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应文(作者系湖南杨式太极拳辅导总站站长,湖南省太极拳学会理事,一级拳师,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一级武术裁判,中国武术六段。) 太极拳既然是中华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一定符合中华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特质。如果知道太极拳很好,但是,不深入之中,则太极拳是太极拳,您还是 您,您和太极拳还是一种陌生的关系。太极拳丰富的内涵和身心修养的效应,就不会体现出来,您对于太极拳的认识,就一定始终搁浅在道听途说的境界。 在一些武术大家心目中,太极拳是有着独特风格的内家拳术;在匆匆忙忙从公园路过的上班族眼中,太极拳是一些“怕死”的老年人的养生之术;在外 国人偶尔瞥过的眼神中,太极拳是有着东方韵味的中华文化的代表;在太极拳爱好者的感觉中,太极拳是冷暖自知的一种内在体验。套用人们评论莎士比亚名著《哈 姆雷特》中的一句话:“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要说:“一千个听说过太极拳的人心中就有一千种太极拳”。 确实,太极拳的内涵实在是太丰富了。单从太极拳的流派来看,当今人们公认有陈杨吴孙武赵等6大流派,但是,许多人还不满足于此,结合自己的体会,又不断地 推出了自己编创的太极拳新品种,比如,最近几年,就陆陆续续有三星太极拳、循经太极拳、东岳太极拳、养生太极拳、导引太极拳、康复太极拳等问世,更有一些 人在太极拳前面加上自己的姓就使自己成为太极拳某一家的编创者了。但是,遗憾的是,这些新编创的太极拳除了少数的之外,许多仍然沿着“太极操”的路子发 展,太极拳的深刻内涵表现得仍然不够。 其实,更独特、更有太极拳韵味的太极拳,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薪火相传。这其中,杨健侯秘传太极拳(老六路)就是其中的一支。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与社会上我们经常看到的杨式太极拳各种架式以及其它各家太极拳都不一样。这套老六路更多保留了原汁原味太极拳的风貌,更多的 保留了中华道统文化的内涵,更多的保留了让我们的思维感觉新鲜的内容,更多的保留了从各个方面滋养身心的信息。我们所要继承发展太极拳,但是,对于这套太 极拳来说,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继承。其实,如果我们能把这套太极拳完整的继承下来,则就功莫大焉了。如果这套太极拳失传了,再想找回来、继承下来,则是不 可能的事情了。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这套太极拳与我们认识的任何太极拳都不一样,更与我们后天养成的习惯不一样。这套太极拳是超越我们平时想象力范畴的一套 太极拳。此时此刻,我依然在追思我们的老前辈,他们是如何探研出这样的太极拳的呢? 20世纪80年代,当北京市武协副主席汪永泉老师把自己早年跟杨健侯学练的杨式太极拳老六路讲述出来的时候,许多曾跟他学练十几年太极拳的徒 弟都很吃惊,太极拳里边竟有这么多的内涵——云手里竟然包含着“三个开合”、揽雀尾里竟然蕴藏着“三捋”、单鞭里面竟然埋伏着“滚错折磨”四种内劲等等。 许多武林界的朋友建议,让他把这个老六路改为汪氏太极拳,汪老师说:“不能改,这本来就是人家老杨家的,只不过我曾经答应过老杨家,这些不能随便往外 传。”
有人认为杨澄甫定型的杨式太极拳架子就是杨式太极拳的全部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也不了解当年杨露蝉三下陈家沟学拳的艰辛历程—-辛辛苦苦 学来的“太极拳门里的”的内功哪能轻易向外传授呢——这就涉及了太极拳另一条发展脉络:内功心法的传承体系。据笔者所知,这一传承体系是杨露蝉→杨健侯→ 杨澄甫→汪永泉→魏树人等。 据一位曾与许多太极拳大家有过接触的朋友说:“汪是真正能把《太极拳论》中所要求的内容都表现出来的人。”
相关链接:魏树人《杨式太极拳术述真》 http://www.taiji.net.cn/Shop/books/btaiji/byang/200509/519.html [page]
改变思维,建立新的太极观 学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要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尊师,就是要尊重并理解杨式太极拳内功心法一脉的任何老师,要感谢他们在百余年的世事纷纭和历 史沧桑中,痴心不改,默默探研,不管是经历颠沛流离的生活,还是在铲除“封建毒草”的年代,他们都以一生的时光来传承内功心法的真谛。重道,就是不要把这 些内功心法当成一招一式的技巧和与人比高低的秘密武器,而是要把它当成值得用一生时光来追寻的人生之道、太极之道;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在潜移默化中滋润身心 的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不是按照西方的标准来衡定的,而是沐浴中华道统文化之阳光雨露,让人的智慧和能力成为自由自觉活动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太极文 化是自成体系、独辟蹊径的实践方略、人生哲学、科学殿堂。
学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学术界大多数人认为是张三丰创立了太极拳,那么,张三丰创立太极拳的目的是什么呢?王宗岳在 《太极拳经》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世之末也。”可见张三丰创太极拳的初衷是延年益寿——道家修道的主要目的是 长生不老,能否达到姑且不论,但道家多高寿则是不争的事实。一般来说,现在学练太极拳的目的也应该落到此处,否则就违背了张三丰创太极拳的目的了。把太极 拳作为与人一争长短的技击之术,确实有些糟蹋了太极拳。当年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蝉被人称为“杨无敌”,但他最让后人难以忘怀的,却不是打败了某些人,而 是他让太极拳这种延年益寿之文化被世人所知晓,并进而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持续百年的太极文化热。由于历史原因太极拳的内功心法少有人知,这也就为我们珍视它 埋下了伏笔。有幸继承这种独特文化的内涵,我们身上就多了一分责任:在自己受益于它的时候,有义务让更多的人也得到它福泽——也许我们一下子不理解、不习 惯于内功心法的要求,但是,我们却可以在内功心法的滋润下,一步步前进。也许有一天蓦然回首,我们会发现自己已深入其中很久了。 [page]
学练杨式太极拳老六路,要坚持而不刻苦、舒服而不别扭、愉悦而不拘谨。许多太极拳老师都要求学习太极拳的人要刻苦练功,说只有苦练才能出真功夫。其实,这 是以前老师考验徒弟的一个策略。刻苦练习拳架子,也许经过千锤百炼的磨炼,有些人确实能出功夫,但是,臻于大乘的却很少,有些人也闯出了很大的名气,但寿 命却很短。为什么?因为神意气并不是只有练习太极拳的人才能练出来,别人不练拳就没有。 神意气是每一个都具备的先天素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构成部分——太极拳内功心法的训练是让人能运用神意气——就像外国人学使筷子,并不是筷子 不存在,而是外国人不会用。太极拳之所以受到千百万中老年人的喜爱,就是因为慢慢悠悠的感觉很适合养生。对了,太极拳就是要取得“延年益寿不老春” 的效果。为了练好太极拳内功心法,如果过多的强调刻苦练功,往往在练的过程中内心很难放松下来,而身心不放松,则神意气就会滞住,不容易把功夫练出来,身 体健康的目的也会大打折扣。所以,我们提倡每天都要坚持练习几遍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但内心里边一定不要有我正在刻苦练功的概念。练之前要重视,练的过程中 要特别的随意(姿势不刻板),特别的放松(精神不紧张),特别的愉悦(面带微笑、内心高兴)、特别的无所谓(不去分辨神意气形的对错)。总之,练的过程中 是一种美的极至,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是气血流通后的通体舒畅。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