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练习太极拳,要进步,就离不开想象与感觉,这是我练拳的体会。 先说感觉。师傅经常讲太极劲,让我们把手摸在他身上,体会他身体里面的变化,有一次我摸完,想说是什么感觉,师傅马上制止我说:「你别说,按照感觉到的东西去练就对,说出来就错。」回来我想了很长时间为什么,后来,我想到,这种体会是很难用语言说清楚的,你硬要说,必然说出一部分,丢掉一部分,说了就按说的去做,就丢东西了。以后,我只要与师傅搭手或者摸劲,心里就牢牢记住那种感觉,在盘架和推手时模仿这种感觉,逐渐掌握了不少东西。真是这样,太极劲还真不好说清楚。 联系到练习吴式太极拳以来的每次进步,似乎都是获得了一种新的感觉。在练习推手的过程中,师傅教给我们很多具体的东西,怎样粘逼,怎样化解,怎样吃拿,怎样发放,可是我们往往觉得动作好像没错,就是不好使。师傅就说我们没松下来,可是我们并没有使劲呀。我很长时间不去想那些具体的招法了,一门心思练松,结果有一天,与师傅搭手,师傅做了一个揽雀尾让我做,我做了两遍突然有了一种感觉,好像身体的中部活了,不是一块死板了,师傅马上说我对了。这个感觉一找到,连做几个招数都是一遍就对了。师傅高兴地把我往旁边一推说:「记住这个感觉」。 现在我以为练太极就是练感觉,只有感觉到了才是功夫,只有重视感觉功夫才能上。现在我盘架时,像与人推手听劲一样,仔细地听自己的劲,也就是仔细体会检查自己的感觉。说大一点,好像每次盘架的感觉都不一样,认真体会,每次都有新的感觉。按师傅讲,只要练得对,正确的感觉会自然的出来,抓住这样的感觉,不断深化、体验、熟练,最后这个感觉变成你自然的条件反射,这层功夫就上身了。 感觉也有大小,例如化劲,在身体的某个部位,一个来劲会表现出不同的方向和力度,我一个一个的学化,感觉一个掌握一个,掌握多了,很多小的感觉就变成一个大的感觉,在这里,不管来劲怎么变,我都能从容化解。再发展,几个部位的化劲又会归纳起来,成为身体的一种反应,这样的反应多了,好像身体中部有了一个把(儿),这个把(儿)被自己的意念拿着,意念一动,身体可轻可重,对来力的反应速度大大提高,整个人变得「灵」了。这个灵又是一个感觉,是上了层次的感觉。 [page]  再说想象。翻阅大师们的著作,聆听师傅的教诲,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在经常讲某个拳理、某种感觉时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像拳论上说「仰之弥高、俯之弥深」,师傅说,高要想无限的高,把对方的力领到非常高的天上去,深要想非常的深,深入到地下很远很远,意念要一下到达那里。在说肩松问题时,师傅常叫我们想「你站在一个很高的楼顶上,感觉把肩上的东西扔到楼下」。我想这些都是想象。 刚练太极的时候,还不掌握某种拳理的时候,你无法真切地感受到那种感觉,这时,师傅告诉你、师兄弟告诉你、过来人写文章告诉你的感觉,你就要想象,想象着练习,练多了,感觉就会有了。忘了是哪位前辈在书上说了一个体会,我加以引申:真气就像一辆汽车,经络就是车道,意念就是司机。当你还没有气的时候,司机只能模仿开车在道上跑,那时道路还不畅通,走走停停,你要不断地进行这样的练习。时间长了,道路通了,司机的身子下面不知什么时候就有车可开了。在这个过程中,想象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掌握的东西中,很多是先想象着练习,后来就成为实在的感觉。我琢磨,想象的过程可能就是定向的探索发现过程,前辈告诉你的感觉,你就应该按照这样的方向去想象着探索,感觉就会自然到来。 依我的体会,杨、吴两式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孙、武没有学过不敢乱说,我师傅说,吴式就是从老杨家学来的,有自己的发展,但也不是很多。现在我看资料,首先看吴式、杨式的。仔细研究一下「老论」(我比较喜欢这个词),太极拳孰是孰非很清楚。 但是,仅仅凭网上的东西还是不行的,它起到的是帮助的作用,扩展到作用,印证的作用,真正的东西还得师傅给你。比方说,身上的感觉没上来,太极的方法掌握多少都用不上,身上的感觉上来了,不知道太极的方法也用不上。太极的具体方法要靠师傅手对手的传授,这种感觉没法写在纸上传播。 我过去带过十几年太极,主要是陈式,虽然也在放松,也练出气感,但没得到真的东西。在我洋洋得意去参加比赛的时候,非常偶然遇到战波老师在传授推手,我一看就傻眼了,马上开始新的学习,这以后的几年,可以说进入一片新天地,看到了太极高入云端的大山,找到了步步登高的途径。 推手开始时,主要的问题是「顶」,等知道不使劲了,问题就是「僵」了。也就是自己明明没使劲,可是人家还说你「劲太大」。这是因为长时间的习惯,肌肉自然就是使劲的,这就是「僵」。化僵首先在思想上有认识,要有这个愿望才能化僵为柔。具体办法有几个:一是把对方推过来的劲想像为一个锥子扎过来,我躲还来不及呢,怎么还敢顶着。还可以这样想像,自己的胳膊是个管子,中间是空的,里面都是水,对方一推,力压在胳膊上,管子里的水压力要增大,自己后背有一个孔,压力一大,水就从孔里流走了,胳膊里的水及时流走,实际上就是把劲泻了。 太极拳的练习极易上偏路,我一位师兄讲,为什么每代练上的人不多,因为,在相当的时间里,得师傅在身边不断地纠正你的偏差,自己摸索不知不觉就方向错了。因为师傅一生能照顾到的人(也就是有机缘)的人有限,所以,练上的人也不会太多。我体会,练习太极拳好像上学,一层功夫练上了,下一层功夫练法可能完全不一样。例如,一般的人开始都要练松活,到一定阶段就要练合,松活与合有点相反,过早练合就会松不透,松不透功夫就夹生了。 从道理上说,越松越好,但是也有一个阶段性,到推手化劲上来了,能听清对方劲路,就要逐步练拿劲,能拿化后,还要练发劲,不过从练拿劲开始,就不单纯松了,往往是练整劲,这时还要练松,防止越练越硬。不过那时你已经充分认识到松的问题了,能正确对待松与不松的事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