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次,我在网上看到现在老外对中国武术和中国功夫的理解。他们普遍认为,中国武术只是套路而已,只能表演没有其它什么用处;可是提到中国功夫,却肃然起敬,因为他们认为只有中国功夫才是货真价实的,具有实战意义的东西。 习练内家拳之初,老师就曾给我解释过武术的内涵,逐渐又告诉了我功夫的内涵。 老师说:武是指能看得到的,是招是拳等表现形式;而术是在别人心里的看不见的东西,其实更多指的是内涵内理心法兵法之类的东西。可是现在人往往有武而无术,练拳架和套路的人越来越多,可是懂拳理和内涵的人却越来越少,到最后也只能练个花拳绣腿而已。 有了好的“术”之后,还要把它练成大功夫,才有意义。现在的老师往往有两种,一种是教拳的,一种是教功夫的。教拳的老师教了你一百套拳,没有告诉你一点内涵,没有教给你功夫,你还是白费,因为你不具备拳里面的劲道,不具备某种拳的特性和能力。可是教你功夫的老师就不同了,老师一旦把各个层次的内涵告诉你,你千锤百炼,自然可以脱袍换骨换层次。 以前的老前辈喜欢说太极拳是太极功夫,形意拳是形意功夫。大家都知道太极拳只是练十三式就够了,十三式明白了,个个套路都是十三式;形意拳的崩拳打明白了,下下都是崩拳。关键是里面的内涵明不明白。因为我们要练的是功夫,关键是哪一层的功夫。有哪一层的功夫,就有哪一层的劲道;是明的,还是暗的,还是化的。 所以这时我们就应该知道功夫练的大不大,巧不巧,那就要看“术”的细腻程度,一样的练功思路,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那肯定不是大方向的问题,而是细节的问题,也就是细腻程度的问题。 内家拳经过以前的老前辈的提炼之后,其实到后来就变成一些练功方法而已,往往老师傅不轻传的就是练功方法,也就是“术”。而平时大家能轻易看到的,都只是一些表演方法表演形式而已,也就是大家看到的套路,即武。可是世人却常常把表演形式当练功方法,把武和术给混淆了,练来练去成不了功,到用时自然无法得心应手。这也是老前辈常说的“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的意思。所以术越好越有内涵,功就能练的越巧越细腻。功夫笨,其实是术不够高明的原因。 [page]  有一次,练完四正手突然有个疑问,我便问老师,四正手是太极拳所特有的功法训练 ,通过练四正手的确能把自己身上练柔练活了,可是作为三大内家拳的之一的形意拳和八卦掌,它们可是没有四正手这样的训练功法的,那它们不就练不柔练不活了吗、那又何以能与太极拳并驾齐驱为三大内家拳呢?老师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形意拳八卦掌不练四正手是因为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比如形意拳讲得是一触即发,它根本就不跟你柔化,它的一触即发本身就是一种化解方式,这就不是走的柔化那条道;而八卦掌柔化不行,所以它通过步法的变化走转就把对手的攻势给化解了。 太极拳讲究在圈内打人讲引进落空,而八卦掌讲求在圈外打人讲变打,所以练内家拳的人如果能把它们两者的优点都融合起来,在圈内圈外瞬间转换那就很不好对付,如果再能把形意拳的劲给加上那就更是难斗了。 三大内家拳各自的优点,都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我是练形意拳为主的,所以好发劲,常人和我一沾手往往就会被我放出去,可是和我的师弟推手,就很难找到机会把他放出去,和他推手感觉就象拿枪去打小鸟一样,小鸟停住的时候还有机会打它,可是它在地上蹦蹦跳跳的时候就很难打中它,因为他是练八卦掌的,脚下走的特别快。老师教拳之初就告诫他,因为他体重只有120斤,所以一定要灵活要勤快不怕辛苦,这样才能弥补自己体重的不足,要不如何凭着自己的小体格站在原地不动的来和人推手。后来和一个200斤大力气的人推手,我才发现这时我的150斤的体重就变成了师弟的体重,逼得我立马就灵活起来了,连旁边观战的师弟都惊奇起来说:你怎么用起我的东西来了,灵活的象只猴子。 有人练太极拳硬是觉得自己的东西纯,一旦输给其他拳种便说,人家用的是形意拳八卦掌的东西,言下之意就是赢了也不算。其实三大内家拳是一个东西,都是来自太极文化,因为太极本来就是一个大文化,在拳它能表现成太极拳,就还能表现成形意拳和八卦掌,就象包子馒头和花卷,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其实里面都是面粉做的。只会做包子的,肯定不如三样都会做的更吃的开,生意更好。 三家内家拳都兼练的人,能比单练一家的人更客观的看待问题,能够避免各自毛病,真正到用的时候,肯定管用很多。 后来我遇到一个练十几年形意拳的和他推手,结果发现他也很有功夫,我有的整体劲他都有,可是最后他却输了,他不是输在形意拳上,而是输给了我的太极拳思想,因为我一旦发现他的功力深厚之后,我便不再强攻,而是变成防守,用身上的柔劲来吃化他,让他不但打不出好劲来而且还消耗了体力,等我感觉到他的体力消耗的差不多的时候,我便用出了自己的形意拳连续把他放出了四五次,直到他没有体力为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