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形搜骨”,发劲讲求骨力,(肾元之力,先天之力),说穿了,包含两个要素,一是髋部(也就是腰椎、骨盆上的肌群,传统上叫丹田、中节)能够发力,腰胯关节可以开合;二是周身骨架筋经贯通,丹田力可以顺达周身各个部位,没有内耗,称为“劲路”打通。丹田区域的肌肉,平时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除非扭伤了腰,但练到之后就会体会到人身上这几个最死的关节里蕴含着最强的力量——那是原始的野兽之力、真正的本能之力。 老师教我们的时候,没正式提二十四桩,而是用形意(太极)起势来说明的。 向老师请教“鸿雁双飞”,老师慢慢的做了一个起势,就是双手从腿侧平举,到水平时向前合拢,在眉前下压至丹田。我不明白,“鸿雁双飞”在别的师叔手中使出来凌厉惊人,怎么会和太极拳的起势一样呢?老师便让我往里递手,我用虎形往里一扑,老师还是那个动作,但速度瞬间加快,不但吸胸拔背把我的攻势吞化,而且双臂把我的两手绞压锁住,双拳已经点在了我的胸腹要害。这就是马形的下力桩,而且同时老师还做出了双炸步——这是十面埋伏步里的一步,宋虎臣一系形意的招牌。就是这一下,给我把无极桩和五行十二形的联系给点破了。以后老师又陆续示范了虎形、鸡形、燕形、换掌,都是从无极里变出来的。后来我看见胡海牙先生学太极拳的经历,又读到太极拳经里“打拳全在起势,一起得势,以下无不得势”,才彻底明白了老师强调起势的苦心。 桩站对了,筋肉相互牵挂拉扯、骨骼互相支撑、关节旋拧撑拔、内脏摩擦充实、各条经络里有水银灌注的膨胀感,这是身体上的收益。关键是人脑子也开了窍,最明显的是看《易筋洗髓经》和《内功四经》里的“内功篇”、“纳卦篇”,应该有与先贤共鸣之感。其他的如兵书、道书、纵横之类,也应该有感触。 骨架贯通的问题也很重要,《苌氏武技书》中就提到过关节的重要性,指出“骨节者,两骨间之空隙也,……此处精神填实,则如铁如钢……气力方全”,要求“如实沙袋,逐层填实,则虽软物也可使之坚硬”,太极也讲发劲时要“接骨斗榫”。形意更是强调“化枪为拳”,枪化到哪里去了?实际是到了体内——人的骨架就是一杆大枪!特别是脊椎,经过内功训练,如同白蜡杆般坚韧、充满弹性,腰胯肌肉力在此完成蓄发,转化为高频杀伤的弹抖力——这就如同枪法里的绝技“金鸡乱点头”,腰胯劲传导到枪头,化成枪花,太极乱环,也是同理。但这必须借助大杆的弹性,硬木棍挽不出枪花来。练形意,得把从脚底到头顶心、从腰到手的筋骨结构练的像白蜡杆子,发劲时也是循着枪诀,枪法上叫“沾衣翻肉”,拳法上叫“沾实始吐力”这才是形意“直劲”的真正意义。大家可以看看孙禄堂先生晚年的照片,是不是挺拔如(枪)杆?有些人总觉得形意重拳和频率不能兼顾,是内功未到,难得真传,虽然腰胯肌肉能使上力,但还有关节还在打软,力量在传递过程中从关节漏掉了,发劲做不到冷弹脆快,只好憋一口气在胸口或丹田,去抡、推、搡、撞。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