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太极启示录五

2008-12-18 08:34|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3466| 评论: 0

 

 “着”是太极拳的基本单元。它有两种含义,一是"招式"的意思;二是“折”,就是“一小段”的意思,同戏剧中的“折”类似。“着”是包含了完整攻防意识和阴阳转化的一个段落。

  每个着都有一个名称,动作上可以归纳为起、承、转、合四个小段。同写文章一样,起承转合是为一定的“立意”目的服务的。着与着之间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个阶段对应肢体各部位的虚实变化、运动方向和力度的不同,整体变换起伏有致。陈鑫老先生用不同的卦象对应分析这种变换,开启了以易释拳的先河。他的探索精神,实在值得当代太极拳人学习。

 在拳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上,可以说,太极拳的形成中吸收了多元传统文化要素,太极拳的肢体语言又形象演绎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如气的概念,在中国所有的传统文献中被描述的神秘飘渺,最甚不过黄帝内经,“生气通天”,“四气调神”,"宣明五气",“血气形志”,“气交变大论”等等,单从篇名上面就看得我们眼花缭乱。但通过太极拳训练,却可以在自己的身体里,找到气的多形态感觉。拳术的这种功能,放大一点看,随着习拳者体验的深化,在法与理、武与文、做事与做人、体格与人格、自然性与社会性、知与行等关系之间,起到了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效果。这正是武术的文化意义。
 
  乔风杰博士在《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一书中,站在哲学的高度,认为人的全部行为按其方向或性质界分为经验心之建构和超验心之彰显两种类型,并以此为线索,分别在建构经验心和彰显超验心的层面上,探讨了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的主流形态--道、释、儒、兵等的内在关系。他认为,太极拳的技战术特色与道德规范,受到了道、释、儒、兵等众多文化传统的影响,太极拳训练的终极目标,就是对“太极”这一超验心的彰显。
  太极拳对传统文化的演绎,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观点:
  一是自然的养生观,是老子的主流思想,用拳家语言,叫“啥也不要,致虚守静。”是无极的方向。人死了,肌肉僵直,身体变硬,所以“刚与死”是相联系的,相反的就是“柔与生”的关系,老子找到了一个思想的代言人,就是婴儿,婴儿是最自然的,最不做作的,肌肉象棉花,笑脸最灿烂,最具生命活力,“毒虫不蜇,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老子作为一个图书馆长,删繁就简的职业特性带来思想上的淳朴追求,他用最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索引出最繁多和最重要的信息。冯自强先生说,“练拳须从无极始”,拳家的经验之谈与圣人的养生要求,一脉相承。
 
  二是超然的逍遥观,比如庄子,佛教中的道济等都是这一类形象,就是太极的方向。是在“无为”的基点上的“大有用”,太极与庄与佛的取向在环境包容性上是一致的,“要啥给啥,舍己从人”,讲究平等,讲究沟通和交流,表现出潇洒飘逸的美质。拳法上有“每个地方都说上话”的要求,在身体内部,就是在气的运行方向上,每个地方都走到,不能有遗漏,“一动无有不动",太极拳对身体的开发,正是通过身体各部的新的协调性训练,从而达到了"1+1+1>3”的整体效应,并不神秘。逍遥不是生活常态的放纵,而是自我超越,是在身体中注入新的运行程序,练拳者在拳术达到一定境界后,身体会涌现出一种刚柔顺遂的快感。就是这种状态。
 
  上面两个特点使太极拳具有了恬静和幽远的特色,象一幅中国山水画,静如水,超凡脱俗;静中有动,或高、险、绝、奇,或质朴、悠远,别有一番意蕴和渗透力。但这不是太极拳的全部意义。如果说中国画以一个静态的平面演绎了动态的立面,那么,太极拳对于传统文化,就是用一个动态的立体的身体语言,在自然和超然之间,演绎出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基点。
 
  三、中和的平衡观!这个观点基本上是儒家和医家的思想立足点。有太多的论述,我们不一一举证。老子对此也有论述,但不是他的主流思想。他对客观过程的描述是这样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并且提出“多言数穷,不若守中”的观点,这同儒家的中庸之道异工同曲。中规和矩,在往复中找到平衡点,找到"中",就是坐标的原点.用现代的眼光,就是动态控制。河南话里一个“中”字,道出的岂止是一袭方言?中和平衡的观点是现实主义和实事求是的,是积极与消极之间的一道门户,这道门户是一道生命之门!无论是站在传统文化还是站在现代科学文化的角度审视,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太极拳的文化坐标,总结如下:
  在时空观上,
  向左走,抛却现在,立足过去,就是道的方向;
  向右走,包容现在,立足未来,就是佛与庄的方向;
  来回走,立足现在,平衡两头,就是儒与医的方向。
  每一个时间点上,都对应着阴阳不同的对比变化,呈现不同的卦象。
  在三维空间另一个方向上,是一个从体格锻炼到人格修养再到文化取向、由自然性到社会性的交融和选择的轨迹,太极拳建立了三者之间统一的映射关系,以身体语言,有机弥合了不同传统文化的鸿沟,于是《道德经》、《易经》、《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的核心思想,在太极拳的统一理论框架里兼容并蓄了,这正是太极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特别之处。也是我区别于太极图,试图用现代方法解读传统思维的尝试。
 当然这只是一个大线索,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我们继续深入探讨。
1

点赞
1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