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再看刘高明的拳

2009-2-2 09:47|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5066| 评论: 0

 

刘高明视频地址:http://v.taiji.net.cn/player.php?id=599

 

 受ciba网友的提醒。这两天有空,又把79年刘高明的拳看了一遍。悟出了很多道理。这次感觉跟上次却大有不同。第一次看重形,这次看重内!但太极拳的形并不重要,特别是到了一定境界后,形上的不足,意上可以弥补。感觉刘高明的拳很有太极的味道,而这种味道现在已经很少能看到了。什么味道?从头到尾的速度都是一样的,匀速!没有定势。和田秀臣的视频感觉一样。练拳者尤如身处水中,浑身充满阻力。这是一定的境界,也应该是太极的标准。

感觉自己练拳时,总是心浮气躁,一开始很慢,第三段以后往往越练越快。晕!还得花功夫啊!

太极拳的形,也就是外在,不练到一定火候,出不来的。像杨澄甫宗师晚年的拳照这样内外兼备的,毕竟少!除非是一开始就追求形,那就本末倒置了。大体可以想象,老一辈的练法,早期还是重基础,重内不重外,这是外家拳和内家拳的本质区别。可具体怎么练法,不得而知。

刘高明的这套108式,具体拳谱我去找过,没找到,得到的是府内派的108,两者有点区别的。有空再找找。崔仲三现在传的是56式,我看过。架子规规矩矩,身型非常正,身弓具备地很好。便感觉他的腿力不怎么样,跟他现在的档次不配。看似还没有傅钟文稳。把这两套拳结合起来一起看,可以看出些东西来。

崔毅士的架子明显是杨澄甫中年时传的。怎么证明呢?第一,揽雀尾的第一个左掤,是面向正南方的,晚年杨澄甫改到了正西(早年是西南西北两个斜角)。崔毅士当年没有跟澄甫南下,所以架子相对来说比较老。第二,十字腿还有。晚年杨澄甫因为身体的原因,把十字腿改成了右蹬脚。李雅轩入门较晚,并不知道这一事,所以在他传的拳里,干脆把这一式改叫右蹬脚。李雅轩是比较务实的,他传的拳里改了很多拳式的名称,这个有空再说了。现在杨式的大架子,我们大多看到在高探马穿掌后接的是右蹬脚而非十字腿,叫虽然这样叫,但显然名不附实。我建议大家还是把它练回十字腿,就是一个单摆莲,没有技术难度的。第三,双风贯耳。这个双风贯耳很特别,我在现在看到的其它视频中都没有看到过。倒是我学过的一套蒋玉堃传的81式中是这样练的。右蹬脚后有一个双托掌,再后坐接一个现在的双风贯耳。相信这也是澄甫宗师南下后改的。

大架子中的二起脚呢,估计很早就没有了。想想也对,如果硬生生加个二起脚,跟练这套拳的风格就不配了。

现在网上比较有名的“太极神鹰”,我上次说过了,他是田兆麟的再传弟子。据他所说,杨式现在的这套大架子是澄甫宗师南下后根据南方人的特点在原来老架的基础上简化的。意思是要突出他会的老架多少多少值钱。而我早期受他的影响也持这个观点,但现在看过很多视频之后,尤其是崔毅士传的拳之后,发现这个理论明显站不住脚。杨氏的第四代传人,杨振铭(守中)、杨振基、杨振铎、傅钟文、董英杰、牛春明、郑曼青的拳架已经基本公开,如果真是像神鹰所说的那样,那崔仲三和刘高明打的拳将是另外一副样子了。很明显,虽然澄甫宗师有所简化,但大架子始终是大架子,并没有改变多少。这应该就是一套杨氏拳当中的入门架。如果澄甫宗师刻意简化,其他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没有可能异口同声打得如此相像。所以得出结论,这套架子在澄甫宗师南下后早已存在,是一套入门用的架子,晚年再经过他定型而已。

历史就是历史,不容篡改!

1

点赞
2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