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锻炼太极拳之主要准则

2009-2-2 10:08|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2535| 评论: 1

 宜兰县太极拳协会 理事长 林朝来

壹、前言:
       锻炼太极拳可以预防及治疗人体多种疾病,而达到健身之效益,已是众所皆知且无可否认的事实;但殊不知太极拳除了能够健身之外,尚有防身、修心、养性、改变气质、益智慧之大功效。综观各地传授的功架包含古今各门各派之创作;诸如杨氏、陈氏、郝氏、孙氏、熊氏、郑氏….;或分十三式、二十四式、三十七式、四十二式、五十六式、六十四式、一0八式、一一一式、一三二式….等等不胜枚举。虽然殊途同归,但相信其追求之效益及目的是一致的;然而,学者在修习之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一部份之要领,而忽略了其它要领,致使修习过程中仍有缺失,无法达到周延圆满之要求。兹将个人练习太极拳近半世纪之心得;除了含胸拔背、虚领顶颈、沉肩坠肘、舌抵上颚、尾闾收住、保持中定之基本要求外;今特依功架、呼吸、意念等三方面,简扼分述其要领及准则如下,提供初学者参考,并共飨同好。
贰、在功架上之要求:(松、慢、稳、顺、圆)
一、松:放松大脑(中枢)驱使躯体、四肢、心意放松;使中枢神经不紧张,心平气和,摒除杂念;带动周身松弛愉快,由静中生动,至能够发挥心到意到,意到气到;气到,腰、腿、身、眼、手、法、步均到之内强境界。
二、慢:身体、心情不燥不急,以意念带动肢体,由极静能应变到极动,由极慢能应变到即快;亦即在运动中似动而非急动,蓄劲似发而未发,亦能全发亦能速退,使周身关节、筋骨、肌肉得到超然之运动,感受不到激烈之压迫,因之,外形虽动但不伤于内腑之气;达到养气之目的。
三、稳:姿势方面要沉稳,功架要中要正,避免偏重,周身力道均衡舒展,做到「尾闾中正神贯顶」之要求,也就是要求以意与神收敛中枢神经的分散力,集中于中定的要求;动作方面要开展与紧凑并重,不可单有团聚或气滞之现象,要求呼吸与姿势、动作均应均匀平和,而相互对应而配合。
四、顺:不但整趟功架要如行云流水般的顺畅,每招每式开展紧凑间亦要求顺畅自如而不憋扭;内部呼吸行气亦随之自然通畅,而贯串全身,使全身筋骨皮肉舒展顺应;腰、腿、身、眼、手、法、步达到自然发挥之最高境界;外观其功架自然美观而合乎艺术价值,不但使自己神游其中,更让旁观者亦能同起共鸣之势。
五、圆:动作没有死角或角度,谓之圆,动作处处走圆,即合乎顺化运转原理,能顺化才能 四两 破千斤,能 四两 破千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反之,动作不走圆,死角或角度经常出现,功架上容易现出让门,给自己制造危机,出手或回手亦随之迟钝;呼吸行气因之中断,无法顺畅而滞怠;既不能达到绵绵不断之要求,对于内炼及外修均大受影响。

[page]


参、在呼吸行气上之要求:(深、长、匀、密)
一、深:刚开始之初学者或许无法一下子将呼吸深入丹田,但应秉持着由自然呼吸而渐渐以意行气带入丹田;可先行二重(层)气呼吸法,进阶龟鹤呼吸法(即胎息法),然到此时不管行任何形式之呼吸法,诸如:平吸平呼、长吸短呼、多吸少呼、鼻吸鼻呼、鼻吸口呼(不鼓励)….等等呼吸法,均应要求息息深入丹田,达到「养气」之目的。
二、长:一开始呼吸无法拉长,甚至急促,往往须用数个呼吸配合才能练完一个动作,但心情静下来即可慢慢达到一动作一呼吸之要求;再由一动作配合一呼吸,进而要求呼吸拉长,呼吸拉长动作就越来越慢,越来越慢功力无形中自然精进,而达到「养功」之目的。
三、匀:不管行任何状况之呼吸,如:慢吸慢呼、急吸急呼或平吸平呼、长吸短呼、多吸少呼、鼻吸鼻呼、鼻吸口呼(不鼓励)….等等,均应要求息息均匀;呼吸均衡,可使配合的外形功架平稳舒展,不急不燥,快而不乱、慢而不断,招招分明,外架顺畅而美观,内修而不伤经络、内腑。
四、密:身体机能不佳者,呼吸声音必然不顺畅,因而会发出杂音或冗音,身边的人自然会在有形无形中听到对方呼吸声音;这也表示呼吸时用力过猛或过于着相所致,因之,要求呼吸应采取细密舒松之原则,由自然到细密,由细密到舒松,由舒松到游丝,由游丝到无息之最终目标。
肆、在意念观想上之要求:(气定、心静、神内敛、假设敌)
    一、气定:在练习过程中要心平气和,刚开始把精神放在意识上,以意行气、用意不用力而气定神闲,久而久之,自然形成息息归田而不浮躁乱游;气随意到而能贯串全身,进而深入体内任何细胞,可达到以气养身、健身。治病之效果。
    二、心静:修习中不能胡思乱想,更不能受外力或外境影响心境,一心平静,思维清晰而不迷糊,将所有之杂念,放到一旁专心训练;心如止水,达到不因风动而生波涛、不因水滴而起涟漪之情境。
    三、神内敛:精神向内收敛,眼神不能东张西望,眼帘下垂而内观,要聚精会神,以外相之精、气、神带入内相而进入骨髓,再成就最自然之无相境界;切忌心神不定,心慌意乱,随意动性,随外来情境发生喜、怒、哀、乐、苦、急、躁、笑、哭…等等诸多色相,而障碍内修之意向及外练之动作;最终才能印证儒家思想「定、静、安、虑、得」之境界。再者,在外练御敌方面,精神内敛可以达到「沾、黏、连、随」进而「听劲、懂劲、借劲; 四两 拨千斤」「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制敌于无形,而立于不败之地。」
    四、假设敌:古人创造太极拳之功架及招式,均有其意义及用途存在,而非依样画葫芦,虚虚迷迷,练习者不可不知其中之真谛,而胡猜乱想,或随意穿凿附会,至使内形飘渺外形虚浮,练者始终不知所以然,到最后变成一场瞎练,殊为可惜;因此,训练时即应了解每招每式之用意何在,置入假想敌,使其腰、腿、身、眼、手、法、步之外形均有所依归而定位,更使心意及内气、内劲随外形之收放相互配合,而达到内外合一之境界。
伍、结语:
   太极拳之谓「拳」,有其内练功法外应御敌之效,达到健身、防身、修、养、益智之果;并结合修心、养生、武术、艺术之一门至高无上的国萃,能够学得之人,可说是有缘与福份所及。然而,以上所述各点,不管修习任何门派或各类之太极拳均可适用而缺一不可;或许有人认为要求那么多,无法一下子全然得心应手,而感受到其困难度及有压力感,其实不然,初练者只要从自然开始,渐进式的要求自己带上轨道,而至熟稔,再到生巧,最后才能成就一套既美观又实用,而内外兼具的高尚太极拳武功。
 


点赞

推荐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1)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