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由陈龙骧,李敏弟整理的《李雅轩太极拳遗著汇编 杨氏太极拳诠真》一书正式和广大太极拳爱好者见面了。本刊记者就这部新作走访了陈龙骧。 记者:《李雅轩太极拳遗著汇编杨氏太极拳诠真))2008年1 0月正式出版,您能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吗? 陈龙骧:《李雅轩太极拳遗著汇编杨氏太极拳诠真》整理出版了李雅轩遗著稿中拳式、推手的练法、用法,以及老师几十年练功的随笔。随笔内容涉及练拳、推手发劲及散手的运用。全书共分五部分,分别为太极拳老谱、太极拳的锻炼方法及其主要说明、太极拳拳势动作与用法详解、太极拳推手动作详解、杨式太极拳练习谈。 记者:我知道您之前已经出版了很多著作,这本新书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陈龙骧:因为资料比较凌乱.很多是老师偶有所思、偶有所得,随手记录,不成系统.所有纸张也是信手拈来,有的记在报纸上,有的记 在他女儿李敏弟小时候用过的作业本背面.字迹也比较潦草,这是在整理他老人家遗稿中最重要、最艰难,也是工作量最大、费时较长的一部分工作。 记者:据说这本书是李雅轩老师81岁高龄时写成的? 陈龙骧:《杨氏太极拳诠真》是李老师总结平生实践经验,经过多次修改补充写成,是老人毕生心血的结晶。 本书内容全面.包括了太极拳架势、推手和散手。将各式动作做了详细的说明,使初学者有了正确的途径可循。此外,书中根据太极拳的 理论原则,从力学实践出发,对用法做了精辟扼要的讲解,抵制玄虚和错误的说法.阐明了太极拳技击应用道理。 记者:很多读者都关心书中是否有李雅轩老师的拳照可以参照练习。 陈龙骧:全书附图三百余张,便于读者观摩。李雅轩老师当年写这本书的时候,曾经说过:”本书每势每动都有两个说明,一是动作说明.使学者按之与图对照,慢慢模仿,不难入门j一是用法说明,使爱好技击欲求深造的学者有所钻研。同时也可以保存祖国文化遗产.引起广大群众练习的兴趣,以达到普遍推展的目的。另外,该书除上述两个说明外,还增加了方向说明,给学人在练习方面一个很大的便利。” 记者:您能简单介绍—下李雅轩老师和杨澄甫老师学拳的经历吗? 陈龙骧:李雅轩是1 914年20岁的时候正式拜杨澄甫为师的。因为李老师年轻的时候就喜爱武术,后来通过拳友付海田的引荐,到北京拜杨澄甫为师。 1 928年,杨澄甫到南京中央国术馆教拳,李雅轩随后也赶到南京。到了南京以后.却发现杨澄甫已经不在南京了。李老师盘缠将尽,人地两疏,进退两难,正在此时.适逢南京国术馆招考教授班学员,李雅轩想暂时安定下来再慢慢再打听老师去处,于是报名投考.表演的项目是一套太极拳,一套太极大枪.李老师的太极拳打起来气势磅礴.舒展优美,静如山岳,动若山河,太极大枪更惹人注目,以第二名的成绩录取,暂留南京国术馆。 第二年,他得知杨澄甫在杭州浙江省国术馆任教育长.立即请假离开南京国术馆.到杭州追随杨师。师徒二人终于在西湖畔再次相见,并担任该馆太极拳主任教员之职。 记者:李雅轩老师的太极拳特色是什么? 陈龙骧:太极拳是李老师一辈子的专业,他深得杨澄甫衣钵,拳架严谨有法,姿势舒展大方。 1929年在杭州举行全国游艺大会,李雅轩代表太极组登上擂台,用他高超的技艺为太极拳争得了荣誉。最近台湾的一家杂志发表了对当年游艺大会的纪实文章。当时李雅轩老师的对手是一个外家拳师,对手自甘不敌,弃权而退。 记者:李雅轩对太极拳在四川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陈龙骧:的确如此。抗战爆发后,李老师便来到四川,以武技赢得了四川武术界的尊重。先后在国民党中央军校、重庆陆军大学里教太极拳。在中央军校.他是享受上校待遇的教官.在陆军大学.他的级别相当于上将。很多高级将领都是老师的学生。 解放后,李雅轩被评为成都市政协委员,受聘于成都市体委担任太极拳教 练。当时很多省市领导都跟他学拳。 李老师不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悉心传拳,直到1976年去世,一直坚持义务教拳,在四川传拳40多年.极大地促进了太极拳在四川的发展和传播。 记者:李雅轩对太极拳有怎样的理法观点? 陈龙骧:李老师辈子钻研杨氏太极拳,跟杨澄甫朝夕相处十多年。他说他要时刻回忆杨老师打拳.推手的样子。他尊师重道,始终教导我们,必须保持杨氏太极拳的传统和纯正风格,这是他贯的主张。他说这些话表现出了他内心对太极拳发展的担忧.他所看到的太极拳有很多在练法上已经背离了太极拳的方向。上世纪50年代.他曾经向国家体委的毛伯浩写过很多封信,反复强调他对太极拳的一贯主张.这些信件也都收录在这本新书中。 [page] 记者:李雅轩关于太极拳有什么独到的学术思想? 陈龙骧:太极拳要练神、练意、练气,练虚无。 太极拳习练要“大松大软”,李雅轩说过.“松软是太极拳的宝贝“。 太极拳本是一种武术.是武术就必然要讲技击.就必然要求陕、准、狠。太极拳的技击原则是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引进落空,以柔克刚,避实击虚,四两拨干斤,而太极拳的特点是举动轻灵,运行和缓,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往复转折,用意不用力。如此练法使很多人对太极拳的技击功能产生疑惑.以为太极拳的松柔练法只能健身,不能技击。 如果对太极拳的松软心有疑虑,不知练太极拳从松柔人手.练推手时又心存坚刚硬力的念头,心神意气不能真正放松,而只是在外形上柔柔扭扭,矫揉造作,做些柔和的假姿态,追求所谓太极拳处处走弧,而不知太极拳的动作之所以会处处带弧形的道理,这种练法和思想必误以漂浮为轻灵,误以僵滞为沉稳,如此练法而想求真正的太极拳技击功夫,可谓缘木求鱼不可得。 “大松大软”是技击的必须,也是健身的必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