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陈太平武学修炼三问三答

2008-6-4 08:35|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3120| 评论: 0

 

 

  笔者现就以下几个问题阐述一下对传统武学修炼的浅见,由于水平有限,所言 仅供参考。 一、如何认识武术中的抗打功?

  俗话说:“要想学搏击,必先学挨打。”武术中所谓的抗打功是相对的,世上 无绝对抗打功之说。抗击打有其玄机,击打也有其妙处,就如矛与盾之说。武学的 劲力,总体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承接之力(抗打力),一种是打击之力,当二力练 至一定程度时,方可步入上乘修炼接打合一。抗打训练,不同门派不尽相同,大体 来说有三种练法:一是注重内练,通过站桩、行功及一些针对性练法来增强抗击打 能力;二是外练之法(横练),即所谓的开发潜能采取增强身体素质甚至于采用物 理性刺激等方法,通过肢体的肌肉、皮肤的松与紧状况逐渐增强抗外力击打之力度 ,使身体产生抗击打力;三是内外修,即“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抗打功基 本分三步进行:一是定向抗击打;二是运动中抗击打;三是自然本能抗击打(注: 武术中的抗击打与气功表演是有区别的,因为实际运用当中对方不可能给你运气的 机会)。在此笔者诚恳地告诫初学者:在人体机能没有增强到一定程度时,千万不 要盲目用外力去击打或超负荷训练。因为从人体的全息理论角度来讲,在身体的某 一部位受到重击时,相应的也对内脏造成冲击,使脏腑产生震荡,即作用力与反作 用力之关系。虽然将对方之力反弹回去,但对自己内脏同样造成一定的震荡,只是受危害程度不同而已。年轻时气血旺盛,感觉不甚明显,待至中老年身体衰弱时, 潜藏的隐患就会引发出来。所以在练功的同时千万不可忽视内养的重要性。

  二、如何认识发力?

  技击离不开发力,发力须有劲,无劲不能称之为拳。传统武学的发力训练,各 拳种多有不同,笔者所习是从整体混元力入手,而不是用肢体的局部力量,只有力 整才可把周身劲力有效地发挥出来。在初学发力时应掌握以下要点:1、发力时, 由于形体变化不同,自身的骨骼间架也不同,发力的作用点也要随时变化;2、要 了解自身的中柱与稍节的关系,充分利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3、了解精神 与意识同周身气血鼓荡的内在关系;4、了解在周身平衡力的前提下,松紧转换与 移位、折叠的相互变化。初学发力者,可在某一个定势上单一练习,但这只是发力 的初级阶段,与实战发力尚有一段距离。之后可练习在运动中任何一个接触点变化 着发力,这样各种劲力才有可能在实际应用中自由发挥。任何一种劲力都暗含着多 种劲道,在高速度的实战中随对方变化而变化,同样的劲力在不同的对阵状态又会 有不同的变化,即所谓“拳中有拳,劲中有劲”。由于劲力变化的多样性和随机性 ,所以训练时须在老师的喂劲与带劲的过程中去体会其真正内涵。在此笔者敬告初 学者:超负荷发力会使人体“机器”超负荷运转而大量消耗其内在能量,即使高手 也同样如此,虽然这样对技击有所提高,但却会对身体造成危害隐患。人体如一盏 油灯,油干则灯灭,气散则人亡。上乘武学注重养练结合,要收入大于支出,在练 就高超技艺 同时,还要活得质量好、寿龄高。
  三、如何认识武学于养生?

  从武学发展历史可知,武、医、养生始终是密不可分的,中华文化特色鲜明的 传统养生方法构成了武学修炼的基础。养深则武学修为深,养浅则武学修为浅,自 古至今莫不如此。中华传统武学内容浩繁,派别林立,但大凡高层次武学皆有一套 系统的养练之法,在塑造强健体魄的同时练就了高超的技艺。但也不乏部分武林中 人,为了刻意追求技击的威力,肆意挖掘人体之潜能,超负荷的训练,虽然对技击 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人体的内在机能却超常承受,致使气血两亏,给身体留下隐患 。武谚讲:三分练、七分养。上乘武学修炼皆遵循这一科学原则,如果没有强健的 体魄(绝非单指形体上的强健),上乘武学就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就先天无 极门之养生体系中之精髓--气疗而言,其修炼不仅可以滋养全身,调节周身气血平 衡,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状态,最终实现筋、骨、髓、肌、皮、肉合一之境界 ,阴阳谐和不违自然之道。同时,又服务于技击,奠定技击训练的基础。上乘武学 就是要追求通过一定的形体动作及内在的变化,将体内之气所蕴含的能量发出过程 中产生的劲力,也就是人们所说之内劲。先天无极门武学中,劲力有数十种之多, 但它们都有建立在整体混圆劲的基础上,而整体混圆气的修炼,从这里可以看出, 养生服务于技击,是技击训练的基础。养练并重,密不可分。总体而言,武学修炼 应注意以下几点:1、自己所练的方法是否对人体机能机构有所损害,如果习武造 成自伤应如何去治疗;2、如何协调养中有练、练中有养之关系,在强健体魄提高 技艺的同时提高生存质量;3、如何去研究人体的自然衰竭规律,以延缓人体内在 机能的老化来达到延年益寿。


 


点赞

推荐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