今后逐渐带出内动,所以适应初学者。而中架子是太极 拳从大圈到小圈,多圈到少圈,为今后练成有圈无形的一个练习过程。所以大架子简单,中架子复杂,要求也高。

问:是不是每个人练太极拳都要从大架子入手再到中架子?

答:不一定,有些人只要求养身,大架子演练到舒展大方,入静放松,身体各项指标都能提高。有些有基础的人,自己有决心,有悟性,又有好的老师指导也可以从中架子学起。但是不论大架子,中架子都要求形神兼备,这就不是一年两年能解决得了。

问:那么小架子呢?

答:其实小架子才是以前杨禄禅练的太极拳,处处讲求对立的统一,快慢,分合,收放。有时走圈,有时走直线,而直线里隐藏着圈。看上去大圈,其实,小圈已早早地像上了发条似的。中架子练透了,再加点化,小架子就容易通了。

问:那么一开始练小架子是不可能的吗?

答;可以这么说,可能性极少。按小架的要求,练好了已是上乘功夫了,如不能按要求练,那只能算做操。因为小架子难练,所以,杨家过去授拳时,将太极拳练法一分三,视各人情况不同而教不同的东西。

问:怎么个一分三法?

答:太极拳讲究“听”,“听”的含意以后慢慢再讲,有了“听”,才能权衡。陈鑫有专门“拳权”的论述,他的书不可多得,你们要好好学习和研究。有了权衡,才知道劲何时放、何时收,放和收的圈盘得越小、越隐就越神。所以,盘圈、推手、发劲如同太极拳这个鼎的三个脚,缺一不可。

问:师爷学拳时是如何练的?

答:你师爷十三岁到杨家,除了吃饭睡觉外就是练拳。先练基本功、站桩、四平架,推手先是老牛劲,哼哈发劲是八段锦。到中架子拆手、开讲已很高深了。小架子点化,一般人受不了。听你师爷说,有一次杨健候发冷劲,你师爷在床上躺了三个多月,杨健候老先生含着眼泪亲自喂药说:“绍先(你师爷的字)这是没办法的,劲是说不出的,你不尝到滋味是没法领悟的”。

问:这样看来,前人说太极十年不出门也是有道理的。

答:那当然啰,这要看你出自哪家师门,还要看个人的天赋、素质、悟性。要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不到中、上乘武功能行吗?

[page]

 

问:我想理理清楚,是否杨家授拳把架子分为大、中、小架,如同金字塔,越小越难。

答;对,正因为难,就把小架的劲与圈分开炼,动作放慢了,圈的劲路也交待得清楚了,你们现在练的中架子就是这样。

问:那么劲如何练呢?

答:现在教你们练的“八段锦”就是练劲、练内气。

问:那么这两样都学会,太极拳就学成了。

答:还要练推手,直到乱环,随曲就伸,无过不及。

问:这样看来,太极拳有两个一分三。小架一分三为中架、推手、发劲。中架一分三为招式、盘圈与劲路。大架以招式为主,那么,大架最简单是不是?

答:有点对,但是你现在如果同样演大架和师弟们演得就不一样,因为会中架子后练大架看似简单,但总有一种说不出的韵味在里面,这是一般人没法学得像的。就像音乐家弹莫扎特的曲子,虽简练,但特别耐听,书法家同样写正楷,虽简洁,但却传神。你说是么?

回答:对,我今天总算把架子问题弄清楚了。

二、论劲

问:师父,记得我刚学拳两年就问过劲的问题,您说等学过八段锦后再讨论。师爷在时也这样教的么?

答:你师爷在世时常说:杨健候老先生讲,力是方的,劲是圆的。讲得简单些也可以说:力是死的,劲是活的。一般人如没有

三年五年拳龄体会,不一定能完全理解。一知半解,反而更玄乎。

问:我也常想:只要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都快二十一世纪了,科学那么昌明,为什么很多人还没有把劲的问题弄清楚?

答:这可能与我国旧时传统思想“重文轻武”有较大的关联吧。旧时习武的人,多数没条件修文,功夫练得再好,却没办法写

自己的心得体会,更不用说写探讨学理性的问题了。练内家拳的像张三峰、王宗岳、陈鑫等文武全才的老前辈必竟少数,再说当时也没有物理、力学、电学等现代科学,所以,前辈留下的拳谱理论一般人很难读懂。除非练到某种地步,才会有某种程度的体会领悟,以后继续练,又会有新的认识。

问:那么,不练拳的人就没办法研究劲了吗?也就是说劲没有一个客观标准吗?

答:话还得从两面说,第一,不练就没有劲,那又如何去研究呢?第二,劲按理说还是有它的科学依据的,问题是人们常着重于拳种、门派、招数的讨论,而圈外人又认为和平时代去研究技击的事干啥。既使是战争,在现代化武器面前,武术再好又有何用。

问:不过,我还是想弄清楚劲的问题。师父,您是工程师,文化基础好,您就从科学的角度来谈谈劲的问题,可以吗?

答:你别高抬我。我虽学了一点现代科学知识,但还差远哩。再说拳学更是博大精深,自己也没练好,那敢妄自胡乱议论。今

天你左探右讨,无非想知道力与劲的问题。这问题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我也只能根据拳论的启发和我个人的感触、推敲讲些大概情况吧。实则其他内、外家,各门派均同此理。力与劲不同主要有:

1.力仅发生于人体某部份肌肉的伸缩运动,百斤之力经由肢体各关节传递至手时,不过几十斤,有相当一部分损耗于自身关节的阻力上;而劲可以调集全身一切有用的能量集中某点发出。所以,练拳要求节节贯通。狮虎虽为兽中之王,其力实不及牛,然又何能击倒牛;猎豹又何因能为动物界中短跑冠军,不正有所启悟吗。

2.力作用较能持久,但呆滞、难变;劲作用不易持久,但灵活多变。例如武术家轻易能击倒百斤力的常人,但却未必一定能举挑百斤之物。又所以猎豹只能是短跑冠军之因。

3.人过壮年,力会逐渐消退而劲不然。

4.力是直线矢量,所以,想用小力胜大力,除了用引进落空,顺势发之外是不可能的。但可以用小力来改变大力的方向,其合力大小、方向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而劲可曲可直,练至上乘的劲,近乎是一种振动、脉冲,并以振波的形式发出。所以,练太极拳要求身备五张弓,拳中处处有掤劲,圆撑而富有弹性。

问:劲以振波的形式发出。那么劲就是波吗?

答:没想到吧,所以说当你有了体会之后一点就通。你想想看。拳术中描述劲的时候往往用抖劲、入劲、鞭劲、梢劲、崩劲等

名称,这都是波的现象的描述。

问:那么,物理学中关于波的规律都可以用在劲上么?

答:那当然,这就是科学的一致性和严密性。

问:力和波矛盾吗?

答:不矛盾。你想飞机边飞边发出声音可以吗。

[page]

 

问:那,可以一起练吗?

答:可以。不过,从学拳的规律来看,先是练力、练招,后是练劲、练圈,练气。熟练后再合在一起。现在,你能给我说说力物理中是怎样描述的吗?

问:是F=MA吧?

答:对,M代表质量,A代表矢量加速度。同样质量,A大的力大;同样矢量加速度,M大的力大,这就是小力不可能打大力的道理。但有矢量在里面,小力可以影响大力。在拳术中用力来打,近打、贴身打有难度。一旦落空,有惯性,变招也有难度。劲就不同了。我们先来看看在水池中投下个石子,那圆形的水波是怎样向外扩散的,而飘浮在水面上的木片或树叶并不随波前进。换句话说,波能在水中传播,但波传过去之后,每滴水仍然停在原来的位置上。

问:是的,我刚来农场那几年,每到麦熟时节,特爱看麦浪滚滚。一阵风吹过,一直看着麦浪一层一层到无边的尽头。看的入迷时也会想,麦是长着根的呀,怎么会有那么壮观的麦浪。静下来想想自己也太幼稚了,如果麦也滚到天边,那不成笑话了么。

答:这不是笑话,很多人练了一辈子拳也没悟出这个道理来。

问:此话怎讲?

答:太极拳讲究听、化、拿、发,一个“听”字就难住了许多人。有些练推手的认为这是练触觉的灵敏度,硬是要换掉一个“听”字。你师爷在世时说,拳论中一个字也不能改,“听”字是最恰当的一个字。请想想看,我们是怎样解释能够听到墙那边的声音的呢?

问:因为声音是波动现象,可以衍射。

答:对,一个“听”字成为我们打开了劲这把锁的钥匙,劲就是波动。

问:听您这么一说,我明白了许多。打在前胸痛在后背,这用力的学说无法解释。而用波的理论就说得通。这是透射。力只能

解释反射,无法解释透射。这大概就是:“力是方的,劲是圆的。”的道理吧。

答:不愧为我的徒弟,真是一点就通。

问:师父过奖了。我还想问一个问题,是不是贴身打都要用透劲。

答:不一定。透劲仅仅是描述波的一个术语,但波的形式是千变万化的。可以互不干扰地相互通过,也可以叠加形成另一种波形。象冷劲、截劲、寸劲既有冲量,又有脉冲。脉冲是历时很短的波。比如三个台球紧靠着排成一列,拉开第三个台球去冲击中间台球的一端,于是另一端的球将以相同于推动球的速率滚开。这说明什么。

问:是不是脉冲已经从这列球的一端传到了另一端。

答:对。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明白了过去你师爷发人时,两手相交没见动的道理。一是自己要有足够的劲,丹田的振幅要大,二是要得机得势,三是要节节贯通,尽量减少内阻。这样就明白先师杨少候为何说:一要盘架子,二要练推手,三要练发劲的道理了。这比用力打人要难得多,但也巧妙得多。难怪会说力是死的,劲是活的。

回答:听师父这么一说,我感到拳论中:“由着熟而渐捂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说得真是太好了。


点赞

推荐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