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据本文作者介绍,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又名“中正拳”,系孙禄堂先生晚年所创。该拳以武氏太极为主体,融入形意、八卦乃至外家拳之精华,与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太极拳有明显不同,卍字手是其特有的手法。该拳以“平、直、圆”为要领,以螺旋劲为内核,“手不离肘,肘不离手,处处无不上弦”,行拳时“有力练无力,犹如风摆柳”,“手不离盘球,身形似水流”,“速度限而不停,如东方之日出”,劲气内蕴,生生不息。 这套拳,是孙老先生任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期间,传与江南名医、“三学(佛学、易学、医学)博士”陈健侯先生的。陈健侯(1895—1969),清末民初史学家陈庆年次子,爱好武术,习过少林拳,因精通《易经》,得孙禄堂先生赏识,又因给孙先生看病而相知,孙先生遂收他为徒,授以此拳。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此拳在南方只传陈健侯一人,在北方当另有传人。 三十六手太极拳共有115式,其中不计重复的主式共有三十六个,即l、腰间掌(卡子手);2、车轮手;3、懒扎衣;4、开合手;5、单鞭;6、提手上势;7、白鹤亮翅;8、楼膝拗步;9、手挥琵琶;10、搬拦捶;ll、如封似闭;12、抱虎推山;13、肘底看捶;14、倒撵猴;15、海底针(吊裆);16、三通背;17、云手;18、高探马;19、左右蹬脚;20、践步栽捶;21、撇身捶;22、披身伏虎;23、野马分鬃;24、膝底搓臂;25、通背掌;26、玉女穿梭;27、下势;28、更鸡独立;29、提膝蹬跟(十字摆莲):30、进步打捶(进步指裆捶);3l、上步七星;32、退步跨虎;33、旋手出掌(转身摆莲);34、弯弓射虎;35、双撞捶;36、阴阳混一(合太极)。
此拳之所以被称为“三十六手”,是因其在注重“进、退、顾、盼、定”五种步法的同时。更强调了“棚、捋、挤、按,采、捌、肘、靠”等手法,手随意动,手领身动,手动脚动,上下完整一气,作螺旋运动(从档案馆查到的江苏省国术馆当时练武的照片。上面有“三体式”照片。文字说明是“三体手”;“白鹤亮翅式”叫“白鹤亮翅手”。此例可视为三十六势之所以被称为“三十六手”的佐证)。陈健侯先生一生授徒极少,完整地学完这套“三十六手太极拳”的,仅张祚玉一人而已。张祚玉(1906—1984),字润山,安徽肖县人。1925年先后考入肖县武术团和河南省国术馆,1932年毕业。抗日战争期间,结识了山东国术馆长马方侯,拜其为师,学完了“对太极”(一种可对练的杨太极)。1946年随妻回镇江老家。1946至1949年先后担任江苏省民政厅和建设厅国术教师兼庶务,并拜陈健侯先生为师,学习了孙氏太极拳三十六手,包括架子、揉手和散手。陈健侯先生辞世后,他公开传授“三十六手”,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散布沪宁一带,以镇江为多,其事迹详见陈九皋《缅怀恩师张祚玉》(《搏击》杂志2006年第10期)。 [page]
本刊应广大武术爱好者的要求,现特邀尤志心先生(尤志心,陈健侯之婿。1964年正式拜陈健侯先生为师)撰文介绍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原稿题为《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诠真》,41000字左右,264幅图片。作者在解说套路的同时,特别着意撰写了每一式的“说明”与“技击含义”。这两部分有助于读者深化了解“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的内涵与演化历史。但限于篇幅,本文仅刊出了“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拳势图解”及“主要步型与手型”、“基本功”,而“说明”与“技击含义”,只能留待以后了,特此说明,敬请作者与读者谅解。 主要步型与手型 除了常见的太极拳步型与手型外,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还有些特殊的步型与手型,现择其要者简述如下: 1、丁八步 其步型是:一脚在前,一脚在后,前脚后跟靠后脚胫骨(内踝处)之处,两脚成450角。右脚在前为右式丁八步,左脚在前为左式丁八步(功图1)。所谓左右式都是以前脚为准,这种步型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进行虚实变换。 2、八字扣步 两膝微屈,两脚尖内扣,脚尖相距约二三寸,两脚跟外撇,成一个八字形扣步(功图2)。 3、勾八步(错综八字步) 左(右)脚在前向左(右)外摆成45°,右(左)脚在后,向右(左)外摆成450,两脚成一错综八字步(功图3)。 4、横裆步 两脚左右开立,同弓步宽,脚尖皆向前;一腿屈蹲,膝与脚尖垂直,另一腿微屈(或自然伸直)(功图4)。这种步型又叫侧弓步。非弓非马,似弓似马,可以灵活地变化,或马步,或左弓步,或右弓步。 5、卍字手 所谓卍字手,就是五个手指分别成平、直、横、环、钩形,像一个卍字(功图5)。 6、金刚拳 在形意拳中也名“螺丝拳”。拇指压住食指第一节,而中指又压住拇指第一节,无名指和小指紧握,成一个完全封闭的体系。食指第二节明显突出,像一个锥子(功图6)。 7、豹拳 即四手指第一节相扣,第二节曲折与手背平,拇指内扣(功图7)。 [page]
基本功 1、走趟子(结合“风轮手”) 练法:面南而立。左脚在前,右脚在后,成丁八步。立身中正,虚领顶颈,舌顶上颚,沉肩含胸,敛臀提谷,两腿稍曲,身体稍蹲。两手成阴阳手:左手在前,手心向上;右手在后,手心向下(功图8)。右脚向前迈出,同时两手阴阳互变,右手从左手肘下向前穿出,左手向后下按,两手似在盘球(功图9);接着,左脚向前迈出,两手阴阳互变,左手从右手肘下向前穿出,右手向后下按,两手似在盘球(图功10)……如此,一直向前走,视场地大小而定。到尽头时,转身180°,然后向回走,如此循环往复。 注意要点:①关于迈步,要两脚趾抓地,行步如猫行,力起于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腰胯一定要协调地活动起来,不要只是手脚在动。脊柱要直,两手要平,穿掌搓球动作要圆。两脚虚实要分清。②关于转身,有大小转身两种。小转身:前脚扣步,然后以脚跟为轴后转。大转身:后脚向前扣脚,转身。 2、走圈子(结合“八字扣步”和丁八步) 练法:面南而立。左脚在前,右脚在后,成丁八步。立身中正,虚领项颈,舌顶上颚,沉肩含胸,敛臀提谷,两腿稍曲,身体稍蹲。两手成阴阳手:左手在前,手心向上右手在后,手心向下(功图11)。左脚向右前迈出,脚尖内扣,两脚成八字扣步,右手从左手肘臂上向左、向前穿出成卍宇手,手心向下,刁手向右、向后经右腰际翻转成掌,掌心向上,向左、向前、向右划一平圆;在右手向前穿出时,左手成卍字手,手心向下,刁手在右手肘臂下向右、向后经右腰际翻转成掌,掌心向下,向左、向前、向右划一平圆,手心向下平附于右肘旁;两手刁手划平圆时,右脚向右前方摆落,两脚成勾八步(功图12)。接上动,左脚向右前迈出,脚尖内扣,两脚成八字扣步,两手阴阳互变,刁手向右、向后经右腰际翻转成掌向左、向前、向右划一平圆,右手手心向上,左手心向下平附于右肘旁:两手划平圆时,右脚向右前方摆落,成丁八字步(功图13)。如此,一直向右侧走圈(似八卦走圈)……如此循环。然后,向左侧走圈,左右和手法、步法相互交替。 注意要点:两手做到平、直、圆,两脚起步、落步,摆步、扣步与身体转动、两手动作协调一致,勾八步形成与两手向右l左)平摆一起到位。 3、平化掌 马步站桩,两脚尖内扣,似八宇扣步。两小臂起至与地面平行,两肘离肋~拳,两手掌平展,成阴阳手一手心向上,一手心向下,相距30厘米左右(功图14)。 身体快速向左或右扭转,两手同时向左或右后甩出。跟随转体,两手掌阴阳互变,即左手心向上,右手心向下。当身体后转至右手至身体中轴线时,左手相对伸直送出,大拇指下翻(功图15),随即向右或左转(功图16),……如此左右循环往复。 注意要点:左右旋转平化掌,要以腰劲来带动手的转动。 [page]
4、站卍字桩 除了众所周知的无极桩、太极桩、三体手(式)等桩功外,学习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必须练卍字桩。这是一种操手桩,练法有多种形式,这里介绍最基本的一种练法: 脚成丁八步,两手并胸前,手心朝上,两肘紧靠乳头,沉肘裹肩,含胸拔背,塌腰,下肢微蹲,同时两手相对,成下卍字形(又称阴卍字手:大拇指朝前平指;食指挺直下垂;中指平横向内,与食指成直角:无名指微环;小指微钩。这样五指成平、直、横、环、钩形,好如“卍”字(功图17),成下卍字手,这是第一步。然后身下蹲(可视体力而定,体力好的年青人可尽量下蹲,以增强功力),左右两卍字手同时向下画弧形,此时两肩不能散开,而仍要沉肘裹肩,含胸拔背(功图18、功图18附)。接着刁腕向上举,拇指向外,两食指朝天,高度与目齐,两手背要紧贴,中指与手心向两侧,食指与小指分别环、勾。这动作叫“朝天一支香”,也就是上卍字手(阳卍字手,功图19、功图19附),这是第二步。第三步是,两手向内翻转,由胸前推出(这动作为圆卍字手),两手成竖掌(立掌),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像太极。竖掌与小手臂要成直角(功图20、功图20附)。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周转不停地练习,次数视自己的体力而定。练习要配合呼吸,卍宇手向里向上时要吸气,向外向下时要呼气。
要领:在练习卍宇手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做到虚领项劲,舌顶上颚,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气沉丹田,谷道上提。处处要做到平、直、圆。 注意要点:卍字手桩有高、中、低三种架子。体弱者选高架,体强者选低架,一般人选中架。练卍字手的劲路是:力起于脚;发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而手指,完整一气。所以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不要用拙力,不能逆劲路而行,以免手腕受伤。手腕上可以涂一些松节油或活络油。内部曾流传一个秘方,那就是用樟木片熬成热水,用此熏手腕,边熏边练,据说,有著效。据笔者所知,筋骨特好的,个把月即能练成,筋骨一般的要一年左右才能练成。筋骨稍差的,只能练到七成。年纪大的不宜练。 练卍字手首先是练手指的力量,一举手就能力贯指端,像钢针一样,可以用于点穴。练卍字手不久,手上就会有一种强烈的气感。其次是练手腕的灵活性。拳家云,“拳活于腕”,练成卍字手的手腕的灵活性是无与伦比的。再次,练习手掌的触觉的敏感度,提高“听劲”能力。复次,练卍字手也是练内劲的一种有效功法。体力好的年青人,在下蹲时,可以蹲得很低,似乎贴近地面,以增强功力。练卍字手,初则“绳绑索绑”,明劲刚劲,久而久之,则“圆球弹簧”,劲气内藏。要用意念把手掌拉成90度的立掌,意念力就能产生,久而久之,内劲自生。行家都知道,看一个人学没学过拳,有没有内劲,只要看他的手腕外侧(靠近椭圆关节)有没有隆起的一块筋。筋隆得越高,其内劲越大。拳家云:“筋脉长一分,力长千斤。”而凡苦练过卍字手的人,手腕处都有一块隆起的筋。 卍字手有平、直、横、圆、交五种基本形式,在用法上有左旋、右旋,上旋、下旋,内旋、外旋等,处处强调螺旋劲(与陈式太极拳中的“缠丝劲”不同),详见笔者拙文《卍字手功法初探》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