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互动交流 太极百问 查看内容

什么是太极拳的“折迭内转”?

2008-6-4 09:33|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4552| 评论: 0

摘要: 虽然“折迭内转”不是太极拳初学者所关心的,但对于中级阶段的训练,却不可少。 古典拳论中涉及“折迭”的论述不少《十三势行功心解》说:“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折迭又作折叠或摺叠,这是杨、吴、武、孙各 ...


虽然“折迭内转”不是太极拳初学者所关心的,但对于中级阶段的训练,却不可少。
    古典拳论中涉及“折迭”的论述不少《十三势行功心解》说:“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折迭又作折叠或摺叠,这是杨、吴、武、孙各式所用的术语。

    在陈式太极拳中,相应的提法和概念,有逗笋(或音异字为斗榫)、接骨、转关等。其主要是讲拳式和拳式之间形、劲、气的衔接。如何衔接?有何自我感觉?

    折迭的原理和实施
    折迭,或称折迭内转,不是孤立游离的概念和做法,它是从属太极拳十个或十三个要领的。特别是太极拳中的连绵不断、一气呵成和动作弧形,决定了它必然有折迭内转。

    太极拳的整个套路是由各个式(势)子组成的。式与式之间要衔接,要连绵不断;折迭手法的嵌进,是用劲的顿挫变换和动作的衔接方式.而不是动作的停顿和断续。套路中的一些隐于内或形于外的发劲动作,在柔与气、刚落点的蓄发之后,也不应停顿,而应借发劲弹之势,松柔地衔接下一动作。

    因此,当前后两动运行路线形成往复时,前一动劲到尽头,就先向回折一小段距离,再弧形联结下动,使之呈曲线和缓地联起来,即为拳论听说“意欲向上,必无寓下;意欲向左,必先右去”这一原则的体现。

    太极拳有折迭,才能使整个套路气势不断,一气呵成。折迭是积累势能(或位能),只有运动方向之变,无重新发动之弊,所以不会断劲。定式似停非停,已寓折迭。折迭二字,字面上有点直来直去的意思,其实是直中有曲,或外直内圆,也是利用“惯性”,继续运转。

    折迭也是一种接劲方法,把劲接起来不使之断,就会感到轻灵,因为每个动作不需要重新发动。钟摆的动力在扭紧发条,而太极拳折迭的机枢在腰。有了折迭,体内的感觉是全身都灵活、贯通、舒适,都充满了动的气流。而且内外合一,与外共动,如游泳之感,感到空气是像水那样的流体,也轻也重,也易也难,载沉载浮。轻是浮力,重是阻力,不是阻力大了,而是感到了浮力。由于折迭而连绵不断,增加了躯体的敏感,感知了本已存在的空气浮力。这样一种感觉,加上内气潜转,都是在内部,故名“折迭内转”。

太极拳无论快练或慢练,在全身放松和以腰带动的基础上体现折迭,都会有两臂如蟒,缠绕于身,从容舒卷,盘旋不已的感觉。说那是蟒缠身,感觉到了,但也不可能细细分清,而是一种返归浑朴的状态。这是一种比喻,是对“气”的感觉。“气遍全身不稍滞”,“气宜鼓荡”,“周身节节贯串”,具体化为动态感觉,比如云手。重心后移,左臂成屈,掌心转向外,有棚意,随腰带动左转,左臂向前下划弧,作“采”,这又是一个折迭。此动左右臂均作流线型,特别轻灵。其感觉有个个性在内,具体会有细节的不同,感觉只可意会而不易言传。是通过锻炼实践来体会的。

    为了理解折迭的“机理”,请看蒸汽机车头,把蒸汽送进汽缸推动勾具杆往复运动,经曲拐变成圆周运动,带动车轮旋转,也是这个意思。坐在蒸汽机车牵引的列车车厢里,也会感到发车起动有时车前进不了,先退一点,再向前走。这是因为原先停车在“死点”,两侧汽缸勾具一先一后到了尽头停住了,没有余势,力量很小,于是先退后进,也有欲上寓下、欲左先右之意,这样力量大得多,和太极拳折迭是一个意思。

    从上述也可以看到折迭的要点之一,是要做够,恰到好处,便于转关衔接。否则就体出不出弹性,体现不出余势的反作用。

全身运动,是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为特征的周身一家的拳种,折迭利用惯性、余势和弹性,局部是无法及于此的;折迭在身法、步法上也有表现,这就是胸部的折迭和折迭步。

    先说胸部的折迭。太极拳把腰作为中心和分界。胸和背部、上肢都属人体上部,胸部虚实管着两手臂的虚实,或者说胸与手臂虚实相应,左右侧各为一面。以手领身,趁势转圈,胸部也随手臂转圈“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随着手法的折迭,胸肌也有上下、左右大小不同的弧形运动变化。这就是胸部的折迭,也是身法上的表现。

  含胸所以不是固定的,认为含了胸就没有变化了,是不对的。折迭手法是在含胸前提下实现的。太极拳不用局部的力(那是拙力或僵劲),折迭是一动无不动的上肢变换衔接处,是全身之动。所以局部并不显得用力,余势要走够,有一适中之点。比如手臂的缠绵劲,如果不是含胸折迭的配合,就不会有良好的自我感觉。

    作为全身的整体运动,步法上也有折迭反映:比如云手,正式是由右向左移动运行。手法是由棚,变捋,变采;下肢虚实相应转换。出左脚时,正当左手由采变棚,右手捋的同时;收右脚时,正当左手捋,右手由采变棚的同时。如配合适当,那出腿、收腿就像有弹性的皮筋弹出去的和自动收缩回来的那么轻灵,有一种朴素之美。

  这里手法上过渡自然,折迭衔接问题不大,而下肢的出脚、收脚就成了适中点、关节点问题。它可以影响、决定、左右全身,这就是步法的折迭。

    折迭步的实现,也在于做够。直中有屈,屈中有直,两条腿不可能都是屈的(十字丢、云手有这样一瞬间),而且直腿最直也是屈膳最屈的时候:初练者屈度往往不够:屈就成为最大蓄势,为下一步蹬撑做好了准备。这时直腿也要直够(这就是关节点,即有折迭),直正直够,会感到膝关节似乎“咯登”了一下。无论弓步、虚步都如此。但最直最屈一直一屈的状态不能停,似停非停,真停住就断了。这里也是利用余势和弹性,无论手法和步法的折迭,关键全在于作为“第一之主宰”的腰上。源动于腰,折迭时发生腰的左右虚实转换(反过来,腰的左右虚实互变不都有折迭)。这也是内转,然后才露于外形。折迭在于腰,所以才是全身的折迭。手法如此,步法尤其显然。试想前后往复,貌似直来直去,如果不是腰在用劲,那怎能保持运动和方向的变换呢?

    意·形·气·劲的合一
    折迭虽然内转,但在外形上也有体现,而且还很重要,只是非常细腻、动作衔接即指外形,要体现出圆弧,关键在大小。这就涉及劲、动作衔接,劲才不断。劲点、劲路正确,而这又是可以意识引导的,所以要正确用意。在全身松柔基础上,意到劲到气到,才会出现气感,才有气流在身,有贯通鼓荡的感觉。

5

点赞
2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7 人)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