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杨氏太极拳的盘坐练法

2008-10-4 07:31|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9125| 评论: 0

摘要: 儒、佛、道、瑜珈四家均有盘足坐法(俗称打坐)的练功,但各自的修持练法和追求有所不同。比如在道家的盘坐法中,注重身体生理的变化,打通任督二脉,以至于通达奇经八脉,追求健康长寿的效果。而佛家的盘坐法不大注 ...

儒、佛、道、瑜珈四家均有盘足坐法(俗称打坐)的练功,但各自的修持练法和追求有所不同。比如在道家的盘坐法中,注重身体生理的变化,打通任督二脉,以至于通达奇经八脉,追求健康长寿的效果。而佛家的盘坐法不大注意身体生理的变化,重视“修心”为基础。太极拳技击功夫告诉我们:只有启动人体的先天功能,才能使后天形质得到进一步的改善。盘坐是启动人体先天功能的有效练法,对于练习太极拳的爱好者来说,最大的收获一是把大松大柔练得更好了,拳谚说:练拳时,上肢动作想到盘坐的松柔,下肢动作想到桩功的松沉;二是在推手、散手时无论何劲、何力,都不至于迷乱,因为盘坐有心静之法能养胆足,胆足则气壮,胆不足则神疲。盘坐相对于变化多端的拳架动作来说,显得简单,因此较为容易做到心静体松,明显提高调心、调息的质量,为太极内功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此介绍的是杨氏太极拳盘坐的入门级练法。  

一、开式左单盘(如照片1所示):  

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两手小臂(接近腕部的阳处)分别对应放在左、右足膝盖的阴处(内侧)。初练打坐之人,臀部宜加一片坐垫。双目微张,似闭还开,好象半开半闭地视若无睹。舌头轻微舔抵上腭,犹如还未生长牙齿的婴儿的酣睡状态。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前颚内收。背脊自然直立,大椎以上往上松(引领),大椎以下往下松沉,上下同时对拉放松,又微微伸展拔长,这就是虚领顶劲。意念从头顶、脸部(人在微笑时,神经自然会全部放松)、颈部、胸部、肩、肘、腕、手掌、手指、腹部、臀部、胯部、大腿、膝盖、小腿、脚面、脚底依次向下放松。初练者应记住呼吸时不可强使意念行气,过早追求气通小周天、大周天是不好的,因为行气须到相当程度才能练习,否则易生弊端;在心静体松的状态下,从胸式顺呼吸自然进入到腹式逆呼吸,呼吸宜缓、柔、深、长。  



 

 

二、合式右单盘(如照片2所示):  

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双掌合十(两手的掌、指相对合拢),放近膻中穴,距胸前约一至二寸。手指往上松,肘底往下松。开始时,两手掌中的劳宫穴虚凹,通过缓慢的舒展松开,左、右手掌的劳宫穴相对凸起贴近。其余要领与开式左单盘相同。  



 

 

三、狮式开合坐(如照片34所示):  

若中、下肢较硬,不易弯曲,可先采用狮式开合坐的练法,待中、下肢的筋、骨、肉适应后,再过渡到练习开式左单盘与合式右单盘。坐着,两脚脚底互相合拢(两脚的掌、跟相对靠拢),两脚底的外沿合贴一起,内沿随着腹股沟与骨盆的缓慢松展而越离越开。手上动作先做开式(参照开式左单盘),后做合式(参照合式右单盘)。意念放多些在腹股沟与骨盆。其余要领与开式左单盘相同。  

盘坐时间,可于晨起和晚睡前各行一次,如有余暇,午后亦可加练一次。初练打坐者,不要勉强坐得太久,坐至两腿发麻发胀一会儿就可结束,左盘、右盘坐上合计十至二十分钟。打坐结束下座前,用双手揉搓面部及两脚,使气血流通,然后再离座。在盘坐的过程中,气机发生了变化时,心念的注意力,往往被感觉的境界牵制,甚至引起幻象。入门级的练法只要想着虚领顶劲、松胸气入中丹田和下丹田、松肩沉肘、松掌舒指、松腰、松胯就可以了。以上这几样东西是练拳者盘坐所守的“窍”。盘坐至相当程度后,则内部静中求动,并非只静不动,这也是一个应守的“窍”。太极拳受道家影响,从道家修炼的方术来讲,“守窍”与“炼气”并不是同一件事。“守窍”是利用意识的作用,“炼气”是用意锻炼呼吸,通过盘坐便吐故纳新似的把呼吸之气引向丹田,乃至从“龟息”(龟每分钟呼吸14次,人每分钟呼吸1220次。)练到“胎息”( 胎息功是一种不以口鼻为主要呼吸通道,而以全身毛孔及腹部为主要呼吸通道的一种潜呼吸,没有上乘明师的言传身教,是难以练成胎息功夫。胎息功具有最大限度的节能,把人体的能量潜伏下来,待必要时释放。)




  

3

点赞
3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6 人)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