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篇《探讨太极拳》 辉煌华夏,宏圆太极,阴阳刚柔相济。陈杨吴武孙,宣天地灵气。金鸡叫,太阳初升,三拳两脚,六封四闭。练推手,棚捋挤按,进退相随。 我们每天练习的拳架,无论是什么式子,都只不过是太极功夫的载体。那怕是练习任何拳架,用太极原理去指导,照样可以练出太极功夫! 一般人练太极拳是为了健身,是锻炼常规环境中身体的适应性。而强身者就不一样,是锻炼非常规环境中的身体适应性和协调能力!所以不但要有健全的身体,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心情舒畅时走路,是在练无设计状态的拳架;我们练的拳架,操练时是在有设计状态中走路。我们练太极拳,是练太极心法,是在练身上每一个部位的适应性和协调能力,为自己创造遇到无序状态后必须走得通的条件,使自己随时能保持内部、外部的平衡。因此说: 太极法门,动静随心,往来运气,贴背而行,前进后退,虚实分明; 我们在走拳架时,要找到各种适应性和协调性,就要把一套拳架分成无数个点,在这无数个点上都要确定有一个相应的平衡。这就要求我们从柔和而缓慢的运动过程当中去体验,纯熟之后就处处体现出和谐的适应性和协调性,内部、外部始终处于一种客观上的平衡。这就是:动静随心、随遇平衡。 练太极以强身,----练习太极拳架---一招一式的走架子---表里精粗,面面具到; 真柔者水也,一招一式走架子,象流水一样游动自然,使自己在任何状态下都可以走得过去,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会产生相适应的状态,这便是水能随遇平衡的适应性、包容性和无形无象。 至于刚,简而言之就是水的冲击性,太极拳练到纯熟时可以形成劲浪,用水浪做比喻应该是最恰当的。 练习太极拳目标不同,锻炼方法也就不一样,锻炼者的感受也会有区别!说到目标,有三:健身、表演、强身; 健身者,主要是锻炼身体的适应性,主要感受是随心所欲,神情舒畅。 当今练家多因劲力之解析而迷失方向,因此对此略作探讨。力者有着点方向和大小,其为单一。至于劲,劲是智慧指挥下的力了,是活的有变化力。劲者着点可变、大小可变、方向可变,其为复杂;并专循阴阳,虚实变化之理。打太极拳悟此变量,也可看作是懂得劲的概要了。寻此推求,勤加研练,必定会有收获! [page]
劲之载体为定,其用为空,太极十三势(式)中另十二势(式)为其法也。 "劲之载体为定"的意思是,太极十三势(式)中"掤、捋、挤、按、采、冽、肘、靠、进、退、顾、盼、中定",掤劲是根,没有掤劲,其他劲法就无法产生;中定劲是所有劲法的载体,中定劲表现在平衡、稳定;我们走拳架的时候是追求运动中的平衡和稳定。 至于,"其用为空"说的是接手时借助各种劲法引进落空的意识和效果。 十三势(式)指的是"掤、捋、挤、按、采、冽、肘、靠、进、退、顾、盼、中定"说的是在每一个平衡点上都要有这十三种劲,进、退、是下身的缠绕,顾、盼、是上身的缠绕,以腰为万向节统领上下进退,上虚下实。运掤、捋、挤、按、采、冽、肘、靠八法;行前、后、左、右、中五步。中定是基础。 关于"式与势",式是势的表象,势是式的内涵。有式无势是空架子,有势无式是瞎架子;势藏于式中,式起于势里!当"掤、捋、挤、按、采、冽、肘、靠、进、退、顾、盼、中定"是式时,本势现它势藏,但必须是同时存在!不可分割! 这就是行功之时必存的暗劲。暗劲者明劲前先有者也,其蓄于功架之中,其相支撑八面,藏一触即发之势,走架之时腰主宰,节节贯穿,腹实胸宽,百骸安舒,运转灵活。 练习太极拳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之后,会有一种内外合一的感觉,这时的动作自然,内心清净,别人可以从你的走架过程中,看出你的心理活动状态!这时如果有节奏相合意境优美的音乐相伴,对健身是肯定有好处的!但是如果对拳架的熟练程度不够的话,达不到动作自然,内心清净,再好的音乐也会成为噪音,对自己形成干扰。 以上说法是对健身者而言,对于强身者(以强大自我为目的的人)来说就没有必要,因为他们是在自己设计的不一般环境中走路!他们神志专一,心无旁务,清净自然,对其它的东西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们运功时有形无体,时隐时现。 我们在练习拳架时要眼前无人似有人,至于推手,眼前要有人似无人,纯熟之后便可以感觉得出: 太极本无拳,动时求平衡,敌来以空象,手去用潜能。 太极功夫好的人是不给对方任何阻力的,给了对方阻力就是给了对方击打自己的机会,有句话叫"待虚不进枉失机,得实不击艺难精。" 只有变化,才是永恒!运动的双方是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寻找对方的虚实点。 这就是太极拳后发制人的道理所在,才是真正的太极拳,你不管是练的什么套路,按照这种思路去练习,都可以练出太极功夫。 练习太极拳,拳架熟练之后,用推手检验架子是否摆得合适,在架子摆得合适之后,进而练习听劲,熟练架子转换的圆活、灵敏。 推手推到合适、圆活、灵敏这是自身的协调,这样只不过完成了三分之一的功夫,另外三分之二是在同对方的协调上,这三分之二里一半是跟对方同步;另一半是跟对方不同步,是同步中的不同步,绝不是反步!这时便有了顺截引放、守我虚灵的效果! 这时太极散手功夫也能感觉到了。所以,有句话说太极功夫一有全有一无全无!后三分之二的功夫只有从上下相随求得,还只有在前三分之一纯熟之后才能练! 因为前三分之一纯熟之后才会有: 运转丹田劲不散,形浩然、真力聚,急应缓随心等闲的素质! 在这里涉及一个锻炼的程序问题,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实践,叙述如下,仅供参考。 这里9个次序便是9个层次,每个层次便是一层功夫,又不能独立存在,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从第一层开始寻序渐进,顺其自然。 在生活中,我们涉及的每一件事情,都隐藏在一定的套路之中,如果能用太极的原理去分析它,拆、解它,将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太极拳的上乘功夫是练太极心法,有一个从无到有、自有而无、无中生有、有复还无、无为入道的锻炼过程!经过这个过程我们的感悟将越来越丰富:自身处处皆太极,周身一体一太极;同志交往多有圈,都是圈中阴阳鱼;人与自然是太极,互为阴阳多补益;若要悟透太极理,天地之间有真谛! [page]
第二篇《感悟太极拳》 我们通过对太极拳进行探讨,便逐步对下面的问题有了一些认识:什么是太极拳?太极拳到底要练什么?太极拳到底要怎么练?练习太极拳应该达到什么效果?自己应该对太极拳有什么体会?练习太极拳会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练习太极拳应该追求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下面对这些问题逐个进行回答。 1、什么是太极拳?------太极拳是无形法门。 太极法门,动静随心,前进后退,虚实分明;起落转换,随遇平衡,有容忘欲,大道无形! 2、太极拳到底要练什么?------太极拳要练随遇平衡。 练太极拳,是练太极心法,是在练身上每一个部位的适应性和协调能力,为自己创造遇到无序状态后必须走得通的条件,使自己随时能保持内部、外部的平衡。 3、太极拳到底要怎么练?-------太极拳要舍己从人去练。 太极本无拳,动时求平衡,势来以空象,形去用潜能。虚时形无体,实到体有圆,舍己从人事,由己意缠绵。 4、练习太极拳应该达到什么效果?------练习太极拳应该达到气定神闲的效果。 运转丹田劲不散,形浩然、真力聚,急应缓随心等闲! 5、自己应该对练习太极拳有什么体会?--------自己应该体会到因势变化,从容不迫;遇物受形,随遇而安的心态。 练太极是强身,-----练习太极拳架-----一招一式的走架子-----表里精粗,面面具到; 6、练习太极拳会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练习太极拳会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从无到有、自有而无、无中生有、有复还无、无为入道。 7、练习太极拳应该追求一个什么样的目标?--------练习太极拳应该追求处世为人,自然应物这个目标。 处世为人:自然而然、适应百态、化解千般、包容万物、和谐平衡! 第三篇《太极拳的五种练习方法》 现在练习太极拳,不可能象过去一样,朝夕不离师父.大多数人只能通过学习班或者大伙集中在一起来学习太极拳,顶多老师给你个别指导一下要领。也有个别人缘份好的,遇上一个好老师,单独教练。目前大致有五种太极拳的练法供朋友们参考。 第一种、练习拳架。主要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看上去要舒展优美。确切点叫"太极操"。这是一种初学状态; 第二种、练推手。主要以各种用力技巧为主。领会如何松肩、松腰、松胯,如何沉肩坠肘,如何手上不用劲而以腰为轴带动,用上周身的劲,如何引进落空,如何气沉丹田,如何棚履挤按等。这比第一种练法上了一个层次; 第三种、练习散手。练习拳架的过程中仔细体会每个动作的技击格斗含义,也就是说直接练习太极散手。要有相当武功底子的人练习才事半功倍。这比第二种练法提高了一步; 第四种、神意气的练法。以内气运行线路为主要的练习途径,强调意念的配合。是在拳架练习到纯熟后,进入相忘境界,在意势导引下,阴阳相随的,练习方法。练习太极拳练到头脑里什么都不需要记忆,手脚的活动好象是自己在动。这种感觉既为"相忘"境界,这是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有诗云:"行拳如在白云中,人自无心拳亦同,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这是第五种练习方法的开始。 第五种、先天的练法。神意气的修炼毕竟还是后天的东西。道家所谓"心死则神活",不著任何后天意念,先天的东西自然就能出来,所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一定要能静下心来,才能进行这方面的修炼。 我们练习太极拳无任那家的式子,都有同样一个道理:拳架谓之毛,推手谓之皮,技击谓之肉,神意气谓之骨,先天真意谓之髓。一般来说,普通人易得其毛,性情温和者易得其皮,豪迈之人易得其肉,文人墨客多嗜好其骨,慧根深者可得其髓。 太极拳的五种练习方法确切一点,也可以看成五种必须经过的阶段,它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希望不会让朋友们产生误解!愿天下修习者真正练出太极神功,应物处世:自然而然、适应百态、化解千般、包容万物、和谐平衡。 [page]
第四篇《浅谈 意、气、神、形、力、法》 我们在练习拳架的过程中,总是要求外三合、内三合。其实这里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先是外三合自不合到合,再是内三合自不合到合。后才是外三合、内三合。最后讲究"意、气、神、形、力、法"相合。 待熟练拳架之后,按照肩胯相合、肘膝相合、手脚相合的原理习到纯熟,在生活中便出现自然而合规矩的状态。当肩胯相合、肘膝相合、手脚相合时人体是处于最佳的骨架叠放状态,可产生最大的结构力。 当外三合出现之后,还得经过进一步的领会,从而寻找心意、气力、筋骨的结合点,做到意动,气指,形到。如此心意相合、气力相合、筋骨相合时,人的精神处于最饱满的修养状态,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这就是"势"。 到了这一境界,我们还要用心揣摩,敢于否定自己,才可以使自己的功夫更上一层楼。在不断的否定、肯定中,磨合"意、气、神、形、力、法"。 外三合而定形,内三合而汇神。 从而做到意之所动、气之所指、神之所往、形之所趋、力之所致、法之所随;意若静、气则定、神乃闲、形必合、力定聚、法无为。它们互为因果,不可分割! 要达到这种包容性,我们可以从两方面锻炼:一方面锻炼心态;善于学习,使自己具备渊博的知识,多见世面,让自己拥有广阔的胸怀;另一方面锻炼技术;练就上下相随,协调完整的行为能力。这两方面都不能一蹴而就。这里就上下相随,协调完整的行为能力作一些探讨。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首先要求达到外三合、内三合。其实只有这样,才能上下相随,协调完整。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先是外三合自不合到合,再是内三合自不合到合。后才是外三合、内三合。 肩、肘、腕、手,胯、膝、踝、脚,各有公转、自转之理,在开始习练拳架时肯定有一段迎合规矩的过程,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手脚活动是不需要象练拳一样中规中矩的。 待熟练拳架之后,按照肩胯相合、肘膝相合、手脚相合的原理习到纯熟,在生活中便出现自然而合规矩的状态。当肩胯相合、肘膝相合、手脚相合时人体是处于最佳的骨架叠放状态,可产生最大的结构力。 当外三合出现之后,还得经过进一步的领会,从而寻找心意、气力、筋骨的结合点,做到意动,气指,形到。如此心意相合、气力相合、筋骨相合时,人的精神处于最饱满的修养状态,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这就是"势"。 外三合而定形,内三合而汇神。 到了这一境界,我们还要用心揣摩,敢于否定自己,吸纳更广博的知识,才可以使自己的功夫更上一层楼。在不断的否定、肯定中,磨合"意、气、神、形、力、法"。从而做到意之所动、气之所指、神之所往、形之所趋、力之所致、法之所随;意若静、气则定、神乃闲、形必合、力定聚、法无为。它们互为因果,不可分割! 只有这样,在心态以及技术上都可以完成质的飞跃,达到包容万物的要求。在心态和技术上都处于:自然而然、适应百态、化解千般、包容万物、和谐平衡的状态! 第六篇《浅谈套路》 我们每天练习的拳架,无论是什么式子,都只不过是太极功夫的载体。功夫的大小不等于会套路的多少! 在生活中,我们涉及的每一件事情,都隐藏在一定的套路之中,如果能用太极的原理去分析它,拆、解它,将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按照套路练习有着从不自然到自然的过程,不自然时的套路是死套路,练习的时候也要死练习,所谓要得惊人艺,需下死功夫;练到自然时的套路是活套路,练习的时候也要活练,所谓功到自然成!进而到活用! 这个规律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内涵! [page]
第七篇《浅谈势与式》 有次学僧问赵州,说:「我新来丛林,甚么也不懂,请和尚指示」。赵州说:「吃过粥吧?」回说:「吃了」,赵州说:「那还不去洗碗?」。最高的真理就最平凡的生活中,吃完了粥,跟着下来就要洗碗。天地的秩序亦如是,依循秩序自然会衍生规矩:日出日落是天地秩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规矩。从大处看,祗要依循天地秩序,便自然会合乎规矩。 解: 能领会这个过程就可以理解下面这一段话哦! 式是势的表象,势是式的内涵。有式无势是空架子,有势无式是瞎架子;势藏于式中,式起于势里!当"掤、捋、挤、按、采、冽、肘、靠、进、退、顾、盼、中定"是式时,本势现它势藏,但必须是同时存在!不可分割! 祗要依循天地秩序,便自然会合乎规矩,不应该好高务远;循序渐进,就可以练出真正的太极功夫! 第八篇《内力和外力》 "内力"是通过"自身内在"的运转产生的"力",是一种自身可以随意控制的力; "外力"是通过"外在因素"的给以而产生的"力",是一种自身不可以随意控制的力。举例说明可以帮助我们能更方便地理解。 我们在练习的时候,在没有达到"外三合"时,手、脚、身躯所产生的力,都是"外力";单独的肌肉群锻炼是充实车厢,在车厢充实的状态下,所产生的作为,是属于有为而为的东西!但并不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