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太极问道录

2008-8-8 08:09|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2716| 评论: 0

摘要: 我在2001年因为遇上一些特别事故,很想学到一些真的有自卫能力的功夫。当时有一位朋友认识袁康就博士。他说袁博士以前打过泰拳擂台,近年主要教武当拳和太极拳,是一位有真功夫的老师。袁博士的上课安排很有系统,一 ...


我在2001年因为遇上一些特别事故,很想学到一些真的有自卫能力的功夫。当时有一位朋友认识袁康就博士。他说袁博士以前打过泰拳擂台,近年主要教武当拳和太极拳,是一位有真功夫的老师。袁博士的上课安排很有系统,一堂课分成四个部份:先站桩,再练习二十四式太极拳,然后练习三十二式太极剑,最后是练习打坐。报名时只收一千元订金,如果课堂出席率合格,订金可以全数退还,所以基本上是免费教学,目的只为广传太极真功夫。听到这么好的训练方法,又不怕被骗金钱,于是我便决定报名参加袁康就博士逢星期日晚在上环文娱中心举办的太极班。

有日,那位朋友和袁博士通过电话,便带我前往袁博士的医馆。到达医馆的时候,袁博士正在看症,我和朋友便坐在一旁等他,等得久了便谈天说地。半晌,袁博士木无表情地走过来,递给我一张报名表格和两篇他写的文章,只说了一句「有兴趣便回家看看(文章),填好表格再交回来」,便打发我走了。那时心中惊醒,直觉感到袁博士可不是一般的师父。可能他见我这样登门和朋友谈天说地,骚扰他看症,觉得我没有诚意。既然他请我离开,今天是没有办法补救的了。只好回家填妥表格,明天便立即再前来见他,以显诚意。

我回家后细阅袁博士交给我的两篇文章:《太极拳与太极》和《气功再生力》。

《太极拳与太极》一文强调,打太极拳要打出太极的精神来,而太极的精神就是老子所说「道生一」的「一」。在练拳中体现出「张力」来,是达到「二」的手段。但即使分清阴阳、虚实、轻重、浮沉、将迎、内外还只是「二」的境界,「凝定」才是「一」,才是目标。在这篇文章,袁博士将老子「由二复修至一的方法」融会于太极拳中,这是我以前在其它太极拳书谱中闻所未闻的,但又觉得很有道理。

《气功再生力》一文没有直接讨论太极拳,但进一步解释「一」。袁博士阐释打坐时「神入气中」是「入定」的手段,而入定即是「玄关」、「恍惚境界」、「阈下神经主导」。袁博士又用「再生力」的原理解释「真?」产生的现象,三言两语便破解了传统内丹常用的、玄之又玄的术语。最后,他在文中引述《锺吕传道集》所说「信心、苦志及明师」为学道之三大条件,并阐述「明师」和「名师」的分别。

看过这两篇文章,我便在报名表上「期望」一栏写上:「欲学习真能自卫强身的武术。期望明师指点,能多了解一直向往之中国文化。」

第二天,我再度拜访袁博士,当时袁博士正在接见一男一女两位人士,也是报名来学拳的。他便叫我也坐在一起听他说话。袁博士逐一问我们以前有没有学过太极拳。我说很多年前学过几个月吴家太极拳,他看着我说:「你不要以为x先生(我朋友)介绍来,我便一定要收你。」我心想真是冤枉,我不是想借我朋友和袁博士攀关系的。但不知怎地,那刻我完全没有辩驳的意图,只点点头以示明白,可能袁博士的表情已经告诉我,他不是一个喜欢浪费时间听废话的人。

袁博士继续对我们说,「我教的东西和外面教的完全不同。不管你以前在那里学过,功夫有多深,你可能在外面是师父、师爷级数的人物,但你来到我的场,我便是师父。如果你想拿以前那套来和我评论,你最好不要来学。」「我是道教徒,课堂上也会讲道,但我不会逼你信道教。就算你有其它宗教背景,也可听我讲道。」「好多人玩气功,说他玩到可以自发动,玩到可以发放外气,以为自己道行好高。在我这里,不讲这些东西。」「以前我开班不收订金,免费教学,但好多人不懂珍惜,半途而废。现在我会收订金,你上足堂订金全数退还给你,但我可以告诉你,以前跟我学拳的,好多人都做不到。不是我看扁你,你亦多数做不到!」

这种高姿态、斩钉截铁式的训话,我至今记忆犹新。我敢说外面没有那位师父会好像他一般,素未谋面便先数落你一番。但从他的文章看,他无疑是个客观的学者,而他的训话也很切中时弊,只是语气极为激烈。我以前也接触过很多学者,可从来没有遇过他这样特别严肃,甚至可以用「恶」来形容的学者。他当然具备学者的丰富内涵,但很多学者只对自己有要求(或「表面」对自己有要求),袁博士则对他的学生(甚至可以说「对所有人」)也有很严格要求,我想这就是他的独特之处。

不知怎地,他的形象使我更相信自己今次真的遇到「明师」了。就这样,便开始了我对太极拳的探索。

[page]


 太极问道录(二)
2001年4月1日,我第一次参加袁康就博士在上环文娱中心举办的太极班。我的朋友事前告诉我袁博士会教二十四式太极拳,我便在上课之前翻阅李德印《太极拳基础讲座:基本功与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一书,希望事先对这套拳有点了解,容易跟上大家的进度。

听说李德印的叔父李天骥当年是参与编定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其中一人,我心想李德印所得的必定是真传,看他的书大致不差吧。怎料袁博士在报名时声明「我教的东西和外面教的完全不同」一语百分百兑现,他所教的果然和「真传」的完全不同。

首先说太极起式:

? 从立正到开步:李德印书中开步是简单地「左?打开如肩宽的距离,双?成平衡状态」。袁博士起式时,从立正到开步之间,?有一个重心转移的过程。身体重心右沉左升,身躯自然形成向右侧转45度,带动左膝上提,再以左?内侧贴地的方式向左铲出去,才形成双?与肩同宽的距离。最后重心左移,上身才形成平衡站姿。

? 提手沉掌:李德印书中,提手沉掌是直上直下的,提手时双?保持不动。袁博士?是重心微沉,用脊椎把手「摇」上去的。提手后双臂维持不动,只是透过沉身、坐马、开跨的动作,带动手腕下沉,自然形成指尖向上,掌心向前的立掌姿势。袁博士强调在提手和沉掌时,要培养「张力」和「绵绵若存」的感觉:「双手要向上升,意念不要让它升,但最后不知怎么还是升了;双手要向下跌,意念不要让它跌,但最后不知怎么还是跌了。」

再说野马分鬃一式:

? 抱球:李德印书中,抱球就是抱球而已。袁博士则在抱球前先透过重心转移,使双手形成先左后右的摆动,再透过左胯的移动,调节左掌的位置,形成抱球的姿势。

? 开步:李德印书中,开步是「上身稍往左转,左?静静的大步往前踏出」。袁博士则是抱球吊马时重心全放在右面,用左?向后蹬的,还要?内侧贴地铲出去。

? 左右分手:李德印书中,分手就是分手而已。袁博士则是上身先沉右,再转左分手。他叫我们想象一头野马使劲地一甩颈部,鬃毛自然左右分开时是甚么模样,说明这式是要用腰背劲去分开双手的,不是单纯的左右分手。

? 快和慢:课堂中有同学问袁博士,打太极拳是不是越慢越好?慢又如何能够致用?袁博士叫我们尝试把野马分鬃的左右分手动作分解成十个部份逐点去完成,这是慢的打法。再用一个动作迅速地完成,这是快的打法。太极拳其实是你想快便快,你要慢便慢的。当然,慢练容易把拳术提升到意识层次,袁博士继而又教我们从打「有的野马分鬃」(张力),打到「无的野马分鬃」(凝定)的道理和方法。

为什么袁博士的开步竟然是向后的呢?他从搏击的角度出发,认为野马分鬃的用法是「入马」,贴近敌人,中轴发劲,右手扣,左手发,产生拉扯作用,这样才有杀伤力。所以袁博士的开步是向后,有「靠」的味道。

为什么开步要用?内侧贴地铲出去呢?我见陈式太极拳的开步往往都是这样的。我们设想一下,搏击时是要快、准、狠的,有没有人可以「静静地」、「从容地」向前或向后踏步,又不易让对手绊倒?何况?内侧贴地铲出去本身也是一种攻击?

由此可见,袁博士演绎的太极拳,是从武术的实际作用出发的。虽然二十四式太极拳是杨家太极拳的浓缩版,但他不着重杨家要求二十四式应该怎样打,而在乎这样的练习到底有些甚么实际用处?

第一堂课给我的感觉是,袁博士在行拳中充份体现老子道家的思想哲理,而且我看见他一举手一投足,四肢和身体里好像有点「东西」在有节奏地动似的(当时以为他练有秘传内功,现在我懂得说那是张力),很有味道和内涵。

但那时我最大的疑惑,就是袁博士说的练法,怎样李德印没有?最初估道是行拳动作太细密,李德印在书中写不出来。怎料后来买了光盘看,李德印都是没有的。如果李德印家传也没有这些内涵,那么袁博士是从那里弄出来的?

其实那时我早已被张三丰、杨无敌的传说荼毒了。心中充斥着「太极拳必有秘传」、「正统的定是最强的」、「大师把人当作皮球打」、「举手投足便可以把人一发千里」的非理性信念。那时我从来没想过,那些所谓真传、正统的大师,实际上可能并没有我想象中的神奇功夫。

袁博士对太极拳的诠释和演绎,其实是他融会了自己多年来在不同门派(蔡李佛、泰拳、武当太乙五行拳、内丹修炼等)所得的精华,整合(integrate)出来的心血结晶。一个宗师,从来都是对事物有其独特创见,而不是邯郸学步的。

[page]


太极问道录(三)
我在第一篇《太极问道录》中,忆述袁博士当年在上环太极班的训练程序包括站桩、二十四式太极拳、三十二式太极剑、打坐四个项目。其实袁博士每次在打坐前更会作一个内丹修炼短讲。我在之前两篇《太极问道录》交代了自己当年在学习太极拳方面的反省,现在亦想略谈我在其它训练项目方面的得着。

一、站桩

袁博士当年讲授站桩时,已强调站桩是以炼气为目的,站姿为手段。他讲述站桩的姿势,只强调「开胯圆档」和「(脊)尾椎向下沉,往里勾」两项。可谓言简意赅地总结了整个修炼的精髓,舍弃其糟粕。

「开胯圆档」,即重心略沉,双膝向外摆,小腿与地面形成直角,两?掌平行,使髋骨、股骨、膝关节、小腿胫骨和腓骨形成一个稳固的支架。

「尾椎向下沉,往里勾」,作用是拉直脊椎和颈椎,以利气的运行。详情可参考袁博士《站立修练其妙无穷》(《资本杂志》2007年10月)一文。

我记得有一晚练习站桩时感觉很舒适得力。之后,袁博士笑着问大家「你们有没有感到今晚自己的“气”特别好呢?」我当时还以为师父从旁看出我们大有进境。怎料袁博士接着说:「因为今晚是月圆之夜,所以人体的气也特别“清”。」原来他是通过我们的切身经验来阐述《灵宝毕法》所述的「天人相应」现象。

二、发声

有次练习太极拳时,袁博士提出透过发声助长发劲的原理。他说广府话平仄有九声,打人要打出劲来,所发的声音必定是第七、八、九声的字,是急速收束的声,是丹田鼓荡的作用。他表示李小龙演示的咆哮声,其理也如是,最后一下必定是去声的。详情可参考袁博士《功夫发声的作用》(《资本杂志》2007年8月)一文。

他举了一个例是我们开樽装饮品时,双手分别拿着樽盖和樽身,吸一口气,发声「…熄!」,双手一分,本来很难开启的樽盖便轻易应声而打开了。这方法我多年来我一直在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无往而不利呢!

三、内丹短讲

袁博士强调「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不读书的神仙」,古代修道有成的全部都是知识分子。他勉励我们多阅读和思考丹经道书,他自己每课都会派发讲义,包括他1999-2000间在《温暖人间》杂志发表的26篇文章和其它有关内丹的短文。这些讲义我全部珍藏至今,而袁博士已经将之上载到他的网站,只可惜世人遇到易得之事,总以为是凡物,总是轻易错过。

重读袁博士当年的讲义,发现他早已提出「“有为法”和“无为法”相交为用」的修炼总纲,更将《灵宝毕法》演绎成具体的修炼方法,只恨我当年无心装载,浪费光阴。近两年听袁博士反复解说,现在重温他的讲义,才觉字字珠玑。

当年印象最深刻的是袁博士在课堂中深入浅出地讲解《吕祖百字碑》,谨节录其中要点如下:
1. 「降心为不为」-即“由人心返道心”;
2. 「动静知宗祖」-“道非动,道亦非静,动静之间才是道之源”;
3. 「真常须应物」-真常心,即是道心;
4. 「应物要不迷」-回归道心,戚然不动,感而遂通;感而遂通,戚然不动;即常应常静常清静之义;
5. 「普化一声雷」-是入静之自然现象;
6. 「白云朝顶上」-白云是“气”;
7. 「甘露洒须弥」-甘露是“液”;
8.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上述反应只有炼者自知,旁观者无法了解。所以凡自夸能发放外气者,其实皆不识丹道。

四、静坐

当年袁博士教打坐,以“无为功”为主,尚未专注讲授「行气玉佩铭」和「十六锭金」(可能后来的课堂有教,只是我中途辍学而已)。他鼓励我们用自己惯用的方法入定,也可以用他教的「庄子听息法」:
1. 观想自己只剩下皮囊,内里包着一团气;
2. 体外也是气场,观想内气和外气有所交流;
3. 渐渐内气和外气相融,忘记了皮囊,只剩下一团气。
以上即袁博士对「无听之以耳,而听之而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息」的演绎。

然而,当时我的兴趣是太极拳,打坐时往往没有好好地静下来,有时会想想翌日工作的安排,杂念丛生。入宝山空手回,真是「遇之不炼是愚痴」了。

后记:辍学

我在2001年4月至8月期间,共出席了12堂课,缺席了3堂课。过程中时间虽短,但获益良多,袁博士的指导,至今记忆尤深。

那时缺课原因主要是因为逢星期日晚上课,不免影响家庭生活,经常不能出席亲友聚会或与儿子外出活动。缺了一课后再来,自己已跟不上同学们的进度,慢慢学习的热诚便减退了。

那时还自我欺骗地说,暂时停学,待日后客观条件比较理想时,再向袁博士负荆请罪,重新报名学习吧!谁知这一停便是四年!而且袁博士因为某些理由,后来已经不再用上环太极班的模式授课了。

机缘一过即逝,上环太极班的经验告诉我,不要以为袁博士教我们是应份的。他也常概叹我们练习不勤,他在失望之余,也可能像以前一样停止授课。所以,我们今天得遇明师,也要尽力去学习。如果用任何借口去拖延,最后损失的只会是我们自己。

[page]

 


 
  太极问道录(四)
2001年我在上环太极班半途而废后,直到2005年才再有机会追随袁康就博士学习。这个过程颇堪回味。

报读「内丹气功初阶」

我小时候患有哮喘,2004年哮喘病覆发,要吸类固醇喷剂才可抑制症状。我知道长期吸类固醇总有不良的副作用,于是同时看中医。但每天都要服中药,时间久了,费用实在太昂贵。好不容易才捱过了2004年的冬天,我便决心要处理好自己的健康问题。2005年,我在中文大学校外课程目录看到袁博士开班教授「内丹气功初阶」,立即便去报名。

我印象中的袁博士本来就不是位平易近人的老师。我上第一堂课时不敢告诉他自己曾经参加过上环太极班,他当时也不认得我。其实那时我真正的目的不是想跟他学「内丹」,而是想找机会问他,还可不可以再次参加上环太极班。

「内丹气功初阶」第一课

第一课,袁博士开宗明义地说明(一)内丹是道教文化的传承,实非“气功”所能涵盖;(二)气功是近代建构的概念;和(三)道教修炼文化是对长生不死之追求。之后再细致地讲解内丹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讲课后随即一起练习打坐。最后,他请大家随便发问。

我相信同学们报名上课时,都只是想学点气功来「健健身」,大家都没有甚么远大的理想,更没有想过「内丹」原来有这样深刻隽永的内涵。现在听到袁博士搬出整个道教修炼文化来解说「内丹」,大家的实时反应都是目定口呆。对袁博士「零瑕疵」的演讲固然没有挑战的余地,即便发问的余地也没有!

袁博士的感慨

对于这种反应,袁博士倒是见怪不怪。他自嘲地冷笑:「又是这样!我每次讲课都没有人发问的,我就好像对空气说话!我以前在上环搞太极内丹学会,我班徒弟听完我讲课,又是没有几个人敢发问的!」他言谈间提及,上环太极班已经停办多年了。其中一个原因是他在那段时间全力写博士论文。另一个原因是他举办了几期上环太极班,自己出钱出力,但觉得并不多学生懂得珍惜,很多学生在课堂外都没有练习。因为课堂是免费的,学生们有种心态是「今期练不成,还可以参加下一期」,结果变成「永远有下一期」。袁博士说这情况完全违背了他原先教拳、传道的初衷。最感慨的是有时外界机构邀请「袁康就太极内丹学会」去表演,永远就只有他一个人出场去演独?戏。既然「传不习乎」,他索性把上环太极班交给一位弟子去处理,自己悄然退出了。他说,他甚至没有和弟子交代他为何不再教下去。

致袁博士的电邮

听着袁博士抒发他的感慨,我这个曾经辍学的学生更是无地自容。回家后,我阅览过袁博士的网站,找到他的电邮地址,发了一个电邮给他。

我告诉他我曾经参加上环太极班,但因为家事中途辍学,上课时不好意思认自己曾经是他学生。

我说同学们在课堂没有发问,未必是不珍惜他的教导,而是程度未够,不想胡乱发问,但我们是有把他的说话记在心里的。

为了证明我有留心听书,我在电邮中提出了几个问题,请袁博士指点。其实当时这些问题,都是在书本穿凿附会借来的,只是一些概念的讨论而已。但我想,毕竟是有读书,有思考;没有功,也有劳吧?但你道袁博士怎样回应?

袁博士的回应:所有辍学的理由都是借口!

第二课,袁博士先照常讲课。到提问的时间,他说「上星期有位同学给了我一个电邮问问题,说曾经上过我课,半途而废,不敢认是我徒弟。其实何只你一个不敢认我?不知多少人不敢认自己是我徒弟!」然后他逐一解答我电邮的提问。我这才醒悟在他的程度来看,我这些从书本看来的东西,全都是废话!全都是在玩概念游戏!和真实的修行一点关系都没有!

下课了,我当然「面懵懵」地走到袁博士面前,告诉他我就是那不敢认他的徒弟。我本想解释当时我的小儿子刚出世,很难抽时间上课。怎料未说理由,袁博士便说「你不用告诉我你为什么半途而废,我听过很多理由,每个人都有他的理由,每个理由都不同。但在我来看,这些理由全都是借口!」

我一心想告诉袁博士,我们会紧记他的教导。怎料再给袁博士数落一翻。他是太不近人情了吗?如果他教徒弟只是作为一项金钱交易,他的确是个不懂「顾客为先」的怪人。但作为一个无私地把真功夫、真道理传授给弟子的师父来说,他的确是不必接受这些辍学的借口的。昨天师父想教徒弟时,徒弟不想学;今天徒弟想学,难道师父便一定要教徒弟吗?

当时我心想,回家后定要痛下苦功,认真思考内丹的问题。再给我一星期!下一课!下一课我一定要问到一些真的有内涵的问题!

转自【袁康就太極內丹學會討論區】


点赞

推荐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