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习拳体悟

2009-1-21 08:26|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2319| 评论: 0

 何谓习拳体悟呢?李秉慈老师讲:打拳做动作身上要有感觉,练了好几年拳身上得有点玩艺儿,不然没有什么意思。这就是太极拳先贤们讲的:“先在心后在身”,“心悟不如身悟”。一般参考过太极拳谱或读过太极拳理论书籍的人,都能说出一些拳理,甚至有的人都能背诵出来,这有什么用呢?我们习拳者不能停留在理论和口头上,通过拳势的演练把拳理溶化到自己的身上,把拳理体现出来,达到阴阳平衡,体松劲整,自然而然展示太极神韵。这个体悟过程可是一个不断调整自我,完善自我,千锤百炼的艰苦过程。正所谓:“拳打千遍自然熟,拳打万遍神理现”。

  吴式太极拳动作细腻拳势讲究,抻筋拔骨是养生拳是长寿拳,无论身形步法都有其独到之处。现以单鞭势举例,右揽雀尾接左手鞭,倒八字步按右掌,左掌指尖轻抚右腕下测微拢动。右掌提腕捏勾,腕部要提到按掌时掌心的位置(不能“弱”)左掌指伸到右勾尖下。松沉右腿腘窝(右膝后面)重心移到右腿,提左膝朝左后方向45度撤步,左脚大指内侧着地,目视左手食指,以指引身,左转身向左平捋左掌,掌心向里,掌指朝上,松肩沉肘掌背外绷。当左掌捋到中心线时收左脚根落稳,中心逐渐移到左腿。翻左掌掌心向外前推,开右脚根踏实。此时重心在两条腿上,脚下形成一个微呈八字形的马步(左右脚尖为外开不超过15度左右)。目随掌走,左掌推向左侧前方,虎口朝上,大指与食指第二节平,鼻尖对正左掌大指。右手勾,勾顶朝上,勾尖朝下。此时两肩两胯上下相合,两肘两膝上下相合。提顶竖颈、含胸拔背,左右两膝对正左右脚尖。、松膝沉胯,翻臀敛臀,展前两侧腹股沟。松肩沉肘展拳舒指;掌往前长,背向后倚,尾闾中正神贯顶,达到中定状态。此为单鞭定势。单鞭的动作过程充分体现了心静体松,连贯圆活,柔缓均匀,上下相随;虚实分明,内外相合的运动过程。要想做到谈何容易,非一朝一夕之功。

  太极拳论中说:“自当从良师,又宜访高友,处处循规矩,一线启灵明;一层深一层,层层意无穷,一开连一合,开合递相承”。要想提高拳技水平就要从良师学习。李秉慈老师十六岁就从杨禹廷老先生习练太极拳。先后从事过运动员、教练员、裁判长工作。编排规范了吴式竞赛套路(45式),参与太极剑竞赛套路(42式)的编写工作。以他六十多年学习拳和教学的丰富经验,确是不可多得的太极拳良师。我有幸得到李老师的指导获益匪浅。李老师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一招一式一丝不苟。动作解释细致透彻,掰开揉碎一点不落毫无保留。他常讲:“知其然要知其所以然,作为学生也不能盲从,人云亦云。要用心去学去领会,动脑子自己悟出来,成为自己身上的东西。”套路中的势子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吴式太极拳与其它流派的不同之处,着势用法一一讲解来做示范,让人心服口服。尤其重视基本功的训练,讲究身形步法,斜中寓正,中正安舒。强调吴式太极拳要“定势斜中正,动势正中斜”川字步形,轻静柔化,紧凑舒伸的风格特点。通过借鉴不同拳种的单势练习(形意拳、螳螂拳)通过器械练习(扎太极大杆子)求松求整求合(体松、劲整、内外合)提高学员的整体素质,以更深的掌握吴式太极拳的精髓。

   我是一名太极拳运动的爱好者,又是吴式研究会的会员,深深的感到,提高自身拳技水平十分重要,任重道远。如何传承吴式太极拳,要投明师,访高友;明拳理,悟拳法。以科学的态度勤学苦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决不能“依样葫芦,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谬误流传”。愿与同道共勉,互相切磋,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使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太极拳(吴式太极拳)的传承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点赞

推荐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