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太极拳(九十式)中架,原系先师祖杨健侯老先生为学者便于学练小架所创编。因小架重意而不重形,故64式走架,式高步小,盘圈大小、多寡,由“气”而领。圈系内动,显影见微,似有似无,且拳中掺入随“意”而发之放劲,发时哼哈震耳。再则,动作时缓时疾,时刚时柔,皆顺“劲”而变,无一定谱,无怪乎从学者不得要领。后老先生在教学中,将小架中显影见微内动之圈(缠丝劲)放大、放缓,动作展现到位,以引发学者盘圈之运行。随后,又为学者强化基本功和内功修炼考虑,而将走架放低、放缓,并增加适当之动作。到时再配合调息、走劲等训练,才逐渐形成目前所谓的中架。整套拳架共分三节。第一节十五式,第二节三十三式,第三节四十二式,合计九十式。中架动作柔缓舒展,走架为四平架,且前后式式之间行气、走劲、转接相衔,贯穿一线,正合常人调养气息之运动规律。故特具提增内功,强身健体,祛病延年之效。一般练至内功深厚时,外柔内刚,气附体表,出手沉绵沾粘,演式自有一种慑人心神之气势。 习练中架,实则可繁可简,可难可易。既可分节练之,亦可合而练之,此皆视个人体质而定。杨家昔日亦系因人施教也。 壮实者,可从基本功、盘圈、调息、走劲,逐步练至具备练小架之条件;养身者,可先从第一节学起,站式由高练低,先省略盘圈,逐渐配合调息,再视个人需求增练第二节,甚至第三节,以及增练盘圈;病弱者,则可仅练第一节,甚至先从一式、二式练起。站式放高,省去盘圈,走顺内部经络,调活气血之周转,自能倍益于肌体之康复。实则目前流行之八十八式大架,即从九十式中架简化而来。有人曰:太极拳练的也是气功。此言确然。但太极拳所练者为“动气功”。其调息行气均于运动中自然通导行之,无一丝人为强制吐纳。故动作正确,转接顺续贯穿,气脉自通。反之,祗多无效。绝无气行走偏、走岔致病等虑。 中架由于盘圈、调息、走劲、转接等动作,仍有部分内劲掺入,一般实难用笔墨能言之尽。小架之难书更甚于中架,故传拳至今未有通俗简明之范本流传,。今为同好者得以进一步了解中架演式之特色,姑且尽力按照先父田兆麟昔时传教中架之讲解要求编缮,初步完成中架第一节演式动作说明和一般使用法于后。虽未能曰全豹,但亦略悉一斑矣。 原传杨氏太极拳(九十式)中架子第一节练法说明及一般用法 1、太极起势 动作要领:此式为太极出势前之预备动作。站立时,两足平行向前,趾尖微微向内,不丁不八,距离约与肩宽相等;两手沉肩垂肘,指尖向前,掌根下沉;膝肘微屈,头容正直,精神贯顶;两目向前平视,含胸拔背,气沉丹田,尾闾上提,足趾抓地,圆裆沉步,腿含双掤内合之劲;舌抵上颚,全身透空,心中泰然,周身放松,一任自然;静以待敌之状,随时必须保持顶尾中正一线。 待神凝心静后,双手缓缓向前平举,双臂略含向外掤势,及至肩平;身形缓缓下坐,双手随之分向两边往下微微向里合抱,如捧无形之球。然后两手沿球面缓缓移转,左手上移,右手下移,直至球顶球底;左手心向下,右手心向上,两掌心相对。 此时,两手掌平行往里转动,同时腰渐向右转动;右手旋转下沉,掌心翻向右侧;左手旋转上拔,掌心翻向正前上方竭力上掤。待转足后,腰复向左转动,右手由下向右往左转上,并以手背往左前上方斜挒,同时左手缓缓往右移护右肘弯旁。待右手挒至正前上方时,两手掌同时翻转往胸前抱合作球状,此时,右掌心向下,左掌心向上。然后,两手掌复平行往里转动,同时随腰之继续左转,左手旋转下沉,掌心翻向左侧;右手旋转上拔,掌心翻向正前上方竭力上掤。待转足后,腰复向右转动,左手由下向左往右转上,并以手背往右前上方斜挒,同时右手缓缓移护左肘弯旁。待左手挒至正前上方时,双掌随腰之继续右转,右掌向前上超越左掌缓缓向右下捋带。待转至充分,腰复左转并收腹,同时双手随身形缓缓下坐之势,向左往里沉按。待转至腹前时,随着继续左转之势,左手往左前上方掤起;右手翻掌往左上托,如捧球状,两掌心上下相对。随着左转充分,腰复缓缓右转,两手松肩拔背前伸。待转至正中时,两手掌随着竭力松肩拔背之势,右手掌沿球面纵向移转往前方;左手掌沿球面纵向移转往胸前似挤状。随着继续右转之势,双掌复转变成捋势转向右后下方。然后重复左转,由按上掤回至正中抱球。如此周而复始者三,一圈小于一圈。双手须随腰动,由肩而腰而膝,随着身形下坐缓转而下,直至第三圈抱球时,两腿近于平坐姿势。此时,气沉丹田,虚领顶劲,保持上体良好姿势。练时须行腹呼吸,并随动作之开合而自然行之,眼神随手而走。 田兆麟再传弟子--姚国平田传中架式:http://v.taiji.net.cn/player.php?id=1389 [page]
注:若仅演练一太极起势时,则可在最后平坐抱球结束后,将右手上提于左手外,两手相交成十字状,两手掌心向里,同时身形缓缓上升站直。然后,两手再往上分向左右,随着身形蹲立各划一圈而回复至原来抱虎归山(一)姿势。继之,两手往怀内转腕逆抽丝分向左右两侧,往下沉按,全身立直,复原太极起势前站式。 劲别:两手全掤、全捋,内含肘靠採挒和合挤按之劲。 步法:敛步,平马步。 目的:练习腰腿之劲和全身之随动,了解开合升降之理,全身阴阳易位之法。故练时,全部动作过程应以腰脊为机轴,肩胯手足一致随动而达正确敏捷之变化,并练提顶拔背以及太极八法之劲。大、中、小三圈之盘练,意在从有形之手动引发身内无形之内动,实现意到、劲到、气到,运化太极圈之神奇妙用。此式全过程应对无极到太极之变化,最后两手合抱以示太极图之合成。其整体运动顺序有左右、顺逆、上下、里外、进退、大小十二抽丝劲(又名:缠丝劲或螺旋劲)也,及至太极圈之终点,气仍归于丹田,复使更加沉实。此式一般常易被人忽视,实不知整套拳中此式最为重要、复杂而难练也。其中变化莫测,内含两仪、四象、八卦、九宫之意。昔先师祖杨健侯老先生有人往求指正时,老先生仅命其演一太极起势,便知其人功力深浅层次矣。至于十二抽丝劲有待以后另作述解。 用法:此式与拳中提手上势、手挥琵琶同为太极门应敌前之站立式,身守中土,内藏八卦,静待动变,以静制动也。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